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乱世北洋 > 第三十四章 保路革命

第三十四章 保路革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时间来到8月份,四川局势并未因此有所缓解。

8月5日,在成都召开川汉铁路股东特别大会,斗争日趋激烈,逐渐冲破立宪派“文明争路“的束缚。8月24日,群众性的罢市****风cháo在成都发端,迅速席卷全川各地。9月1日,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会议通告全川不纳粮税。抗粮抗捐斗争在全省蓬勃兴起,捣毁各地经征局、厘金局和巡警局。风cháo所播,遍及全川,使清廷陷于窘境。

9月5日,在铁路公司特别股东大会上,出现《川人自保商榷书》的传单,号召川人共图自保,隐含革命独立之意。川督赵尔丰奉清政府严令。于9月7日诱捕保路同志会和股东会首要人物蒲殿俊、罗纶、颜楷、张澜、邓孝可等人,封闭铁路公司和同志会。成都数万群众相率奔赴总督衙门请愿,要求释放被捕人员。赵尔丰竟下令清兵当场枪杀请愿群众三十余人,制造“成都血案“。

当天,同盟会员用木片制“水电报“,投入锦江,传警各地。成都附近十余州县以农民为主体的同志军,在同盟会员和哥老会首领秦载赓、龙鸣剑、侯宝斋、张捷先、张达三等人率领下,四面围攻省城,在城郊红牌楼、犀浦等地与清军激战。周鸿勋率所部巡防军在邛州反正,与南路同志军占据新津。罗子舟率雅州、荥泾同志军扼守大相岭,阻击清军。各州县同志军一呼百应,把守关隘,截阻文报,攻占县城。大竹李绍伊、犍为胡潭等会党首领揭竿而起,西昌地区彝藏同胞攻城逐官,川西北藏羌土司聚众举义。全川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反清斗争势如燎原,造成********的有利形势。

9月25日,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领导荣县独立,建立了辛亥革命时期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同志军起义使清廷震恐,急tiáo端方率鄂军入川镇压,是时全国革命党人加紧活动,革命大有一触即

发之势,从而导发了武昌起义。

………………………………………

………………………………………

7月底,张逸从花旗洋行订购的枪支,和生产线到来,这将使得现在张逸所控制的部队全部换成统一制式装备,再加上二百多挺轻重机枪,使得部队火力大增。

自张逸第一次向德华洋行订购18门75火炮和部分枪支后,新的炮兵部队在德国教官的近几个月的训练下,已经有点像模像样了。张逸便决定加大炮兵数量,这首先要有炮,所以于6月底再次向德华洋行订购火炮54门,毛瑟手枪1000支,麦德森轻机枪200挺,弹药若干,以及瞄准镜50副,望远镜50副,飞机3架。同时,张逸要求必须在8月底前全部送到,最晚不能超过9月中旬。

在做完这些准备之后,张逸则将注意力放在了军队之中。毕竟这才是一切的根本。

在保路风cháo愈演愈烈之际,安徽到显得有些平静。目前安徽境内就有铁路一条,津浦铁路,贯穿安徽东部。到这条线路从一开始铁路主权便属于中国,所以这次影响到不大。

许多关注点都在华夏集团。自3月份华夏水泥厂投产,与此同时,华夏集团宣布开始修建淮北至宿县,合肥至蚌埠的水泥公路。这将是一条完全由水泥混凝土铺建的公路,是中国第一条,也是亚洲第一条。

按照计划,这条公路将会宽五米,厚十厘米,完全由水泥混凝土构造。以这个标准来铺建公路,每公里至少需要一百吨左右的水泥,而淮北到宿县,蚌埠到合肥总共大约二百多公里的距离,这将是一个很大的工程。

另一方面就是4月份,华夏(淮北)钢铁厂的投产,这将是中国第二大钢铁厂的投产。虽然现在只是投产一部分。依然被国内外报纸报道。

《申报》报道,“《华夏钢铁厂投产,大清第二》的标题讲述了华夏钢铁厂投产的意义。”

《安徽官报》“以《安徽第一,大清第二》为题讲述了此次的事件。”

..........

8月底,来自德国德华洋行的订单到来了,不过只来了一部分,火炮36门,毛瑟手枪800支,麦德森机枪100挺,瞄准镜30副,望远镜50副,飞机3架。不过这次的36门火炮加上之前的18门火炮,足够张逸组建一个54门制的炮兵团了。

这里讲一下炮兵编制。这时北洋军炮兵采用了当时国际上都少见的18门炮的炮兵营编制。18门炮的炮兵营编制与当时各国普遍采用的12门炮制的炮兵营比起来火力更加凶猛不提,单就火力反应速度来看要比12炮制炮兵营尤其是当时采用3连4门炮制的日本陆军要快上一倍。因为在当时最基本的战术炮兵阵地是炮兵连级阵地,6门火炮组成的炮兵阵地需要进行水平射角tiáo整时绝大部分只需要在原地挪动tiáo整火炮自身的射角,尤其是管退炮大量装备北洋军后效果更加突出。而当时日本陆军的炮兵连进行水平射角tiáo整需要挪动炮兵阵地的次数是6门炮兵连的3、4倍。

而同时利用剿匪,购买等方式得到的2百多匹战马,组建骑兵连。在当时列qiáng的骑兵尤其是配属在步兵部队中的骑兵大多采用小团大连的编制。师属骑兵团辖三至四个骑兵连,五六百人,这种编制的简化使骑兵连具有单独进行战斗行动的能力;使骑兵团单独行动时被发现的情况大大降低,团长官更加容易掌握部队;同时使骑兵团编制内的消耗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作战效率。而北洋军骑兵编制恰恰与此相反,采用的是属于大标(团)小队(连)的编制,属于典型的由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过渡的性质。究其原因,估计此时的中国军官们对骑兵在战场上的认识还处在拿破仑时代,甚至和僧格林沁相比都没有明显的进步。所以,在这里,张逸摒弃了北洋军的骑兵编制方案,而采用了外国军队的编制,小团大连。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