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北宋振兴攻略 > 第二百三十三章 太宗皇帝啊,你挖的坑太大了!

第二百三十三章 太宗皇帝啊,你挖的坑太大了!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说起为何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没有田的问题,得先从宋太宗赵光义第二次北伐失败说起。

李刚想到这个就很头疼。

宋太宗是大宋现在大宋皇帝的高祖父,按理说,极为讲究祖宗之法的大宋,宋太宗的各种政策是不能违背的。

但是在李纲看来,宋太宗的河北防务实在是太过于儿戏了。

太宗皇帝在处理与辽国的关系中,先由“备边通好”转向“图制契丹”,再由“图制契丹”转向“联夷攻辽”,最终由“联夷攻辽”转向“修德以怀远”。

修德以怀远的口号一出,整个大宋彻底失去了图谋燕云的信心。

连皇帝都失去了斗志,指望手下的人拼死干活?

汉高祖刘邦的白登山之围,耻辱吗?那是非常的耻辱,嫁了宗室女公主给匈奴不说,还赠送了大量的棉絮、丝绸、粮食和酒,作为安抚匈奴的筹码。

可是汉武帝给祖宗报了仇,六十年励精图治,每年的省亲队伍,都要努力侦查敌情,绘制地图,了解匈奴人的习性,而后更是名将不断的出现,匈奴差点被汉武帝灭了族。

而后汉宣帝一锤定音让匈奴的名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李世民被颉利堵在都城门口的时候,耻辱吗?是非常的耻辱。但是李世民直接把突厥给灭了。也让突厥的名号,消失了。

宋太宗的双股中箭,耻辱吗?大败而归,那是相当的耻辱。

然后宋太宗决定把整个河北东西两路,挖成了池塘和沼泽,意图阻拦金人骑兵的策马奔驰。

将从中御、消极防御、议和苟安的祖宗之法,直到现在河北两路的耕地,谁都不清楚到底有多少。

池塘、沼田、洼地、洋淀为主的防御体系,经过了事实的验证,如同儿戏一般。

毕竟冬天一到,就结冰了……还怎么阻拦金人的骑兵南下?

太祖皇帝赵匡胤时候,给了北地将领相当大的自主权,其族在京师者,抚之甚厚,每次召见都会对坐而食,厚为饮食,然后赠送钱帛,令其返回驻地。

宋太祖赵匡胤还曾言“边臣富贵,能养死士,以为间谍,洞知敌情,及其入侵,设伏掩击,多致克捷,二十年无北之患。”

到了宋太宗的时候,以坚壁清野战略思想,各自保护城池,不得出城作战,迫于情况,只许依凭城池防守,不许主动出击。

这种不允许出城作战的战略指导思想,直接导致了河北东西两路,只有城池可以防守。

但是城外的百姓,无处躲藏,城内大兵不至,只能任辽人掳掠。

百姓想活在河北东西两路,简直难上加难,有兵灾,还有人祸,还没地种。

逐渐外逃的河北东西两路的百姓,直接让河北变成了赤地。

不仅如此,这种不允许出城而战的消极防御心态,直接导致了辽人采用绕开坚城而过、置之不理、长驱直入的战略,肆意掳掠宋人腹地。

王冲当初领着二十万兵马,看着真宗皇帝和辽圣宗皇帝打的热火朝天,按兵不动,是有法理依据的,那就是来自宋太宗的战略指导思想——不得随意出城迎战。

这种指导思想,让河北两路,变成了没有人烟,没有耕地只有洋淀的赤地。

李纲上的奏章,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填平河北东西两路的水洼,第一年养地,第二年在进行均田。

可是李纲知道,这太难了。

大宋一百三十多年,都在河北挖坑,最后坑掉的只有大宋自己而已。

这个坑怎么填补?是李纲的心头大患,可是他毫无头绪,当初工赈监修黄河堤坝,修到大名府的时候,就停下了,转移向河东路。

并不是粮食或者银钱出了问题,而是再往下修毫无必要。

这个坑啊。李纲挠头。

程褚也是挠头,大宋察子很能干,这毫无疑问。

可是想知道河北东西两路有多少田,能容纳多少人,这无疑是在为难皇城司。

察子也是人,不是神啊。

赵桓做的批复很简单,必须在未来一年的时间里厘清河北东西两路的田产,有困难,就克服困难。

李纲也是无奈,挥手让程褚领着察子干就是了。

官家领着十万种家军精锐和七万不太听话的捷胜军,把金人都赶跑了,自己这点困难,能叫困难吗?

“克服一下吧。”李纲让程褚去准备盘查河北东路和西路的田产,而他自己也在忙碌不休。

重建汴京城的军器监,不过这次,李纲决定建在在城外。

这是由官家授意的。

至于目的就是为了让军器监的广备攻城作的匠人们,减少与城内人的接触。

防止泄密。

随着机械原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军器运用于实战之中,特别是巨型投石机,那都是机密中的机密。

这都是之前得到的教训。

至于安全,会在四周建立军堡,以做犄角防御汴京。万一下次金兵再临,只能龟缩在城里,太憋屈了。

提拔新的官员,而一些将官已经涨到了偏将军等职位,那自然军事类的主官,都会安排给这些将官。

文臣主政的格局,已经悄然改变。

李纲清晰的意识到,大宋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格局。

而有人却没有这种清晰的认识,比如赵佶。

他对自己长子在河东路的所作所为,略有耳闻,就沉迷于琴箫靡靡之音中,不可自拔。

当他收到了李纲的来信的时候,先让童贯拆开读了读,仰天大笑之后,忽然问道:“李纲这人你认识吗?干什么的?”

童贯沉默了许久说道:“李纲现在是太宰,大宋的宰相,现在官……太子殿下,不在京城的时候,李纲统管朝纲。皇孙年龄尚小,无法主政,太子妃北上请罪,整个大宋,现在李纲说了算。”

“是朕!是朕说了算!他赵桓!赵桓一个黄口小儿!他都说了不算!李纲作为他的狗腿子,他能说了算?啊?!是朕说了算!你知道吗?”赵佶愤怒的喊道。状若疯癫。

童贯摇头,太上皇已经完全知道了自己的权柄,怕是回不来了,才这个模样。

特别是最近淮北崔家,淮南陈家为了争夺官家丢出来的粮食生意,牟足了劲的凑粮。

收粮食已经收到了临安城里。赵佶愤怒却毫无办法。

因为赵桓得胜而回,让他的声望达到了一种顶点,现在没有人能够忤逆赵桓的命令。

就连太上皇都不能。

当然这不是太上皇愤怒的理由,童贯清楚的知道,赵佶为何对李纲如此愤怒。

赵佶在位二十六年,一直在与几个大的将门做制衡,却是毫无进展,结果李纲做了宰相没多久,就把这几大将门收拾掉了。

每家仅剩一人,等待赵桓回京裁决。

这么猛的能力,这谁受得了?

赵佶很难受,也就是说他做了二十六年的皇帝,还不如这李纲做一个月的宰相。

老子比不过儿子,这很正常,赵佶不管是勇气、军事、政务都输给了新帝。

但是输给了人臣,这让赵佶出离的愤怒了。

显然这不是李纲或者赵桓有多强,而是他赵佶这个皇帝做的是真的差。

现在赵佶唯一自傲的就只有书法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