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锦衣扬明 > 第九十一章 襄阳告急

第九十一章 襄阳告急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天色又阴沉了下来,铅灰色的乌云,低低的压在人头顶。

东南风又舌了起来,湿冷得直入人骨髓。

一封来自湖广襄阳的十万里加急战报传到了杨明的手上,锦衣卫的耳目众多,消息灵通,这封战报竟然来得比朝廷官驿还快,杨明看后心里不由得一惊,原因很简单,这件事情大条了,而且是最大条的那种有人造反了。

起义造反的地点在湖广一代,作乱的领导者是李原,自称太平王。

由于地方就任的藩王勋贵对土地大肆兼并,对劳动人民残酷掠夺,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湖北、河南、陕西和四川交界的荆襄地带,是明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地区。那里虽多深山大谷,却非常富饶,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都流亡到这里以开矿、垦田营生。至天顺年间这里的流民多达150多万。这么多的流民聚集在这里,朝廷自然是有所忌惮的,原因也很简单,朝廷的统治力不足,就会自然而然的担心他们造反。

于是,朝廷就派兵驱赶或抓捕他们,广大流民走投无路,就在天顺八年冬,在刘通的领导下,在湖北房县大术厂举行起义。起义军迅速占领了梅溪寺,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刘通称汉王,年号为“德胜”,以石龙和尚为军师,以苗龙、苗虎为先锋。

如今的太平王李原是刘通手下的一名重要将领,起义军在刘通的率领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夺取襄阳,攻克邓州,进入汉中,队伍发展到几十万人。明成化元年,起义军大败明军。成化二年,明军将领白圭采用离间之计,分化瓦解起义队伍,使起义军遭到失败,将领刘聪、苗虎等一百多人在与敌人殊死斗争中,壮烈牺牲,刘通也被俘就义。

刘通虽然是死了,但是他的大将李原却侥幸逃脱了一劫,刘通领导的起义失败后,李原就和大将王彪、小将王洪等,重新招集旧部,另树旗帜,在湖北的南漳、房县和河南的内乡一带招募流民,发展自己的势力,四方流民纷纷响应,竞相投奔义军。

起义军在一两年时间内就发展到一百万以上。到了现在的成化六年,李原觉得时机成熟,亲自领导了这次农民大起义。李原称太平王,设总兵、先锋等职,又立“一条龙”、“坐山虎”等浑名,起义军迅速控制了荆襄一带。

对于起义吗,这都是小事情,有明以来,起义的事件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大臣们都泰然自若,不同的是,李原领导的太平军这一次直接打下了襄阳重镇

襄阳是一座府城,下辖十县,辖境相当今湖北均县以东,枣阳以西和蛮河以北地区。

襄阳城的护城河是中国最宽的护城河,因为它的护城河就是汉江,这样一座府州大城,在占据地利的情况之下,竟然被乱军流民攻打下来,不得不说,这一次战役实在是狠狠的扇了大明所有官员和成化皇帝的脸面

杨明眉头一皱,“太平”乱军占据襄阳,此乃天大事情,“来人啊,备马,马上进宫。”

杨明将手中的急报递交给朱见深的之后,朱见深勃然大怒,“饭桶,襄阳乃我国之重地,易守难攻,又有数万兵马,怎能陷于贼手张敏,速速传内阁三位大学士和司礼监众臣前来议事”

“主子爷息怒,杂家这就去传。”张敏急忙一扫拂尘,慌慌张张的退下殿去。

“万通知道此事么”朱见深见张敏离开之后,脸色好多了,转过身对杨明说道。

“回陛下,微臣接到战报的时候,一刻也不敢滞留,急急进宫面见圣上,尚未来得及禀报指挥使大人。”杨明深深的一作揖道。

“此事你做得好,救兵如救火,早一刻做好应对之策就能挽回莫大的损失,朕先代荆襄百姓谢谢你了,至于万通么,哼,这小子屁事干不了,如此重大的消息倒还不如你来得快,真是饭桶,朕看他这个指挥使也做到头了”

皇帝是真的被激出了怒火,到了他这个份上,最紧要的事情就是朱家江山,大明王朝的统治,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万通的庸碌已经不足以担任锦衣卫指挥使一职了。

而杨明若要进一步改变大明,首先就得在朝堂之上拥有发言权,锦衣卫必须要成为他的一言堂,万通面对东厂一味的妥协退让,实在不是一个成功的领袖。

杨明将自己的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就是统一锦衣卫内部。第二就是将东厂击败,厂卫内斗实在是太浪费大明的特务资源了,厂卫必须一统。第三步就是立足朝堂,改变大明的士大夫

杨明站在殿下,看着一众大臣议事,这些大事,不是他一个锦衣卫同知能够插手的,现在的他还没能到达干涉朝政的地步

对李原领导的太平乱军,大明朝的官员表现得十分忌惮,最后商议了一番,内阁认为当派兵部左侍郎项忠总督河南、湖广和荆襄等地军务,率“京营”湖广军十五万人前往围剿。

司礼监秉笔尚铭没啥说的,只是加了一句,建议锦衣卫督军战事,然后才批红,掌印怀恩公公也大印一跺,这件事情就这样谈成了。

但是事情往往就坏在但是这两个字上。

“建议锦衣卫督军战事”这一句话映入朱见深的眼眶之后,成化帝深深的看了一眼杨明,“杨同知手中三千锦衣卫收编了神机营,战力应该是不错的,朕就决定让杨爱卿督军战事,任钦差大臣一职如何”

“微臣惶恐,定然不负圣命。”杨明急忙拜倒在地,皇帝询问的语气千万不要认为那就是询问,金口一开,天大的事情,臣子都得担下来。

尚铭眼中闪过一丝莫名之意,嘿嘿,钦差大臣,看似威风,实则不然,锦衣卫督战会让总督项忠产生排斥,谁愿意被人这么盯着

而且若是战事不利,他这个钦差也难逃干系,士大夫之辈自然会为项忠竭力开脱,而他杨明根基尚浅,且遭大臣嫉恨,难保不会成为战事的失利的牺牲品。

这就是尚铭的算盘

京师长亭之内,内阁三位大学士,兵部右侍郎马文升,刑部侍郎王恕,主事林翰与杨明项忠一一话别,勉励他们精忠报国,说些待大事已定之后,定然再为他接风洗尘云云

十五万大军和杨明的三千锦衣卫官兵浩浩荡荡的出了直隶省,消息传得飞快,太平王李原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急召大将王彪,王洪商议如何应付朝廷大军,最后商议的结果是,朝廷兵锋太盛,不宜硬拼,太平起义军主动放弃襄阳,与官兵辗转相斗。

当然,太平军在撤出襄阳城的时候,免不了烧杀抢掠一番,留下了满是狼藉的襄阳城潇洒而去

眼看又是一场大雪将要纷纷而落,似乎流血数百里的荆襄战事太过惨烈,老天爷也要用又一场大雪将这惨烈血战的痕迹。完全遮盖住。

总督大人项忠进城以来,脑袋都仿佛大了一圈,在城中借着巡视城防,抚慰流民,计点缴获,差点俘虏的种种名义,是能躲就躲。

派来的京官也就满城的去找原先的地方官,想要快些恢复襄阳城的运转,而上呈给皇帝的奏报是,经过一番苦战,在项忠大人的英明指导,杨钦差督战之下,大败太平乱军,最终收复襄阳。

杨明只能笑而不语,十几天下来,也不是当日才破城时候景象了,才进城的时候,襄阳城墙烧毁大半,城中坊市也残破大半,到处都是废墟,到处都是死尸。

现在项忠权行知襄阳政事之后,也算做了一件好事,按照项忠资历,他虽然走进士考出来的,但是之前都在京城当中混日子,在风雅圈子里面小小有点名声,少时以神童闻名,长大了也不过就走了了之名,混迹几十年终于爬到了兵部左侍郎的位置上。

大明虽然对进士出身的文臣极看重,但是大明选官,也是非常看重资历。文臣官僚体系在明时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峰,要任襄阳等要地的知府位置,非经层层磨堪,积累资历升迁上来而不可得。非经宦海沉浮十数年,不得知大州府。就算是军中便宜行事,而且只是权行襄阳的差遣,可内阁一下将项忠推出来当了总督大臣,朝中知道了,惹得人人侧目。

项忠算是内阁器重的人,这人人都知道。让项忠行此权行知总督。正常人都会解读成项忠正式的踏入了候补内阁大学士的行列,可在大明官场,行事讲究雍容会心,项忠这般升迁,未免就吃相太难看,这太不要脸。

襄阳暂且恢复了一点生气,每个人心情都不轻松。眼前一切,不过都是暴风雨之前的宁静罢了。杨明还想抓紧这点最后的时间,赶紧了解一下起义军的行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