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刘备的日常 > 1.96 酒精花露

1.96 酒精花露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比起刘备一开始设计的粗糙的蒸馏器。侯府良匠已在夏馥、苏伯的带领下,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

此蒸馏器,原型为甑(zèng)。时下用于蒸饭的一种陶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后世的蒸锅。

眼前这座紫铜甑锅,正是比刘备原初设计更加高效精美的蒸酒器。

关于蒸馏,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记述了用蒸馏器蒸取花露的情况:“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窍甑之旁,以泄汗液。以器贮之。毕则彻甑去花,以液渍香。”

甑锅的诞生,不仅解决了医用酒精的成规模制造。且还催生出另一种神奇药水:花露水。用来驱蚊止痒、杀菌除臭,堪称居家必备。

尤其是炎炎夏季,在手腕,脖颈、脚踝处涂抹花露水,不仅清凉解暑,还能驱蚊杀菌。清凉一夏。

同样是医用酒精。花露却远比酒精闻名。

花露水的配方并不复杂。九成五的医用酒精,半成左右的花露。混合而成。沐浴时,滴入数滴,亦有清凉除菌、袪痱止痒之功效。且酒精易于香气发散,浑身持久留香。深受邑中女子欢迎。

争相购买。

一小瓶花露,竟炒到万钱!

刘备顿时嗅到了浓浓的商机。

家中胡姬颇通香薰。又暗中请来蕃邸的西域香师,合力调配高级花露。

至于包装,刘备想到了琉璃。

古法琉璃,乃是用“琉璃石”加入“琉璃母”烧制而成。源于炼丹术。

《拾遗记》:“孙亮作绿琉璃屏风,甚薄而莹澈,每于月下清夜舒之。常与爱姬四人,皆振古绝色……使四人坐屏风内,而外望之如无隔,惟香气不通於外。”三国时,吴主孙亮命人制作了一座绿琉璃屏风,常于夜色明净时,张设在月下,让他最喜欢的四位宠姬坐在屏风当中,旁人可以清楚看到四位美人的形影,却闻不到她们的香气。想想就感觉很有情调啊……

《西京杂记》亦有汉武帝所建神台上,门窗之扉、屏风“悉以白琉璃作之,光冶洞澈也”。

《太平御览》亦录有《拾遗记》一则趣闻。武帝曾赐给美男子董偃一座紫琉璃屏风,董偃将其张设床后。侍者隔屏看到床头烛光,误以为没有隔挡,便立在屏风外,为主扇凉。

古法琉璃的历史很长,到时下已达惊人水平。

只可惜自先秦以来,受崇玉观念的影响,琉璃制造的最大目的,乃是仿造玉器。并在“仿玉”这个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另一方面,从汉代起,西域异国生产的透明玻璃器,进入中原,被视为奇宝。大约在晋代到北朝期间,异域玻璃术一波波传入中原,其中也包括烧制透明或半透明玻璃的技术。

《北史·大月氏传》记载:“太武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刘备这便赶到将作馆,询问夏馥:邑中可有匠人会烧琉璃?

夏馥摇头道:此乃方士不传之秘。

琉璃确实诞生于炼丹术。想了想,这便返回家中,乘天梯直达七层:“绕衿谓之帬(裙)。”

类似幂篱。

幂篱,本是胡装。遮盖头部之巾,常以黑色三纱罗织成。将一块布缝成筒状,上以圆布盖顶,戴时上面覆盖头顶,下面垂于背部,在脸部开一椭圆形的孔,只露出面部。始用于西域胡人。因西域风沙大,为避风沙,西域女子喜欢戴幂篱出门。且在西域男女均可用之。后传入中原,至唐初尤为盛行,成为妇女的出行之服。

笠裠,乃是汉家专属。

只是,室内别无旁人。为何还要整日戴一顶斗笠,刘备并不清楚,也没有问。随她吧。

莫不是,不想被俗物障目。

刘备这便将寻琉璃技艺的想法,细细说出。

听完,女道轻声说道:“丹术非我所长。不过,我却可以替你一问。”

刘备要的就是这句话:“如此,有劳姐姐。”

女道不会,女刺客不会,张教主会不会?

如此神技,太平道中必有高人习得。

刘备只需静候佳音便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