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凤阳府第一战(一)
!
如此,吴争就可实施第二计划,那就是曾经吴争夸过陈胜,在天长留下了一支军队。
以天长为据点,蚕食泗州,形成对阿济格大军的两面合围。
再加上廖仲平的左营和夏完淳的建阳卫,四路大军,足以对阿济格部分割包围,然后切食之。
但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初时势单力薄的广信卫孤军,必须有一个“明正言顺”的理由北向,否则,阿济格岂能容李过占据定远这座小城?
让清廷、阿济格降低敌意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广信卫反叛,以一支不属于任何势力的叛军进入凤阳府,阿济格自然是想收编它,而不是歼灭它。
这样一来,广信卫就能以定远为跳板,直接向凤阳城发起强攻,而不需要从千里之外开拔。
谁抢占了战争的突然性,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还有一句话,先出手为强,后出手遭殃。
两军对垒,如果征兵、宣战,大张旗鼓,对方一样可以照样画葫芦。
这就造成了战争的长久和伤亡的急剧上升。
而这,以大将军府眼下的财力,承受不起。
只有速战速决一个办法,一场规模足够的大捷,才能重建民众、商贾对财力枯竭的大将军府的信心。
但吴争没有想到的是,多尔博突然进攻海州。
这一步之差,差点使得吴争所有布局破产,因为一旦进攻海州的大军顺势南下,淮安、扬州便会沦陷。
已经将主力调向长江沿线的北伐军,难以短时间聚集起至少得五万人以上的一次军事行动。
那么,吴争就只有放弃所有布局,重新打一场江北大战……第四次江北大战了。
好在蒋全义虽然败了,但所部英勇顽强的抵抗,也震慑了济席哈和蓝拜,加上钱翘恭不着痕迹地在海州城南小胜了济席哈和蓝拜一把,差点将二人俘虏了,这使得济席哈、蓝拜再无勇气南下,而是决定保住胜利果实,不再贪多嚼不烂。
当然,沈致远将新军带回滋阳,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原因。
当消息传来,吴争终于松了口气。
原来的布局不必废弃,只须稍加修改就成。
这才有了吴争在继派遣史坤之后,又派了池二憨向天长增兵。
也有了吴争严厉申饬李过、刘体仁战场抗命,勒令广信卫立即强攻凤阳城的命令。
鲁之域有了足够的时间北上与钱翘恭会师、吴淞卫余部进驻云梯关、通州驻军向盐城方向运动,而第一军三万主力,在铁路的日夜运载下,已经抵达吴淞口,正在渡江。
吴争对布局的改动,非常轻微。
原本认为,天长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引不起除自己之外,所有的注意。
可眼下的局势表明,从天长发起进攻,已经丧失了原有的突然性。
既然无法再以奇胜,就得以正合。
同样以定远广信卫做为诱饵,以天长方向池二憨、史坤所部进攻泗州,如此两面夹击,阿济格定是手忙脚乱。
吴争做出的改变是——海州。
都说越明显的地方,越会被忽略。
海州被攻破,淮安、扬州北伐军兵力捉襟见肘,而吴争明面上是在向天长、定远增兵,北伐军主力如今还正在吴淞、靖江方向渡江,廖仲平、夏完淳的异动方向也是凤阳府。
这么一来,局势就非常清晰了——北伐军的主要作战方向,还是对凤阳府,这从理论和局势上都说得通,凤阳府一落,庐州、安庆便唾手可得。
洪承畴是这么想的,范文程也是这么想的,济尔哈朗同样逃不出这样的判断,自然,福临娃儿也被感染,这才有了下旨以安亲王岳乐为帅,率三千旗兵、一万汉军前往海州增援,而主力却向河南方向移动,并勒令西北方向吴三桂等部东移,同时,清廷派人出使兖州,与多尔博交涉,准备在凤阳府,与北伐军对峙,打一场正面对决,以定华夏主宰!
这话并不夸张,以此时双方的财力,如果真在凤阳府大拼一场,那就决定了华夏大地的主宰。
但不管是哪一方最后获胜,实力都会大损失,很可能十年间只能趴下喘息。
清廷是不愿打的,它只想限制北伐军的无约束壮大,可吴争意识到这种约束,是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大将军府财政被清廷一记歪打正着,指出了要害。
一旦大批的雇工失业、大量的工坊倒闭,那么大将军府治下那种繁荣、昌盛的外貌就会被撕下,留下的是千疮百孔的丑陋本质。
金融从不产生实质性的财富,它的本质就是加速流通。
吴争做到了在极短的时间内,让江南沉积的财富,以一种火箭般的速度飞速流转,同时还加入了杠杆,这才使得江南经济一日千里的发展,造就了令人艳羡的繁荣。
但只要清廷严格执行禁令,只要雇工开始失业、工坊开始倒闭,那么,一切都将化为零,江南商会的各股东开始撤资,高速运转的货币流通嘎然而止,百业凋零,巨大的金融危机,必将暴发,这不是大将军府能抗得住的,就算加上建新朝,再加上永历朝,都抗不住,江南的财政窟窿太大了,大到可以捣毁整个天下,包括北方清廷。
清廷是没想到,而吴争是心知肚明,就是不能讲,因为一讲,后果更加不堪。
被逼到了这份上,吴争也只能倾尽全力应对了,这就是发动此次战争的本质。
但海州城的沦丧,数千北伐军将士的牺牲,也激起了吴争的好胜之心,你能破罐子破摔,我就能孤注一掷,谁怕谁呢?
……。
刘体仁确实做好了应对凤阳城敌骑来援。
随着后续部队的到达,迅速绕过英武卫驻地,向北构筑拒马栅栏还有挖壕沟。
从古至今,但凡实用的,就一直能延续,拒马栅栏壕沟对骑兵有奇效,既能阻延骑兵、又能坑杀骑兵,不管是旧时的弓弩,还是眼下的火枪,隔着拒马栅栏壕沟,那就等于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前提是兵力够,箭矢、弹药够。
但对于英武卫驻地的清军,刘体仁一时半会还真想不出妥帖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