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斜风 > 斜风-第84部分

斜风-第84部分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月之中,我损失了数以百万计的商业机会,但是叛军到达的地方,都禁绝神圣的鸦片贸易,并没收一切鸦片!”

算起来,这是对于鸦片贸易极其沉重的打击,象柳畅控制下的温处宁台金处六府,一向是这些上海西方鸦片商人重点销售的对象,但是今年以来,每被攻占一个州府,就代表着这个州府的鸦片贸易下降了冰点。

“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叛军攻占的每一个州府,鸦片贸易下降到原来的百分之十,是百分之十啊!”

在过去的几年之中,这些上海鸦片贩子已经经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太平天国同样出台了禁烟政策,这时候的太平天国还不象后来天京事变后的天国,变得完全军阀化,中央的政令很难在天京之外施行,禁止鸦片贸易的政策执行得不错。

虽然比不上虹军雷厉风行的禁烟政策,但是已经让这些鸦片贩子觉得日子难过,而现在多出了一股红贼,把浙江市场都搞崩溃了,让这些鸦片贩子更加难以忍受的是另一种变化:“更要命的是,这些可恨的叛军,大规模破坏神圣的自由贸易之外,又把没收品运回上海,大事倾售,导致上海鸦片价格到了一个冰点之上。”

虹军无论打开哪里,都会缴获大量的鸦片,除了在宁波府给了西方商人一个缓冲期让他们返销上海之外,其余地方都是直接没收,然后通过德蒙斯和露丝雅的关系送回上海低价销售,由于这是近于无本买卖,结果就是德蒙斯和露丝雅差一点就把上海的鸦片贸易搞跨,价格比年初下降了整整百分之四十。

因此迪逊就不得不沉心疾首地说道:“这过去的种种往事,代表着一个极其恶劣的错误倾向,一八四零的罪恶再次在这片土地上重演,因此我有一个明确的要求,不列颠与法兰西政府应当站出来,让叛军接受现有的自由贸易体系!”

“如果他们不愿意的话,就再来一次一八四零年的远征。”

这获得了鸦片贩子热烈的掌声,但是也有人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不能作鸦片贸易,但是可以做军火或其它工业品贸易!”

迪逊和大多数人却告诉这样的少数派:“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宁波的军火与其它工业品贸易已经形成了几个小集团的自然垄断,我们几次想打开宁波港的自由贸易,却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事实上这只是一部分原因而已,这些鸦片商人长期享受鸦片贸易的超高额利润,以致经营的产品仅仅局限于鸦片一种而已,当新的商机来临时,他们依旧反应迟缓,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

但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第一波淘到黄金的西方人已经建立起他们优势,他们依旧以经营鸦片的心态进入这个市场,既没有好的商品,也没有好的服务,价格上更是高得离奇,结果就是被打得一败涂地,又不愿意做出相应的调整,结果就是几次向宁波运送军火与工业品都以掺败告终。

而现在他们已经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战争,只有战争才能打开中国的大门!让这些叛军知道贸易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他们喊得撕心裂肺,但是他们也很清楚,即便在最顺利的情况下,不列颠与法兰西也只能在几个月之后才能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在那之前,他们必须忍受数以百万计的损失。

……

“不错!不错!”

作为整个金华府受张玉良祸害最深的一县,兰溪县今年的科举名额多了将近一半,而且这还是永久性的待遇。

因此兰溪县的小乡正朱爱澜对此十分满意:“多了这么多名额,咱们兰溪人算是有出头的日子!”

在过去的若干年,浙江的科举是被杭嘉湖这些地方垄断,他们兰溪虽然有几家书院,但是长期不出能做大官的人,可是现在好了,天翻地覆,下三府还控制在清军手里,这就是金华人出头的日子了。

只是他对面的周益世不这么看:“没这么简单,今年这次科试,杭嘉湖过来的学生恐怕不会少!”

“不会吧?他们也不怕落一个通贼的罪名!”朱爱澜简直不敢相信这个事实:“难道我们兰溪学子就没有出头的日子!”

周益世这次回兰溪是探亲来的,他在善叶军校的学习已经结束了,分发回了老部队当连长,但是富贵不还乡,犹如衣锦夜行,因此他特地请了个假回兰溪向大家显摆一番。

在善叶军校的这段时间,他收获很大,整个人不知道增长了多少见识,更不要说他学到了很多好东西,因此他不急不缓地回答:“来的毕竟只是少数而已,杭嘉湖还在清妖手里,但是这批肯过来的,都是人精啊!现在科举未必吃香,关健就是善叶军校与一鹏技术这两个东西,进去了,才是真正的从龙之臣,与其让他们读死书,不如让他们进军校技校学点真本领!”

善叶军校朱爱澜是清楚得很,知道从军校里面出来,至少也是个见习排长,而且军校生以后会越来越多,将来整个虹军都是军校生的天下了,至于这个一鹏技校是什么玩意,他还是闻所未闻。

只是从周益世打探来详细情况之后,却是吃了一惊,他说道:“这不是打铁匠之类的贱业吗?”

周益世却是很神秘地说道:“在大清朝是贱业,在新朝就不一样了,秀才公将来未必能比得上打铁匠了,现在军校不缺人,可是一鹏技校还缺人,你手里有人的话,得赶紧推荐过去!”

一个乡正推荐过去的人,主持技校的马千竹即便不认识,那也绝对是要给个面子,因此朱爱澜先是犹豫了一下,然后才说道:“明年我有两个推荐上军校的名额,但是一直摆不平,争这两个名额的有八九个,都是一等一的好苗子,这样的话,我不如把他们推荐进技校去!”

后来朱爱澜回想起这件事来,觉得这是自己一生做出最明智的决定之一,如果把他们都推荐到军校里,最后顶多收获几个营长与团长而已,但是他把他们推荐到枝校里面,却出了六个超级大工厂的总工程师与高级工程师,都是整个金华府都知名的大人物。

只是这个时侯,马千竹还在为一鹏技校招不到足够的学生而心烦不已。

第322章 子弟兵

yuedu_text_c();

技校居然会出现学生不足的问题,这是马千竹从来没想到过的问题。

在马千竹原有的宏大规划之中,第一期生要招满十二个学生队,每个学生队都要招满六十名。

他办校的经验很有限,因此他直接比较的对象就是善叶军校,善叶军校第一期是六个学生连的规模,一个政工干部连,两个步兵连,一个炮兵连外加两个代训的行政干部连,比以后的军校二期生、三期生数量都要多。

因此马千竹也是准备参照善叶军校这套体系,只是技术人员有特殊性,不可能象军校生那样一个连容纳下一百三十四名学生,因此他大笔一挥,改成十二个学生队,每个学生队都要招满六十名。

原本马千竹以为自己门前必然会被挤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样免费受教育的机会可不多,他在招生简章已经说得很清楚,免费提供吃穿住宿,每年发一套春装与一套秋装。

只是没想到他的招生报简贴出去以后,除了起初两天之外,整个技校的门口可以用门口罗雀来形容,到现在还就是有一百一十名来报名,才够两个班而已。

而马千竹为了技校的教学质量,已经准备好了一百六七十名教师与教工,看到这幅场景,他心惊了大半。

把技校办好了可是柳畅交代下来的重点任务,如果在他马千竹手上搞砸了,那岂不是这前途尽毁了!

而且这技校学生太少,马千竹原本或许可以推到学员对于虹军不信任这一点上去,可是同样是学校招生,明年乐清县报考军校的几十个名额争夺已经到了白日化的程度。

每个乡正手里的两个名额,加上知县、县丞的推荐名额都不够用,许多人都建议陆平去柳畅那边争取一下,不管怎么样,乐清这地方是红巾军起家的地方,是首善之区,怎么也得多给几个名额。

可就是乐清县,同样是虹军重工业发家的地方,到现在不限制的招生,也不过是招了五十多人而已,与民众对军校的追捧完全没法比。

还好冯思贤、陆平、金佩纶等一众虹军高级干部都过来帮马千竹的忙了,他们开了一个小会,准备把一鹏技校的事情办好--不管怎么样,第一期至少也得四个班,每个班就算五十人,也得两百名学生啊!

陆平作为乐清知县,比较熟悉地方,他说道:“现在军校太热了,技校太冷,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我问过,关健是军校生一毕业出来就是见习排长了!”

军校生一期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他们学习了两三个月,毕业以后就是见习排长,排长不在的时候就可以直接代理排长,而有些单位排长因各种各样的原因离任,见习排长就立即接任了。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没有比这个更快出众头地的方法了,虽然二期生以后进军校变得艰难起来,而且训练时间已经逐渐延长,而且行伍出身的干部往往更具一些优势,但是大家还是渴盼进军校。

只要几个月就能统带四五十人甚至几百人,这样的机会在别的地方都不到,因此陆平建议:“我们培育出来的是技术人员,不可有见习排长这个待遇,但是特别优秀的,可以让他们带一带小工!”

“嗯!”马千竹现在已经急得火烧眉毛,什么建议都可以采用:“他们毕业了,就是正式的老师傅了,前程无忧,我还可以再加码!”

“原本每人包吃包住,一年发两套工装,现在改了,包吃包住之外,还发给一部分生活费,一年发四套工装,分配出去以后,优先晋升。”

“这可要与邓肯邓洋人谈好。”那边金佩纶答道:“邓洋人答应下来,我们才能开这样的承诺。”

金佩纶作为瞿振汉的军师,又投奔到虹军这边来,地位比较怪异,无论是叶娘子还是柳畅都没有给他正式的任职,只是让他这段时间先协助马千竹把技校办好,事后另有任命。

金佩纶也知道这技校看起来简单,但柳畅把自己派过来绝不会是那么简单,技校办好了,那就是一件大功,柳畅也有机会安排自己到更好的位置上。

因此他办技校办得格外用心:“还有,光提高待遇也没用,看看这次来的都是世家子啊!”

原本在马千竹的规划中,这样的技校对于吸收农村中农与贫农子弟是无往而不利的,他们贫穷而且缺乏受教育的机会,一听到有免费就读的技校就踊跃而来。

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现在报名参加一鹏技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地主的子弟,尤其是大地主和中小地主的子弟最多,他们对于锅驼机和一切改进效率的机械极感兴趣,同时也希望把这些机械用在自己的产业之上。

在这种情况,待遇问题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贫民子弟更渴望的是跃居于众人之上,因此他们更渴望军校,而地主子弟的想法就复杂得多了,他们更关注的是自己的家族。

何况在对待锅驼机这问题上,已经看出两种子弟的不同之处,贫民子弟是心怀恐怖,敬畏而不敢接触,而地主子弟则是渴盼而期望着能亲自上手。

因此金佩纶提出自己的看法:“有那些珍藏的新机器拿出来给大家见识一下,告诉他们,这都是他们要学的东西,学到这些东西,利国利民利家!”

西方的工业革命之后,已经将中国抛弃了几百年之后,有太多的东西能改变学生的命运:“告诉他们,在学校呆得越久,学得越多!”

这个主意好,马千竹拍手称快,那边冯思贤也说道:“黄岩、太平那边,我的旧关系,我就他们送几十个合适的学生来,不过千竹,你现在这个等学生的法子,有一个班的学生就开一个班的课,尽快培育出来技术人员才是关健。”

他补充了一句:“现在一百六七十人都在等着学生,而你们不搞点成绩出来的话,别人怎么会把学生送上来!”

yuedu_text_c();

马千竹表示同意:“就这么办!”

这个小会议开得很成功,在十几天之内,马千竹就凑足了六个班的学生,其中甚至还有个别女生前来报名,又给女生开设了一个女生语言班--这是马千竹以后十分骄傲的事,一鹏技校比善叶军校的女生班整整早了八个月。

而其中来的最多的是兰溪的学生,通过周益世的关系,一个小小的兰溪县来了四十七名学生,除了技校所在的乐清县,没有一个地方的学员人数能超过他们,而他们很抱成了一团,这就是后来工业技术界所谓“兰溪派”的起源。

……

马千竹的报告出现在柳畅的桌子上是三天之后的事情,虽然台州与宁波之间已经架设了电报线路,但是这样非紧急性的报文是不会出现电报线路上。

那时候柳畅刚从宁波城内回来,他刚刚为这次拖廷已久的改编定下了基调。

全军划分为地方部队与主力部队两个层次,主力部队是三个负责机动的步兵旅--龙枪旅、楠溪旅与磐石旅,每旅两团,而在三个旅之外的步兵团、步兵支队则成了各个州府地方部队中的机动部队,而独立步兵营、步兵连则是地方部队的守备部队,再往下则是乡兵排与基干民兵连。

这次改编将在浙江与福建两地展开,这次改编完成之后,虹军的某些部队就可以从守备任务中分离出来,成为真正的拳头部队了。

因此石汀兰只是稍稍提及了这份报告:“马千竹副校长在乐清有报告说,技校的开设已经排除了种种阻碍,走上正轨,甚至还设了一个女生班!”

“嗯?”柳畅对于这件事却投入了很大的关注:“李元度到哪里?有没有僧王的动向?”

“都还没有进入浙江境内!”石汀兰报告的是之前的情报汇总:“情报部门汇报,李元度尚在江西境内,而且能不能顺利援浙还是末知数,我哥哥在湖北江西都干得不错!”

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石达开经略江西,这次攻势一直持续到一八五六年初,太平军几乎全取江西,打得曾国藩困守南昌,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会不会放李元度的安越军八营,着实是一个很大的变数。

“那就是剩下僧王?我不惧他,虽然我更想胜保胜宫保过来。”柳畅说道:“准备去一趟乐清,现在电报通到哪里了?”

“到台州了!”石汀兰答道:“过了临海要用驿马传递,但是路线不远,指挥上没问题,不过……阿畅,你为女生班过去?”

她觉得柳畅这个理由实在太荒唐了些,柳畅却回答说道:“善叶军校我是校长,军校出来的子弟兵我掌握得住,一鹏技校我也是校长,这也是我的子弟兵,纵便我假手马千竹去办,但是他们还是我的子弟兵!”

“至于女人,到了我这个地位,都有三位娘娘了,还会关心几个乡下的小姑娘?”

柳畅心中只有一个信念。

那就是我的子弟兵,谁也夺不走。

第323章 严衢战役

作为整个虹军的最高统帅,柳畅视察一鹏军校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是却因为他的身份而变得不简单起来。

司令部要设置留守处,而从宁波到台州电报线路要重点保障,加上护卫骑兵的问题,林林总总,一大堆事都让周秀英她们变得繁忙起来。

不过柳畅才一说话,效果马上就出来了,原来为了招生问题而苦恼不已的马千竹在第一时间之内就收了几百封推荐信,都是推荐入学的。

大家起初对于技校的前途不看好,但是一看到柳畅要亲自视察一鹏技校,而且还要把这批学生发展为自己的子弟兵,那都是恍然大悟了!

这也是天子门生,进不了军校,进技校也是好的,别的不说,包吃包住,不需要学费,一年还发四套军装,特别是宁波府由于风气已开,推荐信就特别多了。

反倒是占了地利的乐清县没反应过来,当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第一期学生的十二个连队都已经招满人了,至于以后的各期,也基本是按第一期学生的名额来按地域分配。

以后乐清人没少在这件事埋怨过马千竹,认为他虽然是乐清本地人,但是在这件事情却做得很不地道,甚至有吃里爬外的嫌疑,凭什么一鹏技校设在乐清这么多,招的学生几乎都是外地人。

而马千竹对于这样的批评也是满腹怨气,在开办一鹏技校的时候,乐清人就没给过他大力支持,等到蛋糕分好了,却又跳出来争奶油,为此他在回忆录痛批这种说法:“对于乐清名额的分配,是考虑各方各面的因素,我在这个问题上清清白白,绝无任何以权谋私的可能。”

而在宁波府,周秀英与包美英也在忙着护卫柳畅的任务,现在柳畅位高权重了,出行怎么也得一个骑兵排的护卫才行,事实上周秀英建议至少要一个骑兵连,不然柳畅有失的话,这是整个虹军都无法承受的重大损失。

而包美英却是拿过了一批文件递了过来:“秀姐,你帮我看看,哪些可以拿到杨长妹那里去?”

周秀英看了一眼,却是这次骑兵团申请全团野外长途训练的报告,由于经费开支过大,在杨长妹那里被否了,现在包美英又把这个报告拿出来:“正好借检点南下的秋风,四个骑兵连出去跑一趟台州府与温州府,回来了马术也就练成了!”

yuedu_text_c();

周秀英一听这话就明白过来了,包美英这是变相地把野战训练的计划复活,现在柳畅南下的安全问题是第一考虑,包美英拿这个文件过去,肯定能从杨长妹得到批复,但是她却笑了笑:“不用这么麻烦,检点是自己人,我过去跟检点说一声就行了,何必摆得这么委屈!”

“真的?”

“真的!”周秀英答道:“我去跟检点说一句就行了!”

“那好!”包美英马上转身拎来了一大袋文件:“这些申请也麻烦秀姐一并带过去吧!”

这都是骑兵团形形色色的申请,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关系被打回来了,但是凭借周秀英与柳畅的良好关系,肯定能批下来,只是周秀英却笑了:“我好好看一遍,看看哪些可以拿过去跟检点说一句!”

“那就最好了!”

只是周秀英低下头来的时候,脸上却带着淡淡的笑意。

包美英这个好苗子,现在是真正从家破人亡中走出来了,她已经把骑兵团视作自己的家。

没错,骑兵团与虹军就是她的家!

……

最后和周秀英说的一样,她只是提了一句,柳畅就通知杨长妹把这一次骑兵团主力南下野战训练的事情搞定。

四个骑兵连一面护卫着柳畅南下,一面进行着野战训练,在骑兵团的历史上,这样大规模的长途行军训练可不多见。

别看才四个骑兵连,但是当他们展开的时候,好几里地都是马队与马蹄声,柳畅带着笑意也骑马南下了。

他的骑术很一般,但是胜在自己骑的小马温驯,走起来也不算慢。

只是当他起程不到五个小时的时候,一骑快马向着宁波城外的司令部飞驰而来,马上的骑士连声叫道:“紧急军情,紧争军情!”

他的脸上都是汗水,看起来发生了重大变故,石汀兰第一时间就飞奔而出,大声问道:“发生了什么事?”

是僧王的马队南下了?

柳畅走得飞快,才半天多功夫就已经过了临海,在临海的时候接到了两封电报,都无关紧要,据说还有一封比较重要的电报准备发送过来,但是柳畅也等不了这么多,就直接起程奔赴乐清县。

这又花了一天时间,其间柳畅轮换了好几匹马,都是出名温驯的小马,柳畅对自己的骑术也是心明肚明。

但是除了骑术滥了一点之外,他是一个合格的统帅,在一鹏技校的几百名师生面前更是如此。

“尔等是国家栋梁,我们国家有两根支柱,一根是善叶军校,一根就是你们这批技校生了,我相信你有若旭日东升,前程似锦,将来必得大用……”

“本检点这次来乐清县,就是专程来看你们的,希望你们能尽快学好技术,将来无论是蒸汽机、锅驼机还是电动机都玩得得心应手,你们是国家最有用的人才!”

柳畅的激励对于技校生来说,那是最好的奖励,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走对了路子。

只是当他讲话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看到周秀英着急地带着一个骑士过来了,神情有点焦灼,他稍稍缓了缓,然后一股作气讲完:“希望明年这个时侯,你们已经成为顶尖的人才了,我相信你们当中必能出一个工部尚书之类的大人物!”

掌声如雷,但是柳畅快步走向了周秀英,问道:“出了什么大事?难道是僧王南下了?”

僧王的马队南下,那对于虹军来说是个大麻烦了,毕竟这是满清仅存的一个骑兵集团。

但是周秀英的回答让柳畅稍稍宽了心:“不是僧王南下,是李元度率安越军八营出衢州,浙中局面大变!”

安越军?柳畅根本没有想到李元度会在这个时侯援浙,曾国藩在自己吃紧的情况下居然能挤出八营步队来支援浙江,看来他对于浙江势在必得啊!

只是很快,柳畅就明白过来,这绝对不是曾国藩的本心,他在一败涂地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放弃八营步队,即使这八营步队属于新湘军,战斗力相对有限。

这是李元度一意援浙,多了这四千来人,浙中的局面肯定会有变化了。

yuedu_text_c();

而周秀英很快就报告了另一个重大消息:“北方来的确实是检点朝思梦想的胜保胜宫保,不是僧王!”

“是胜保?”柳畅这下是彻底宽心了:“胜保胜小孩,不在我的眼里!”

胜保这位被太平军称为“胜小孩”的清军大将,确确实实不在柳畅的眼里,他对太平军的战绩几乎是完败,只能凭借招降纳叛才勉强坐稳了自己的位置。

如果是他来了,那么一切都好办了,因此柳畅很快想清楚了:“衢州府有多少敌军!”

包美英抢着回答:“原有绿营兵与土勇六千人,加上邓绍良部五千人,现在又有安越军八营四千人!”

这算是柳畅遇到过的前所末有的重兵集团了,但是柳畅第一时间下了决心:“打!打一场严衢战役,把清妖堵回去!”

包美英看到柳畅这般绝代英姿,不由起了点小女儿家的心思:“严州府还有张玉良三千人,土勇营兵三千!”

加起来有两万多人,但是柳畅已经下了决心:“让第一旅与第二旅主力出动,胜保这个小孩子,让第三旅陪他玩玩就行了!”

第一旅就是龙枪旅,第二旅自然是楠溪旅,第三旅则是磐石旅,下面的步兵团也变成了同时拥有数字番号与代称两种,象步兵第一团就是大名鼎鼎的龙枪团,而步兵第二团则是由教导营改编来的教导步兵团。

虹军的正规化建设可以说是上了一个层次了,柳畅很快就想到了这次严衢战役的方针:“本次战役,先攻严州府,歼灭较弱之张玉良及严州土勇,然后挥师南下,截断衢州府与浙北之联络,然后南下攻取衢州!”

这是虹军历史上第一次实施这么大规模的战役,面对的敌军之多,战斗力之强都是史无前例的,但是柳畅觉得自己是有把握的。

以两个主力步兵旅加上若干独立团、独立营,足以完成歼灭清军主力约两万人的使命,而且打通了衢州,就是打通与江西联络的道路,现在石达开就在江西,自己这个妹夫和他自然有很多方面可以互补不足。

至少石达开会对源源不断的西洋军火感兴趣的,说不定石达开在一八五六年初撤出江西以后,自己还能捞上几个州府的地盘。

柳畅觉得自己妙算如神,谁让大清朝撤下了僧王,换上了一位只有蛮勇的胜保,这东南半壁,我是要定了!

第324章 后手

衢州府。

李元度是湖南人,邓绍良也是湖南人,两个湖南人一见面却冷场了。

好久,邓绍良才问道:“可是曾侍郎派足下来援浙的?”

那边李元度如期给出了回复:“曾侍郎不让本道台来,本道是违了曾侍郎的意旨赶来援浙的!”

这个回复在邓绍良的预期之中,这也是冷场的原因,好一会邓绍良才说道:“来了就好,来了就好!”

他除了这一句,又能说些什么,他之所退兵衢州,就是想等着何桂清跨台,到时期湘军援浙,自己能升到一个以前作梦也想不到的地位上去。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邓绍良把一切都算好了,却没有算到石达开入赣这一点上,现在曾国藩连自保都是问题,他又有什么能力顾及浙江,他甚至连李元度这八营安越军都要扣下来。

但是李元度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与曾国藩是老交情没错,无论九江还是靖港,他都可以说是对曾国藩有活命之恩,但是曾国藩想要的只是一个幕僚而已。

李元度可不想自己一辈子做一个绍兴师爷,他有着宏图伟业,曾国藩一介书生,不会用兵,不会统将,凡是亲自指挥的战役几乎都是一塌糊涂,可是现在却是成了整个中国顶尖的人物,甚至连几位督抚都要看他的眼色行事。

而李元度有着同样的梦想,他也想带几营兵干出一番成绩来,然后拿到一个总督巡抚,也就心满意足了。

因此对于何桂清与王有龄邀请他统带安越军入浙,他是一百个愿意,到浙江有饷有银,到时候打出一块地盘来,那是神仙日子啊!

要知道,浙江虽然是一个小省,但却与江苏一样,都是天下粮饷集聚之地,自己哪怕是做上一日浙江巡抚,都心满意足了!

只是李元度要援浙,曾国藩却因为石达开入赣而焦头烂额,他一点都不顾忌老交情,甚至准备强行扣下这八营由李元度一手招募起来的新湘军安越军,幸亏李元度反应及时,趁着曾国藩下手之前,把队伍拖到了衢州来。

只是现在邓绍良真不知道如何对待李元度,李元度过来了自然是一件好事,可是自己如果与李元度关系过于紧密了,恐怕又得罪了那些湘军大佬,他仍然是那句话:“来了就好,来了就好!”

那边李元度却是火烧眉毛了:“绍良兄,你跟我说句实在话,这浙江的形势如何?我欲出兵浙北,不知可否?”

yuedu_text_c();

邓绍良却不愿意把这八营安越军推到何桂清那边去,他说道:“与其去浙北,不如在衢州,进退自裕,粮饷无忧,如果去了浙北,恐怕形势不妙啊!”

李元度也知道杭嘉湖平原是虹军的必取之地,他当即又问了一句:“估计红贼什么时候攻打杭嘉?”

“明年!”邓绍良说了一句实话:“红贼这月来一直整军备战,据说从宁波入口的洋枪洋炮不计其数,战力倍增,次青兄,你这次可携来洋枪洋炮?”

“洋枪甚少,洋炮倒是有一些!”

严格来说,这是一批湘军从西方人那里购买的轻型火炮,湘军称为“洋庄”,装备在长龙等战船之上,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上取得了战果,但是上陆的话,似乎又偏轻一些。

但这已经是李元度在湖南筹备的所有洋枪洋炮了,湘军的洋枪洋炮化进展很慢,关健在于曾国藩的态度很消极,甚至还落在了各营主官的身后。

曾国藩一向峙湘军改进后的鸟枪、抬枪、劈山炮为克敌制胜的利器,甚至认为这些中国的土枪土炮威力远在洋枪洋炮之上,他所遇到的太平军,虽然也装备了一些洋枪洋炮,但是除了一部之外,大部分战斗力贫弱,虽然有洋枪洋炮也发挥不出其威力,因此更加剧了这种看法。

而各营主官已经自行装备洋枪洋炮,曾国藩仍是抱着原有的态度,认为洋枪洋炮只是听着声音响,并没有多少实际威力,甚至还一再向手下的主官推销自己改进的土枪土炮,认为威力无穷。

在整个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曾国藩始终没有改变这种看法,湘军也始终没有淘汰这些土枪土炮,他对洋枪洋炮真正有认识是太平天国战争后接触到张树声马步队后的事情。

而一听说李元度洋枪洋炮甚少的消息,邓绍良就皱起了眉头:“那可不行,与红贼交战,非多备洋枪洋炮不可,我先接济你洋枪百杆,洋炮四尊,你尽快到上海采办洋炮。”

李元度知道邓绍良是江南大营一等一的猛将,在湖南他就听说过邓的威名,可是这位邓绍良却对红贼的洋枪洋炮颇有惧意,当即问道“红贼的洋枪洋炮真是如此锐利?”

邓绍良苦笑一声:“我的队伍,在江南大营已经算是第一等的好兵,洋枪洋炮甚多,可是与红贼一比,却是二流而已!”

李元度当即说道:“那好,多谢邓军门了,此次你我都是湖南人,要同舟共济,对了……”

他又想起了一件事情来:“浙江藩司胡兴仁布政使,也是我们湖南人,他来信要与我换过金兰谱,我觉得此议甚妥,只是不知道邓军门有没有意愿插一脚?”

这算是一个湖南人的小集团,一个随时准备接替巡抚的布政使,一个握有重兵的提督,加上一个同样握有数千战兵的道员,联合起来的话,在整个东南都掀起无数风潮来。

“胡藩司?”邓绍良对此很感兴趣:“我在湖南就听过他的大名,咱们三个湖南人联合起来,一起在浙江打出一个局面来……”

……

“三个湖南人?还要换金兰谱?”

王有龄嘴里带着几分嘲讽:“他们也把自己的份量看在太重了!”

何桂清却是苦笑道:“不轻不轻,一点都不轻,他们是看上我这颗巡抚大印,我是铁了心,即使是离职察办,我能做一天和尚就撞一天钟!”

旁边的胡雪岩却是正声说道:“中丞大人有这个想法甚好,只是湘人步步紧逼,中丞可要预作准备啊!”

“准备什么?”

胡雪岩也挑明了说:“城头变换大王旗,中丞难道不应当好好准备一番应变?”

何桂清还是有底气的:“我是大清的直臣,要对得起先皇帝!柳绝户一日不攻我的杭嘉湖,我就容忍宁波中立一日,能拖几日是几日。”

王有龄也说道:“没错,君恩深重不可忘,我与中丞绝不留下骂名,雪岩!”

胡雪岩应了一声,王有龄细声说道:“你在杭嘉做的那些事,我都忍了下来,没找你的麻烦,但是你也要给留点身后名,吾不屑与高梁材、石景芬之流同流合污!”

这就是清朝士大夫所谓的清流,胡雪岩却不着急,说起了另一件事情来:“中丞,府台,切莫着急,浙江的形势,以现在来看,除非中枢能派大兵援浙,否则迟早是守不住!明年红贼整军练武已毕,必然席卷东南,那时候上海就是问题了!”

“上海问题?”何桂清是个绝顶聪明人:“你是宁波?”

上海的问题比宁波还要复杂几十倍,宁波的西方人士不过是百余人而已,上海的外国人虽然没有定数,但多时达几千甚至万人应当是个不错的数字,华洋杂处,问题比宁波复杂得多。

而在这种情况下,虹军如果要进攻上海,那就是与历史上的李秀成一样,自寻死路--正是因为李秀成进攻上海,才导致英法列强彻底倒向清军一方,结果就是英法联军不但替清朝训练了常胜军、常捷军等武装,甚至还直接出兵干涉,屡次给李秀成部以毁灭性打击,还支持淮军与李秀成作战。

yuedu_text_c();

结果就是整个李秀成集团表面上败亡于淮军之手,实则败于英法之手,而怎么处置上海,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了,那就是宁波的中立化。

宁波的中立化,现在还是处于蜜月期,双方合作得很愉快,虽然双方起了一些磨擦,但是总体而来是成功,而到时候上海中立化的话,中国方面非得有几位有份量的人物出来主持大局不可。

现在胡雪岩就是想请何桂清在这方面预先布下几个棋子:“中丞与杨坊,还有俞斌,以及宁波帮都是好交情的,到时候真要支撑不住,完全可以到上海主持大局。”

历史上何桂清在常州失陷苏州闭门不纳的情况下,也是转身逃往上海租界,他是个极其爱惜生命的聪明人,因此胡雪岩的建议很符合他的意愿:“这主意不错,雪轩你怎么看?”

王有龄笑道:“中丞去得上海租界,我怎么去不得!”

“是个好主意,两全其美!”何桂清当即问道:“雪岩,你既然出了这么一个好主意,那么想要什么奖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