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零九章师资
李忠信为什么要把重点放在这些事情上呢!是因为李忠信心中清楚,这些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学费这个东西,国家提倡义务教育,直接可以免除,这个事情毋庸置疑,学生上学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和文教用品。
教材以及辅助类型的书籍,忠信公司出钱购买给那些需要的孩子,也就是说,这些孩子上学以后就没有什么太多的费用了。
文教用品这些东西呢!忠信公司也会进行一系列的采购,因为李忠信觉得,忠信公司采购到的东西,是这个时候比较好的东西,至少在质量上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忠信公司的忠信连锁超市当中就售卖这些东西,都是和厂商有着订购的大单子的,所以,在文教用品方面,忠信公司直接就能够采购,比把钱给希望工程那边,以后由希望工程再去采买还方便,更省去了很多的环节。
采购这种事情,里面的说道十分多,道道也多,原本五角钱的物品,通过政府或者是其他的部门采购以后,甚至能够达到一元钱或者是一元钱以上,无形当中的成本就增加了。
那是损公肥私的一种事情,李忠信不想看到,更不想因为这些东西呢!让希望工程当中的人有这样的一种念想。
这些东西呢!也不用那么特别贵重的,就是正常学生需要用的铅笔钢笔橡皮格尺这类的东西,也不值几个钱,学校建设起来了,这些配套的东西,忠信公司自然就会配套完成。
原本忠信公司已经在做给各个学校购买篮球足球等一些体育用品的事情,现在无非就是多出来一些学校,这些东西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做这个事情的人呢!李忠信也有了人选,他的表姐于波在忠信公司宣传部门做工作,手底下有一些负责宣传的人员,这些人员在宣传完成之后就没有什么太多的任务,正好负责做这样有意义的事情。
吃的,用的问题解决了以后,再就是校服方面的事情了,这个事情呢!李忠信更是觉得没有什么难度,一个学生,一年两套校服基本上就解决问题了。
后世的时候,东北这边的学校都准备什么春季校服,夏季校服,秋季校服和冬天的棉服。而在这个时候,别说一年四季四套校服了,就是能够有一套校服,那就已经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了。
李忠信呢!对于这个事情想的很清楚,一年两套衣服足矣,并不能因为希望小学是捐赠建设起来的,就弄那么多好的东西,如果那样做的话,就失去了希望工程的意义。
学生校服的这种东西呢!忠信服饰那边淘汰下来的设备就可以做这个,高兴了,忠信服饰那边招收一些人到这边用那些设备来生产,不高兴的话,直接把这些生产任务承包给国营的厂子,希望学校那边,只要把学生的数据报出来,这边直接就可以加工,并且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够送到这些学生的手中。
因为李忠信的母亲是老师,所以呢!李忠信十分清楚里面的猫腻,在东北这边,可以这样说,那个时候,无论哪个学校到服装厂去加工校服,都会有一些高昂的回扣的,这个东西呢!甚至都成为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
学校校服的加工工厂,都是学校的一把手来定的,其中赚到的钱,有一部分就是学校一把手的提成,李忠信呢!想通过这样的一种事情,杜绝这样的一种情况。
至于说希望工程那边配备教师的这个事情,李忠信也是考虑再三的。国家正式工作的教师在这个时候十分缺乏,因为在这个时候,教师的待遇还没有上来。
教师从那种臭老九的地位攀升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像李忠信的母亲,当初她的同学们就有很多人都说,当老师做什么?一天当那么个孩子王,还不赚什么钱,都不如到下面的纺织厂当一个女工。
在学校教书是没出息的一件事情,工资赚得少不说,还没有那种福利分房,如果到企业,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够分房。
年代不同,在某一个时期,人们的想法真就是那个样子的,李忠信母亲在上班当教师的时候,她的同学们都对她进行了嘲讽,极力地劝说王雅清不要当教师,哪怕是到那个工厂当一个最普通的女工,也要比当老师赚得多。
教师生活待遇,清末和民国时期相当微薄。1927年,高级小学教员,月薪高者银圆5元,低者3元,初级小学教员,月薪高者3元,低者1元,教师讲习所教员,月薪高者5元,低者3元(10元买小麦100公斤)。
解放战争期间,人民政府办的学校,教师待遇供给实物。小学教师每人每月平均小米50公斤、小麦10公斤、食油0.5公斤,每供给0.5公斤粮食随烧柴1.5公斤。
建国后,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与教师的社会地位同步提高。1952年工资实行工分制,月工资折人民币26.41元。
1956年改工分工资制为货币工资制,与1955年比中小学教师每人月工资平均提高10.98元。到1966年文革前,先后两次为教师调整工资,福利待遇亦不断增多。
19771981年,中国分三次为中小学教师提高工资,一般的提2级,多者提3级,最少的提1级。
1985年工资改革,优先给中小学教师增加工资(既有工龄工资,又有教龄津贴)。教职工每人月工资平均提高17.7元,专任教师提高20元以上。
调资前,小学教师最高的月工资93.5元,最低的31元;中学教师最高的141.5元,最低的41元。
调资后,小学教师最高的月工资127.5元,最低的50.5元;中学教师最高的166.5元,最低的62.5元。
教师的地位呢!可以这样说,是从八十年代中期才开始有了一些转变,那个时候,如果不是教师有两个假期,能够在家里面带带孩子,很少有人喜欢找教师这个工作的女人结婚。
当时很多人都说,学生那么顽皮,每天教那些学生那么累,还不如到南方去打工或者是下海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