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造桥衙门
道路中间的黄线,自然就是分割线,是为了避免相向而行的车辆,生迎面相撞而设计的,据说后世自从有了道路中间的黄线之后,交通事故率降低了很多,并很快被大规模普及。
虽说大唐的车辆都是马车,行驶的度比较低,生迎面相撞的概率是比较低的,但进行道路规范的工作仍然要提前做好,毕竟,蒸汽货运车已经开始投入使用,日后,蒸汽客运车辆也会出现,如此,度肯定比马车要快,一旦生碰撞就是比较大的事故。
另外,在没有中间线规则的时候,权贵出行往往会将整个路面占满,迎面而来的车辆和行人,则必须退到路边,甚至退入路旁的田地之中,对田地里的庄稼造成了很大的损害,这种情况必须制止。
“陛下,这道路中间的黄线,是行人分割线,出城的行人和车辆走黄线右边,进城的行人和车马走左边,双方人车都不能越过黄线,如此,可以避免很多事故,也可避免权贵与百姓争道,体现朝廷的爱民之心。”
李安开口解释道。
“恩,李侍郎这个黄线设的好,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争道事情的生了,传朕旨意,日后,官员与贵族不得与百姓争道,所有人出行都要靠右行,只要道路足够宽,就不得过中线。”
李隆基开口下了圣旨,众大臣连忙开口应和。
这种中间线和靠右行的规则,也只有大都市附近才能很好的执行,毕竟,在很多偏远的地区,道路只能勉强容纳一辆马车,若是靠右行,马车就很难行走了,当然,这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而随着水泥和混凝土的逐渐普及,日后,大唐的很多主要道路都会铺设混凝土路面,而且,只要是县级以上的道路,都必须有三辆马车以上的宽度,以满足两辆马车相向而行。
混凝土路面铺的非常结实,以大唐目前的马车和行人马匹,就算日夜不停的在上面行走,也不会对混凝土路面造成丝毫的伤害,这样的硬质路面可以维持几百年不损坏,小的裂纹和下沉隆起则可以很快进行修复。
而随着后续蒸汽货运车辆驶上路面,路面受到的损害可能就比较大一些了,但大唐的制造能力非常有限,少量的货运车辆,不会对混凝土路面造成太大的伤害,况且,只要时机成熟,李安是会明轮胎的,而轮胎的研制需要橡胶材料,也就是原产于南美洲的植物,前往南美洲并带回橡胶树苗,这需要很多年时间,也就是说,若要明橡胶,还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暂时也就只能用铁轮子了。
在走了几百步之后,李隆基与众大臣登上了宽阔的混凝土大桥。
这个大桥加入了很多钢铁材料充当骨架,坚固程度远一般的石桥,而且设计的也比较大气和豪华,桥面除了必要的预防热胀冷缩的条纹之外,还雕刻了大量的龙凤图案,看上去颇为壮观,其中,大部分在中间的位置,可以用来隔开行人。
大桥两侧是混凝土护栏,护栏的侧面同样雕刻了数量可观的各种图案,在护栏了,能建一百层,那就一定能建造这么高,我信李侍郎。”
“真想看看一百层的房子,长什么样啊!”
众大臣小声议论了起来,对于一百层的建筑物,他们是想都不敢想的,毕竟,这也太高了,出了他们对建筑的认知。
“李侍郎,果真能造出一百层的房子?”
李隆基的表情极为惊诧,惊诧中带着一丝兴奋,若真的能造这么高的房子,那岂不是站在高层,就能看到整个京城的景色了,那种感觉该有多爽啊!而且,现在一百倍的望远镜也研制出来了,只要有一个制高点,完全可以将全城的景色尽收眼底,甚至每个城中的百姓在干什么,都看的清清楚楚。
“陛下,微臣岂敢戏言,只要一切材料充足,绝对可以建造一百层的房子,不过,建造一百层的房子,实在没有多大的意义,对材料和人力的耗费都太大了。”
李安给出肯定的回答,同时,指出建造太高的房屋没有实际的意义,让李隆基不要头脑热。
“一百层倒是没有必要,不过,建造二十层的房子,倒是可以一试,太史局观测星云,需要更高的位置,待日后需要,朕会让李侍郎建造的。”
李隆基还没想好在何处建造二十层楼,毕竟,这么高的楼房太过显眼,而他是一国皇帝,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情况,比如,造这么高的楼房,放在何处才能体现大唐帝国的威仪,如何避免被人用来观测皇宫,如何方便自己登上楼顶,观测京城的景色,这些都必须要进行考虑,谁让他是皇帝呢?
在肯定水泥和混凝土的巨大作用之后,李隆基与众大臣皆认为,应该在大唐全境建造生产水泥的作坊,并让各县在农闲的时候组织人力,对境内的重要道路进行修筑,让大唐州县级别的道路都能实现混凝土化,从而方便老百姓出行,促进经济的展。
推广水泥作坊,需要先培训水泥制造方面的人才,然后,让他们前往各州县建造水泥作坊,并逐步动员人力,对境内的主干道进行修筑。
而由于大唐的州县实在是太多了,正式的州有三百多个,县级单位更是过一千,如此规模的人才培养,实在太消耗精力,为此,李安决定先培训少量人才,让他们学会之后,前往各道建设水泥作坊,并招手大量的人员进行培训,然后,抽出部分人才,分到各州组织水泥作坊,各州水泥作坊建造完成之后,再延伸到各县,从而让大唐的大部分州县全都普及水泥制造作坊。
当然,这只是一个很理想的状态,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肯定不能让所有州县全部建设水泥作坊,毕竟,有些州县是没有原材料的,如此,当然也就不适合建造水泥作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