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一四章 跳蚤市场之疯狂石头(二)
上品的砚台就不会有沙眼或者坑坑洼洼的样子。
这也是判断一款砚台是否上乘的最基本判断方式。
这方砚台一上手,张天元就感觉得出,这砚台的石质很不错,在一看磨盘处,那就更不得了了。
光滑细腻,一处沙眼和坑洼都看不见,这已经说明了手里的这幅砚台,应该不是凡品。
在伸手在那砚台的磨盘面上轻轻的摩挲一番,更是能够感觉到一种在别的石刻品上所不能体会到的光滑,与细腻,而且还没有其他的石刻品那种冰冷。
这种特点,在张天元心中立即凝聚成了一个名砚的形象。
他学到的知识很多,想要轻松判断出这一点,实在非常容易。
没想到这多达二十块黑色的砚台,竟然都是名闻遐迩的端砚!
可以被称为“疯狂的石头”的,除了翡翠,其实还有端砚。
作为历代贡品和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价值历来备受追捧,自从2000年前后,老坑、名坑被“封坑”之后,更是“一砚难求”。
就算不是古代砚台,也一样非常值钱。
前一阵子,帝都各大市场疏解升级改造,曾传闻潘家园旧货市场也要搬走,这让张天元想起了上世纪90年代他跟同学一起在那里“淘宝”的往事。
曾经在那里买了几块上好的端砚,作为自己写字作画的文房用具。
那个时候他虽然年纪不大,也没有特殊能力,不过却有着一股子闯劲。
记得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末潘家园“铁皮棚”时期,那里经常有不少店家经营文房四宝,其中端砚更是必不可少的吸引顾客的玩意儿。
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曾兴起了一股端砚收藏热,因为当时在国内旧砚还没有形成市场,价格低廉,更鲜有在拍卖会上拍,所以大量明清端砚精品都被日本买家批量买走。
当时国内老砚台收藏的人比较稀少,只是初步开始有少量人关注,价位普遍偏低,上千元一块的端砚很少,大多在几百元之间。
年代上明代的老砚很少,以清代的居多,也有部分民国的,人们当时对端砚的认识和了解还很少,对端砚的历史和文化知之不多。
那时家中有亲戚已开始喜欢上收藏,但收的东西比较杂,什么古代书法碑刻、明清人物石雕都是我收藏的对象。
由于张天元的外公热衷书画创作,于是专门留意起文房四宝特别是端砚的店铺,希望能给自己的画案上配几方上好的古砚。
那个时候,张天元只是想弄个好砚台给外公当做礼物。
毕竟他上学的时候,外公可是救济了不少学费的,对他也非常疼爱。
北宋诗人苏舜钦有“笔墨精良,人生一乐。”
明代高濂所著《遵生八笺》中说:“砚为文房最要之具。”
记得当时潘家园有几家店铺,虽不是专营端砚,但老旧端砚可谓琳琅满目,足有几十块之多,什么砖砚、山水楼阁砚、动物造型砚、书法题诗砚等等,应有尽有。
不仅品种繁多,价格还不贵,记得好点的清代端砚500至800元一方,普通的也就两三百元。
每次去潘家园旧货市场,张天元都去逛那几家卖砚台的店铺。
记得一次周末去逛,发现一个佛手造型的老端砚,一看就喜欢上了,因为是老坑,年代是清代,必须得拿下。
该砚体型硕大,长度足有30多公分,抬着非常压手,造型古朴,雕工精细,砚台的砚额部雕刻着非常精细的瓜叶,连叶子的筋脉都看得一清二楚。
下部雕的是写意的佛手,砚台的背面全部是满工的小麻坑,砚堂上有一道贯穿的冰纹。
佛手这种造型最早明代就开始入砚,清代更是非常常见,寓意着长寿吉祥,所以多为文人墨客所喜用。
一番讨价还价,600元抱回家。
然后送给了外公。
外公喜欢得不得了,因为在市面上非常少见,所以成为他老人家端砚收藏的第一“重器”,舍不得用,找“元亨利”家具厂的老师傅配了大盒,时时把玩。
历代文人、书画家多有爱砚之人,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不仅留下了“米颠拜石”的故事,砚台收藏也留下了不少段子。
米芾对砚石很有研究,曾写下《砚史》一书。
据说,米芾爱砚几达颠狂地步。
一次,宋徽宗召米芾来,令他“书一大屏”,并指定要用御案上的端砚,米芾接过文房四宝,一挥而就,字字珠玑,获得满堂喝彩。
米芾趁机捧着端砚,跪着对宋神宗请求说:“皇上,这砚您已经赐给臣用过了,现在不能够忍受再进给皇上吧?”
宋神宗听后,哈哈大笑,便将这块珍贵的端砚赏给了米芾,米芾捧着端砚,手舞足蹈,余墨沾污袍袖也在所不惜。宋徽宗见状,对蔡京说:“颠名不虚得也。”
清代的纪晓岚对古砚是相当痴迷,曾用“九十九砚”作书房斋号,足见其爱砚之深。
纪晓岚,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砚谱》。
纪晓岚收藏的砚很多,每方砚上都爱题刻砚铭,或赞砚,或记事,或抒怀。
他留下的砚铭可谓丰富多彩,虽寥寥数语,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在一方形似荷叶的随形砚上的铭文为:“荷盘承露,滴滴皆圆。可譬文心,妙造自然。”是在赞砚之随形自然之美。
在另一方竹节砚上铭文写道:“介如石,直如竹,史氏笔,挠不屈。”此处则是以砚比人。
还有一方砚铭文:“余与石庵(刘墉)皆好蓄砚,每互相赠送,亦互相攘夺,虽至爱不能割,然彼此均恬不为意也。”讲述了他与刘罗锅的一段共同雅好。
乾隆爷更是古砚的发烧友,收藏古今名砚上千方,并编了一本《钦定西清砚谱》。
清内府藏砚颇多,包括流传自前朝各代的与本朝的收藏,陈列于乾清宫东暖阁,乾隆皇帝认为所藏砚台年代久远却无记录,若遗失可惜,遂于乾隆四十三年命内廷侍臣于敏中等人甄别优劣,作成图谱,厘为二十四卷,此谱图文并茂,勾摹具精,收录了乾隆皇帝鉴藏的砚品240件,是一部重要的砚史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