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找到了蘑菇
江利军父女走后,周恒与父母商量了后续养鸡的事情,又麻利的准备承包湖泊。
拿到了八万多的订金,手头宽裕,这些事情都可以一起办。打铁要趁热嘛。
不过,湖泊是突然形成的,村里以前都没有记录,各种手续方面稍微麻烦一些。
但总的来说,他可以算是在村里的唯一年轻人,别人都不会承包的,没人跟他竞争,慢一点也没有关系,承包下来是毫无疑问的。
过些天,又是要补充鸡苗、又是买鱼苗,估计有得忙。
趁着下午没什么事情干,忙前偷闲,周恒打算再去弄点鱼吃吃,都好多天没去弄了。
父母的笑容明显多了起来,感觉生活都轻松很多——还不是因为家里的土鸡卖了高价。
心理预期卖个一百多一只的土鸡,现在完全不止了,真是意想不到。
所以,当周恒说想把新湖承包了,他们也没意见。毕竟儿子的能力,他们也确实看见了。
现在拜老天爷所赐,村里多了一条活泉水,水量又大,蜿蜒在整个村庄附近,各家种地汲水都方便多了。
而且新形成的小湖他们也看见了,水很清澈,很干净,养鱼应该可以的——最主要这是儿子选择的。
如果是他们自己,对养鱼没有多少信心,没那个技术与精力,那肯定不会动这份心思。
村里有人承包养鱼,多少算是一个村办项目,村长可算是功劳一份,所以也很麻利的帮着办手续。
这倒不存在什么刁难或者别的,村长虽然不算什么好人,但周恒承包交钱,村里有收入,他就有政绩,这何乐不为?
但是谈价格之类的,都是周发强自己去的。村里人的老观念,长辈去办事,人们会更看重一些。
像周恒还没有结婚,人们容易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反正万事有长辈出头,周恒也乐得清闲。
接下来的时间,村长要安排人去测量,填报数据等等,这些材料完成了,还需要拿到镇上复核批定等等,总之,还需要时间。
而这个时间,就是周恒的难得空闲时间了,就打算再去弄点鱼吃吃,小猫也要吃鱼汤的嘛。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主要也是他们这里离镇上太远了,要是在镇上买点鱼肉,怕是还没回来,就被晒臭了。冬天倒是没问题。
可惜没有跟班了,上次王睿放假过来,总跟在他后面呱啦呱啦的说话,虽然啰嗦了点,但也不那么无聊。
这次啊,只有大黄狗跟着他了。
忽然想起就连进山里玩,都喜欢抱着只小猫的江晓萱了,那真是个爱猫人士。
可惜,她走了,小猫只能呆在家里喵喵叫。
今天弄点鱼回去,也是给小猫弄点口粮,没有鱼虾,小猫吃饭怎么能香呢?
出门带着了上次的工具,小桶,小鱼篓,出发。
大黄狗欢快的跟上。
这次要去比上次还远点的上游弄鱼,上次的那里,水草倒是多,但鱼太小了。换个地方看看收获大不大。
下午太阳有点大,周恒往树林里走去,有树荫会相对凉快点。
大黄狗在树林里乱蹿,没过一阵,就听到它“嗷嗷”的声音。
周恒跟着叫声走过去一看,嗬,地面上长着一丛铜钱菇。这家伙真是机灵!
这是他们这里经常看到的一种蘑菇,圆形的道:“这条给您煎着吃。”
这条鱼二斤出头,还有点肥。
刘老师手头正挎着个菜篮子,里面装着一些野菜——就是那种有刺的藤条上的嫩尖。
这种野菜,周恒也不知道叫什么学名。
刘老师七十岁了,人长得清瘦,但精神头很好,可能有点兴趣爱好的老人,晚年要显得潇洒一些。
这不,下午他没什么事干,还到旁边山上摘点野菜尖吃吃。
看到周恒递上来的鱼,刘老师连忙伸手婉拒:“这不行这不行,无功不受禄,我怎么能白拿你的鱼。”
瞧瞧,说话还有点酸腐劲儿,可惜以前只是民办老师,连退休金都没他的份儿。
周恒说道:“没事儿,我这弄得不少,给您尝个鲜。您这下午出去,不怕中暑啊?”
这么大年龄了,他儿子女儿也不在家,出了事情也很麻烦。
他一边说着,一边直接把鱼给放进刘老师的菜篮里。
“那要不你给我算钱,行不行?我不能白拿你的东西。”刘老师还挺固执的说道。
他感觉自己精神头还不错,而且下午出门,也不是顶着太阳晒,没事。
其实啊,经常活动惯了的人,体质反而还好一些。一天到晚呆在家里,老年中风还更快,这是他总结出来的养生经验。
再加上他认为某些野菜对人的身体好,比吃药强,所以经常会去弄点野菜。
在农村这地方,能有这种自然养生观念的人,可真不多。
现在的大多数老年人,已经被各种养生电视台给毒害了,花冤枉钱的人也不少。
周恒把鱼给了他,提着捅转身就走,没提钱不钱的。一条这样的鱼,本身也不值什么钱。
这一桶鱼提回了家,李芸莲看到了,也很希罕,笑着说道:“今天倒是弄了不少。”
然后就去伸手把鱼虾螺蛳贝壳什么的分出来。
周恒也跟着帮手,拿出了最先弄到的边鱼,说道:“这条弄酸菜鱼吃吧,我来弄。”
李芸莲问:“什么酸菜鱼?”
酸菜鱼是川菜,但在周恒他们这里却不那么出名。
镇上或者市里的好酒店有,但他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没事也不会去酒店吃这个。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叫花冤枉钱。
周恒说道:“是我在外面学的一道菜,我一会儿做给你们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