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三章 杜主编
?
各种成果在短时间内出现井喷的态势,这与长期的技术积累是分不开的,在南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之前,李安已经分配了很多基础技术的研发工作,并要求研发中心的工匠人才们努力的去研究。
因为这些基础的东西都没有太大的难度,所以,在李安离开的一两年时间内,这些工匠非常顺利的就把这些基础的技术给研发出来了。
表面上看,这些基础的东西,似乎没有什么用处,但这是对于外行而言的,而对于李安来说,这些基础的技术成果,是研发很多有用成品的必备材料,没有这些基础的东西,就不能研发出李安所需要的有用成品。
就比如最近研发成功的一些机械设备,里面的很多关键零部件和材料,都是这些工匠在离开离开的这段时间内,按照李安的要求研发出来的,若是没有这些至关重要的材料,这些机器是不可能一下子研究成功的。
另外,引起皇帝和举国之人关注的万里传音计划,也并非一下子就能搞出来的,也需要大量的技术积累,其中,部分技术积累已经在李安回来之前被工匠们搞定了,但还有一些难度更大的技术问题没能解决,所以,万里传音计划暂时还无法获得成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准备,半年之内怕是很难面世。
长期的技术积累,早就了短时间内的井喷,这在李安看来是这样的,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但在这个时代之人看来,却完成是李安的功劳了,因为他们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
在李安离开的一两年时间内,整个研发中心的庞大工匠人群,耗费了朝廷大量的资源和财富,但却并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以至于当时有很多大臣要求精简工匠数量,甚至要求把工匠赶走,要不是李安离开之前,早就料到了这一步,并提前做好部署,估计,这一两年的技术积累就泡汤了。
正因为李安离开之前,成果不断的出现,离开之后几乎没什么成果,而回来之后又是一大堆的井喷成果,如此,你又能让天下人怎么想,让皇帝和大臣们怎么想,他们不把功劳贴在李安的身上,又能贴在谁的身上,至于这一两年之内积累的大量基础技术,他们哪里会懂得,就算李安亲自说了,他们也会觉得是李安谦虚,若工匠敢叫屈,那就免不了一阵臭骂了。
这个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不公平,李安的成果是建立在众多工匠辛勤劳动的基础上的,没有这些工匠的全力配合,就没有李安的大量成就,可所有人的眼光都看向获得巨大成果的李安,却完全忽视做了巨大贡献的大批工匠。
当然,这些工匠都是朴实的人,他们也不会更不敢与李安抢功,况且,他们的心里也觉得李安的功劳是最重要的,一切的思路都是李安提供的,而他们不过是干点苦力罢了,实在称不上有什么大的功劳,至少,他们内心也是这么想的。
就比如一场战斗的胜利,是所有将士的努力换来的,所有人都是功不可没的,可最终受到奖赏的是统兵的将领,而普通的士兵所能获得的奖励是非常微小的,因为所有人看到的都是在最前端的人,而难以去注视背后的人。
李安并不会过分在意这些,就算自己冒领了工匠们的功劳也没有什么关系,反正李安对这些工匠也是挺好的,并没有亏待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只要他们的待遇不减,他们就会很高兴的。
大唐帝国的发展,在李安的干预下,进入了一个快车道,最近五六年的发展速度,比之前的一百年都要迅猛,在先进机械和各种技术的帮助下,农业产量获得了极大的提高,食不果腹的现象已经彻底的成为了历史,而且,以后的物产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
在吃饭问题逐步解决了之后,不用挨饿的老百姓就开始把精力放在了提高生活上,从而促进了商业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而随着农业效率的提高,农民的数量就显得太多了一些,而生产过多的粮食,其实也是一种浪费,还会造成农业产品价格的过低,从而损害种植粮食的农民的收入,于是,部分农民就只能选择放弃土地,进入工坊打工,成为一名让人尊敬的技术工匠,所得到的收入,比种地还要多,而他们就可以用在工坊打工挣的钱财去购买需要的粮食和各种日用品。
大批量的新工匠的加入,进一步促进了大唐帝国工业的发展,而有一些因为身体的原因,没能进入工坊的失地农民,则尝试着进入了商业领域,从而成为一名让人尊敬的商人,挣钱比当工匠还要多。
在全民都在关注商业化和工业化的时候,对政治的关注度自然就会相应的减弱了,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关注太多的东西,任何事情都是一阵风,当新的重要消息出现的时候,原先的关注点就会被逐渐淡忘。
比如,当李安提出万里传音计划的时候,街头巷尾谈论的都是这个话题,而电池出现的时候,人们又开始谈论电池,彩虹面世之后,电池就没有人谈论了,而在香水出现之后,这个又成为人们争相谈论的话题了。
总之,若想让老百姓忘记一个焦点,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一个新的焦点的出现,只要新的焦点出现了,那么,原先的焦点问题就会被覆盖,至少,谈论的人就不那么多了,毕竟,人都喜欢谈论最新的消息,吃饭也喜欢吃最新鲜的食物,这个是永远也改不掉的毛病。
大唐报这类报刊,也非常会迎合普通消费者的需求,每一期报道的内容,都是当前最热门的消息,而且,都被排在最靠前的位置,而先前的消息,当然也是会持续报道的,不过,要排在稍微靠后一些的位置,毕竟,老百姓喜欢看最新的新闻,如此,可以极大的增加销量。
尽管大唐报属于朝廷发行的报刊,人员也都是领固定俸禄的,不过,只要销量好能挣钱,平时也会野外发点福利啥的,慢慢的福利比固定的俸禄还要高,如此,这些人自然会更加的卖力了,而负责这个项目的官员,也更能得到上级的赏识,便于日后更好的升官。
因为经过了太长时间的发展,目前的大唐报销量已经基本上稳定了,还处于小幅度增加的阶段,但增加的幅度非常的有限,而这份报刊最大的收入并不是贩卖报纸本身,否则,哪里来的利润,不贴本就不错了,这份报刊最大的利润来源是夹带的广告,这些广告收入才是大唐报能够利润丰富的最根本原因。
而广告费收取的多少,自然取决于大唐报的实际销量,只有大唐报销量增加,覆盖的范围足够广,广告费用才能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
李安每天都会看大唐报,而且,很多时候都要让人先把重点圈出来,这样李安也好节约一下时间,毕竟,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大唐报的分量和内容是越来越多了,各种内容和广告混合在一起,显得非常的混乱,若要很好的把这一份报纸全部看完,没有一两个时辰的时间那简直就是休想。
不过,在看完重点内容之后,李安也会随意的乱翻,说不定还能看到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说不定。
“不错啊!杜甫这小子都当上主编了,李白大诗仙是怎么混的,居然还是一个小小的自由撰稿人,每天东奔西跑的。”
李安随意翻看的时候,看到了杜甫和李白的名字。
对于这二位大神,李安是很佩服的,他们的文学水平很高,在后世的名声实在太高了,几乎人人都知道他们,不过,在大唐这个时代,他们的名声虽高,但地位却不怎么样,收入也是捉衿见肘,虽然比普通的老百姓强一些,但也好不了多少,也就半斤八两罢了。
而对于他们的职位,李安思考片刻之后,倒也明白了一些,杜甫性格沉稳,责任心很强,能够耐得住寂寞,确实非常适合做主编这个职位,而李白喜欢游山玩水,若是让他一直待在办公室内写稿子,他会被闷死的,还是到处跑到处写稿子,比较符合他的性格,也更容易让他产生灵感。
如此一算,他们的职位倒也不奇怪的,主编确实是杜甫理想的职位,同样的,自由写稿人也是李白最喜欢的职位,他们能干这两项职位,比做官要好太多,就他们那个性格,实在是不适合做官。
“哎呦,屠龙记,这还连载着呢?”
李安翻到最后,看到了自己剽窃的作品,这一两年的功夫过去了,这部作品居然还在连载,实在让李安大为惊讶,这事儿他都快要忘记了,不过,仔细一看,不得了了,还有三五十章就要完本了,而李安记得很清楚,这应该是他南下之前留的最后一部作品。
“哎呦呦,后面还有名家的评价,这边还有改编的内容,以前还真的没有注意过。”
李安再次大吃一惊,自从返回长安城,李安只是偶尔浏览大唐报,很少会看最后的乱七八糟内容,比如诗歌,文章,还有连载啥的,只看前面的政策和重大新闻。
搁在后世,那就是只看新闻连播,不看广告和电视剧等其余的内容,以解决自己的时间。
不看倒是无所谓,可既然已经看到了,那就要关心一下才好,李安仔细的把最后的好多内容都浏览了一遍,惊诧的发现,自己的作品居然出现了跟风,居然有人也开始写连载了,而且,看样子写的还不错,像是那么回事儿。
不过,这些家伙的思路太狭窄了,所写的内容与李安的思路差别不大,不过就是换个名字和时代罢了,内容真的有很多雷同的地方,看的李安尴尬症都犯了。
就好比后世看翻拍的电视剧,那感觉真的是非常的不好,因为之前别的演员已经拍过了,这在人的心里已经形成了非常重要的第一印象,情节啥的也都看完了,如此,再去看翻拍的电视剧的时候,很多时候都能猜到后面的剧情,甚至都不用猜,如此,感觉自然不会很好。
耐心的看完其中的一章,李安无奈的摇了摇头,内容质量真的不敢恭维,比起李安剽窃后世的作品,差的可不止一星半点,不过,好在此时的大唐文化发展的还不够成熟,能够写出的,也没有几个人,如此,就算质量粗糙一些,那也是有很多人喜欢看的,养活自己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很多读者很快就能把屠龙记的一章内容看完,而剩下的无聊时间就不好打发了,如此,就给了其余粗制滥造的作品生存的空间。
“全都是烂文,不看也罢。”
李安随手将大唐报扔在一边,看了足有一个时辰,李安感觉很是疲累,闭目养神片刻,休息一下。
“阿郎,杜主编来了。”
李安微微睁开眼,脑子里立即闪出杜甫的身形,要不是刚刚看过大唐报,下人汇报杜主编的时候,估计李安还搞不清是谁。
“是杜甫杜子美吧!快请。”
李安对文化人一向比较尊重,不过,并不认同惟有读书高,只是文化人身上特有的那种温文尔雅的气质让李安颇为舒心,大呼小叫的糙汉也并不一定是坏人,可大喊大叫的声音太过于刺耳,在军营这种地方,听着倒也非常的舒心,可在家中听到粗糙的声音就会觉得很不舒心了,还是温柔的声音听着更为舒服。
没过一会儿,杜甫杜子美先生就到了,他看上去显得有些拘谨,尽管早就见过几次,大家也算是认识了,可老杜就是这个性格,天生的没有办法改变。
“杜兄,两年没见了,过的还好。”
李安笑容满面的上前几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