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五千年来谁著史 > 第一百七十章 一个借口(求订阅)

第一百七十章 一个借口(求订阅)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吴襄自从向崇祯皇帝狮子大开口后,就发了亲笔书信给吴三桂。叫儿子按兵不动,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好处不卖力。

而吴三桂在历经了16年冬季里被清军包围在宁远城,后者又再起兵马直bī山海关前的一事后,就十分的想要撤退去山海关。

后者可不同于宁远城,小小的宁远城可以被清军团团包围,多尔衮若是做好了充分准备,完全可以像之前的锦州之战一样,围而不打,把吴三桂整个‘围死’。

据他所知,朝廷手中可没有第二支九边jīng锐能再来一场救援宁远的“松锦决战”了。就是说,只要宁远城被围,吴三桂和他手下的关宁军就会落得外无援军,坐守孤城的境地,这是死路啊。

而山海关呢?却是北倚崇山,南临大海,响当当的天下第一关。

城高四丈有余,即高且厚,横面也不大,山海关总兵高第更是对其唯唯诺诺之辈,大军退往山海关,五万兵马猥缩一团,清军便是倾力来攻,吴三桂也是不怕。

故而,在十七年新春之后,吴三桂等待的并不是京城的tiáo兵诏书,甚至不是百万两银子,而是一直焦急地在等待撤宁远的命令。

时间进入到三月里,他先得到赐封的喜讯,当然感到高兴。他以33岁之盛年得封平西伯,这在他的仕途上无疑又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纵览成祖之后的大明二百年江山,以如此小的年岁就以功绩而得封爵爷,吴三桂也是独一份了。

彼时,他心中真的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

然而,在他短暂的兴奋之后,就不能不想到,崇祯这次破格优赏意味着什么。他凭自己多年的经验,意识到崇祯慷慨加封必有用自己之处。再深入一层想一想,他就感到朝廷形势怕已经变得十分严重起来,已到了十分危机的程度。否则,崇祯怎么会突然把“平西伯”的赐封加到自己身上?

他身居辽东,封号不加“平辽”、“征辽”字样,却加了“平西”两字,这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他,准备打西边的民军吗?

果然,吴襄的加急文书送到来,吴三桂才知道京城所面临的危局,更明白这次加封的范围之光。

待到崇祯特使太监星夜驰至宁远,向他下达了征召“勤王”的旨意。吴三桂更是明白的不能再明白,当即拜诏,感激皇恩浩荡,直言不敢有怠慢,立刻部署撤离事宜。与此同时,总督邱民仰已经奉命出关,督率关外宁远军民入关。

吴三桂所部兵马四万,用邱民仰的话说,就是上下皆耐搏战,而夷丁突骑三千,尤骁悍。再有左右辽民不下十万。如仅是撤军,自然容易,但还要撤走当地百姓,就麻烦多了。

别看吴三桂话说的很好听,他的部属多系辽东人。根本不可能丢下亲眷乡邻,自己拍pì股走路。

吴三桂不能不为他的部属们着想,因为这关系着军心士气,自然是要把宁远及其附近的百姓民众统统迁入关内。对他来说,这才是最关键的事宜。至于京城,那里的形势再是紧急,再是刻不容缓,也要放在脑后。

用兵备道张斗的话说,那就是“迁延不即行,简阅步骑”,动作是不紧不慢,待到撤离诸事完毕后,时间已是三月中旬。

崇祯帝的旨意到的时间虽然晚了,可并非是不可能的。就像当年袁崇焕驰赴燕京解后金兵之围那样,择选jīng锐,亲率他们兼程疾驰,也是能够及时抵达燕京的。但他仅以部分步骑先入关,他自率jīng兵殿后,随百姓缓缓行进,并不急于进兵。

气的张斗破口大骂,却也无可奈何。

吴三桂行动缓慢,如是为护卫百姓安全,免遭清兵袭击,不能疾行,也不无道理。可事实并非如此。清兵去岁冬季里发起攻势,虽破了几个小城,却很快就撤军,没有占领。因为这几个小城处于山海关与宁远之间,满清担心腹背受敌,宁可弃城也不派兵据守,仅对宁远保持着军事压力,时加侦探。

这次宁远军民撤离,一路上就没有受到清军的追击,而是任其离去的。

吴三桂如此做,纯粹是有意拖延时间,不愿意头铁的去撞墙,而是想让郑芝龙军先行燕京城下与大顺军一战,而后坐收渔人之利,既保全了自己的实力不受大损失,又能分享“勤王”之功。

以至于人带着兵马进到山海关的时候,时间都是三月十六了。

这个时候他才收到了吴襄的最新急报,还收到了崇祯帝的手谕。

真的是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因为啊,他根本没有想到崇祯帝会迁都南下。

得知这一消息后的吴三桂整个人都懵bī了。

这皇帝跑路去了南都,朝中的文武大臣和勋贵皇戚都能跟着,郑芝龙军也能一起跟着,那么他们关宁军也一样能跑路吗?这根本不可能啊。

吴三桂脑子懵懵的,他没想到自己只是耍了个小聪明,准备晚到几日,就把自己与大明朝的缘分给耍没了。

是的,没了。

他在接到崇祯南迁的第一瞬间里就意识到,自己与大明分道扬镳的时候到了。

关宁军离不开辽地,他也离不开关宁军,那么就只能一起离开了南下的崇祯皇帝了。他不可能只带着少少一些愿意追随他给大明朝卖命的人跟着皇帝跑去江南,而将关宁军大部丢在山海关。

吴三桂从没想过自立。

看看当今天下,自成体系的左良玉和郑芝龙,每个人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左良玉盘踞于湖广,郑芝龙人在闽地。他们或是钱粮无缺,或是有筹集钱粮的地方,可吴三桂和他带领的关宁军,战力虽然很qiáng横,但一个钱粮问题就死死的卡住了他的脖子。

与已经成为军阀的郑芝龙、左良玉相比,吴三桂只能是一个大兵头。而这也是明廷对关宁军的信任始终高于郑左的最大原因。

但是,兵头也好,军阀也罢,二者都有一个相同的共同点,那就是军队最亲,军队最好。死死地把握住一切军权是他们的潜意识。

现在,摆在他眼前的只剩下两条路,一个是李自成,一个是关外的满清。

吴三桂捡起了李自成与多尔衮的来信,一番比较,一番考量,一番深思,心中实则已有了答案。只是他还需要一个借口,一个妥帖的借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