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南北杂货 > 341.慷慨解囊

341.慷慨解囊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伊州刺史给长安城那边写了一个公文, 提起了这个修路的事情。

他先是大大地歌颂了一下陇西目前正在修建的那条水泥路, 然后又说他们也打算往晋昌方向修一条路, 这两条大路汇集在一处, 不仅伊州与中原往来更加密切,同时也方便了伊州官员进京诉职。

正如伊州方面所想,中原王朝确实想要加强他们对伊州这个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现在伊吾人自己提出来要修这条路, 他们自己出钱出力, 那还有什么不同意的, 皇帝陛下大笔一挥就准了,并且还给他们写了一封通篇赞许的回信。

次日,皇帝又在早朝之上提及此事, 鼓励各地官员以及各大家族积极修路。

然而下面那些士族出身的官员们却是不以为然, 修路岂是易事,他们的家族又不能从当地百姓那里拿到税收, 若是自己掏腰包修路, 辛辛苦苦把道路修起来了,自己的腰包也空了,家族的力量也弱了, 最后这便宜就全让龙榻上面的这一位给占了, 真当他们傻啊?

伊州处在那边陲之地,他们中原地区的情况又怎么能与伊州相同?

伊吾眼下虽已纳入大唐版图, 但那毕竟也只有短短十余年时间而已, 在这个交通不便通信艰难的年代, 短短十余年时间其实改变不了多少事情。

就像伊州百姓现如今依旧称呼自己为伊吾人,伊吾王室依旧是他们实际上的统治者,在唐王朝强盛的时候,他们就是唐王朝的一个州,唐王朝一旦衰落了,他们便又是伊吾国了。

历史上,中原王朝也曾有过衰微的时期,那时候他们连河西走廊都保不住,更别提伊吾高昌这些地方。

所以说那些伊吾人修路,他们显然是为自己修的,中原这边的情况怎么相同,这边的路肯定得朝廷掏钱,朝廷出面来修。

李世民坐在龙榻之上,看着下面的老油条们一个一个皆是一脸的不为所动,忽然觉出陇西那块棺材板儿也有几分可爱来了。

【罗棺材板儿:冤大头一般都比较可爱。】

常乐县这边,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在罗用那些弟子以及一部分常乐百姓的帮助下,那些从伊吾过来的匠人民夫很快就掌握了铺设木轨道的要领诀窍。

但他们还是要依照罗用当初与伊吾刺史的约定,一路将这条轨道铺到晋昌城为止。

晋昌城距离常乐县并不很远,若是骑马,半日工夫便可抵达,所以这一段木轨道并不是很长,入冬那时候开始铺设,约莫年前便能铺好。

往返共两条木轨道,就沿着从常乐县去往晋昌城的驿道旁边铺设,这条驿道现如今也有挺长一段路都已经铺上了水泥路,这也为木轨的铺设过程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不过这条水泥路的施工,听闻近来也是有些停滞了,据说是因为朝廷要往薛延陀发兵,对于陇西这边的修路事宜,便有一些疏忽。

“还好当日听了三郎劝告,没等朝廷出面来修这一条路,否则真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去了。”

这一日,伊州刺史前来常乐县观摩查验,听闻了近来陇西这条水泥路施工缓慢之事,于是便如此感慨道。

“外敌当前,自然是要以战事为重。”罗用如此说道。

行军打仗这种事,那是半点也疏忽不得的,后勤粮草亦是十分紧要。

两人复又说了几句,又到县中最好的一间食铺去吃了一顿饭,然后罗用便说要安顿他们几人先休息,明日再与他们一起去看木轨道。

然而那伊州刺史却甚是心急,言是从伊吾骑马到常乐县,这短短两三日路程,对他来说根本算不得什么,趁着这时候天色尚还亮着,这便过去看看吧。

于是罗用便令一名差役,赶着一辆特制的轨道马车,与伊州刺史等人,一同往那城外的木轨道去了。

这种马车的车轮是特制的,既能在平地上行驶,亦能在轨道上行驶。

待到了地方,差役便将那辆马车赶到轨道上,车子上下轨道的那一段,设计得也颇巧妙,从宽到窄从低到高,呈漏斗状,车子上下轨道十分容易。

“请刺史上车。”罗用笑眯眯站在车门边抬手示意道。

“三郎也请。”伊州刺史也向罗用拱了拱手,然后便率先上了马车。

上车的过程中他看了看,这马车与寻常马车也无甚区别,就是前面驾车的位置,斜斜立着一根杆子,不知作甚用途。

待一行人俱都上了马车,伊州刺史便问罗用,罗用便与他说,那是刹车。

“刹车?”作为一名生在公元七世纪的土著,伊州刺史并不知晓刹车是甚物什。

“这木轨马车速度太快,单靠勒马停不下来,于是我们便做了刹车这个物什。”罗用说着,示意前面的差役出发,然后又对车中众人说道:“诸位一观便知。”

罗用这话音刚落,前面的马匹便哒哒跑了起来,车中之人只觉身子稍稍往后一仰,然后便再也没有什么感觉了。

罗用这时候顺手推开车窗,他们便见窗外的景物飞快略过,而他们坐在车中,竟是半分也感受不到颠簸。冬日里天气寒冷,然而这些人此刻却是半点都不嫌风大,车内车外看得很是新鲜。

过了不多久,罗用便对他们说道:“时日尚短,眼下便只修好了这一段,前面便没有木轨道了,差役马上就要刹车了,诸位若觉新奇,不妨便到前面去看上一看。”

于是这些人纷纷探身看向前面那名驾车的差役,只见他口里呼喝着,手上的动作亦是十分熟练,一边勒马,一边推动座位旁的那根木杆,然后缓缓的,这辆正在快速行驶的马车便十分平稳地停了下来,安安静静地固定在木轨之上,前面的马匹小步地踏着蹄子,却也没有移动马车半分。

“这便是刹车?”伊州刺史觉得这物什实在也太好用了。

平日里家中老小上下马车,每次都要令专人牵着马匹,怕那牲畜被惊扰了,又跑动起来,若是在他家的那些马车上也都按上这种刹车,那往后上下马车不就能放心多了。

还有这个木轨道,这也太好了,马车行在上面简直太快太稳了!速度并不比自己骑马慢多少,舒适度却高了一百倍都不止!

这笔买卖做得也太值了!这罗三郎看来是真没钱了,为了从常乐县到晋昌城的这一段路,就生生把这么好的技术不要钱提供给了他。

说起来,这常乐县实在荒芜,连像样的大树都没有几棵,木材的价钱颇贵,铺这一段木轨道,说实话也要花掉他们不少钱。

不过等到这条从常乐县通往他们伊吾的木轨道铺设好了以后,这边的商贾一定会源源不绝往他们伊吾而去,今日花掉的这些钱,迟早都会挣回来的。

几人下车放了一下风,又稀罕了一把木轨道和木轨马车,然后便又乘车回来了。

回来的路上他们没有再开车窗,几人坐在车中说话,方才过了片刻功夫,便又到了常乐县城外面。

“快啊!着实是太快了!”这些伊吾官员纷纷赞叹。

之后这两三日,这些人都不得了地好说话。

罗用说在木轨上赶车,与在平地上赶车有些不同,叫他们在这条路竣工之前,先安排几个人到常乐县来学习驾驶,他们二话不说便答应了,然后还与衡致他们签订了一个订单,订购了一批木轨马车。

回去的路上,伊州刺史等人大多都很高兴,只除了一个身材瘦削的老者。

“那罗三郎因何如此热心我伊州修路之事,公难道就不忧心他有所图谋?”路上休息的时候,这人就对伊州刺史说了。

“这条路修好了,对他们常乐县也颇有益处的嘛。”伊州刺史摆摆手,浑不在意地说道。

“他那县令一职,不过短短数年之期,与你我又如何相同?”那老者又道。

“那依你之见呢?”伊州刺史问他。

“定是对我伊州有所图谋。”那老者笃定道。

“那离石罗三郎并非阴险凶恶之徒,即便他对我伊州有所图谋,又有什么要紧的呢,他所图谋之物,不正是我伊州与之协商的筹码?”伊州刺史言道。

“对这罗用,确实无需提防太过。”一旁其他的人这时候也纷纷说话了。

“那些往来商贾,皆道罗三郎此人人品不差。”

“无论是在离石还是长安,还是在这常乐县,皆不曾听闻他祸害于人。”

“这样的人都信不过,那我伊吾便只管关起门来过日子罢了,还出来与人打的什么交道。”

“此言有理啊。”

“就不知他究竟看上伊吾哪一个好处,总不会单单只为粮食吧?”

“届时便知晓了。”

“……”

罗用倒是没想到,这些伊吾人背地里已经有了这一番揣测,他还思量着,将来能从伊州那边买点便宜煤呢。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伊吾人对他的信任,也是罗用愿意看到的。

眼下正是贞观十五年,罗用现在算虚龄也才二十二岁而已,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将来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目前这个阶段,对他来说应该是正当播种的季节,而非收获。

送走了这些伊吾人之后的某一个中午,罗用正坐在县衙前面的一个小厅里看账本,乔俊林从外面回来,与他说道:“丁朝议今日又来县中了,你可听闻了?”

“未曾。”差不多也快到吃中午饭的时间了,罗用顺手合上账本,回道。

关于那丁朝议的事情,罗用先前也曾听闻过一些,他是朝廷方面派出来监督修路的官员,主要负责从酒泉到敦煌这一段。

常乐县一众官吏因为安排徭役一事,与他打过几回交道。听闻他祖上出过多名武将,曾经还有先祖参加过当年汉武帝发兵征匈奴,为汉帝国占领陇西立下过汗马功劳,他们的家族对陇西这一片土地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怀,所以这一次圣人言是要人来陇西监督修路一事,他便主动请缨,要求前来监工。

他的官职乃是朝议大夫,属文散官,也就是说没有具体职位,相应的也就没有什么权利,皇帝指派他去哪里他就去哪里,地位颇尴尬。

唐俭的光禄大夫也是文散官,不过他的品级要比这丁朝议高出不少,并且他的家族也更兴盛,这丁朝议的家族,现如今确实也是是有几分落魄了。

“他这一次乃是为了纳捐而来。”乔俊林随手把几本书籍放在桌面上,又端起茶盏灌了两口清茶。

“哦?”罗用放下账本:“那你便与我一道去看看吧。”

两人当即出了门去,这陇西的冬日虽少下雪,却也冻得很,尤其是在刮风的日子里,待行到了丁朝议他们所在的那家铺子里,两人俱都染上了一身的寒意。

罗用进屋一看,厅堂里空荡荡的,竟是没几个人,当即便与店家道:

“听闻今日丁朝议前来纳捐,怎的竟都没人,去去,把他们都喊过来,这大冷的天,横竖也无什么买卖可做。”

店家见罗县令都这般说了,只好便出去喊人去了。

罗用便与那丁朝议与其他几人一处坐着,先是彼此寒暄几句,然后又随意寻了个话题来说,罗用从前虽也不是十分擅于交际的性格,但毕竟也是两世为人,再加上这常乐县里的人又都很给他面子,他来了,这屋里头的气氛马上也就热络起来了。

那丁朝议就是个典型的读书人,面皮薄得紧,出身门户虽有些破落,但到底也是世家,今日能硬着头皮出来纳捐,着实也是把他给为难狠了。

前些时候,他也曾在酒泉晋昌等地纳捐,皆不很顺利,料想这常乐县应也不能太好,只是不把这些地方都走过一遍,他对自己都没个交代。那修到一半的水泥路,就那样一日一日旷在那里,眼下正是冬日农闲的季节,这时候若不开工,待到明年开春,百姓们种地的种地,放牧的放牧,到时候又要到哪里去寻民夫?

不多时,这间铺子里陆陆续续进来不少人,一个个见了罗用俱都笑着与他打招呼。

“怎么的听闻这丁朝议来县里纳捐,你们一个一个俱都不来?”罗用笑问他们道。

“哎,修路这么大的事,朝廷都不拿钱帛过来,我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其中一个店家对罗用说道。

“那还能有什么办法,出钱呗。”罗用笑着说道:“有钱的多出点,没钱的少出点,实在不行,出个三文五文也是咱常乐百姓的一份心意不是。”

“那县令你出多少嘛?”有人问罗用。

罗用对那丁朝议拱拱手,说道:“我县里今年出产的白叠布刚刚运往长安城销售,钱还没到我手里,这县里头,这会儿横竖是没钱了。”

他说到这里顿了顿,复又道:“不过我个人还有一些,你若需要,随时谴人去搬便是。”

丁朝议拱手向罗用道谢,厅堂中那些商贾店家见罗用都这般说了,纷纷也都解开自己的钱袋子,多多少少各自捐了一些。

常乐县这一年多时间颇热闹,自从开了这针坊,附近商贾常来常往的,城中这些商贾怎么可能没挣钱,就算捐不出什么大数额,少少捐一点还是可以的。

那丁朝议得了这些钱,也颇高兴,虽然也不够修多少路,但总归是当地百姓的一片心意,也感受到了来自他人的支持。

从这家食铺出来之后,他回到自己投宿的一家客舍,因为钱帛紧张,也没住在什么大客舍,就选一间便宜实惠的住了。回去后他与自己的随从说,叫他们赶着马车,去县衙搬些东西回来,那罗县令给什么便收什么,无需多言。

结果约莫两三刻钟以后,那两名随从竟从县衙那边运了满满一车钱帛回来。

那随从与他说:“那边还有好些,至少能装四五车,罗县令还道,往后我们在常乐县这一带修路,若是不够钱帛便来与他说。”

丁朝议听闻了,匆匆穿上鞋子下了炕,往县衙那边去了,见了罗用,便与他拱手行礼:“今日得足下慷慨解囊,丁某没齿难忘。”

罗用连忙伸手去扶:“先生修路非是为了自家,又何需与我道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