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五章 众人纷至
白君文已经无暇回答丁成了,因为这时候校园里的学生们已经注意到了这边,许多人围了上来,那些一年级二年级的学弟学妹们正用惊奇的眼神看着白君文,同时各种交头接耳窃窃私语,随后有那些大三大四的学生仔细观察白君文,渐渐想起往事,开始低声解谜,引发一阵一阵压抑不住的惊呼声。
丁成反而成了最后知道的人,他耳朵里隐隐约约听到一些零散的词语。
巡演、交响乐、奇迹、封神、命运、质疑、欢乐颂、蹭热度、白、退出……
丁成皱着眉头努力想啊想啊想,他两年前还在华夏国内,华夏人其实对高雅音乐圈并不怎么关注,然而他父亲是沪上交响乐团的演奏家,母亲是华夏部队文工团的歌手,所以他从小学习音乐,听父母说过许多圈内的奇闻异事。
他记忆中有件事情让父母在很长时间内都啧啧赞叹,不过那时候他还很小,才十二岁,那似乎是出国前一年发生的事情……
丁成浑身像是触电般猛然一震,他终于想起来了!
一个叫白的华夏人,用一个月的时间证道封神,然后迅速消失,没记错的话,那个华夏人似乎就是在某个音乐学院读书……
那个人……他叫“白”。
白!
白君文学长!
我的天哪!
丁成这一刻用手用力捂住了胸口,觉得自己的心脏仿佛要跳出来一般,他终于明白为什么霍华德老师会如此信任学长,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学长会认识这些学院里的风云人物,更是明白学长为什么在听到其他人的工作去向之后会如此云淡风轻毫不在意了。
因为他是“白”呀!
从一开始,他就跟这里所有的学生都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不!甚至于……整个柯蒂斯学院,包括三巨头,都已经隐隐然比他低了一头!
丁成的眼睛在放光,虽然他不是虚荣的少年,这一刻却依然有难以形容的虚荣感升腾起来,他在想,学长这样一个神级人物,居然与自己朝夕相处两年,关系那么好,学长还给自己做饭吃,还带自己逛街,在自己迷路的时候学长会开着手机导航花几个小时去寻找自己……这该是多么巨大的荣幸。
“喂,想什么呢丁丁,”丁成被白君文的声音惊醒过来,他听见学长正对自己道:“走吧,发什么呆呢小家伙。”
丁成清醒过来,他看见代表三大乐团的那些人脸上都带着隐隐的失落,却很尊敬的把路让出来,让学长和自己拖着行李箱一路前行,走出校门。
走出来,也就代表着正式毕业,正式离开柯蒂斯学院,从这一刻起,白君文毕业,成为自由身。
校门外的大街上已经封路了,丁成看到数不清的豪车停在外面的街道上,还有许许多多西装革履的人站满了整个街道,他们分成三五成群的小团体,相互之间在笑着聊天,眼里却含着警惕,他们心不在焉,目光一直往校门口扫,而等到穿着休闲装拖着行李箱的白君文出现时,所有人都停止了交谈,目光齐刷刷的看了过来。
丁成觉得有些窒息,眼前的场景让他觉得有点像是小时候看的香港黑帮片,只不过那些黑帮份子们绝对没有眼前这些人有气场有派头,这些人浑身散发着高雅的艺术气息,里面甚至还有很多看上去眼熟的面孔,分明是自己在电视上、杂志上乃至于教材上曾经看到过的大人物。
他们统统来到了柯蒂斯学院,在门口等着,等自己的学长走出校门的那一刻。
“当学长还在学校里的时候,谁也不会来打扰他,而当学长正式离开的那一刻,属于全世界音乐大师们的争夺战,正式开始了!”
……
“一群白痴!”施耐德骂道。
“白显然是个重感情的人,否则当年也不会因为海顿的缘故决定帮助世界之星了……要知道,他帮助世界之星是没有任何利益的。”霍华德也在摇头感叹:“这么讲感情的白,如果真有留下来的可能性,谁能抢得过我们柯蒂斯?他既然离开了柯蒂斯,那就代表谁也抢不走他。来了也是白来。”
“你以为他们傻?”克里斯蒂安笑道:“道理大家都懂,可是换了是你的话……你难道不打算过来试一试?”
霍华德一愣,想了想,自己也笑了:“试,当然要试,如果是我,为了白这种妖孽,哪怕是百分之一的机会也必须来试一试,而且,要做好心理准备,付出任何代价。”
“任何?”克里斯蒂安问。
“当然,”施耐德接过话题:“我说老家伙,如果白想做柯蒂斯的校长,你让不让位?”
“让,有什么不让的?”克里斯蒂安笑眯眯的道:“我不仅要让,我还要主动提出申请,帮他把所有手续都办好,要不你去问问他,看他来不来?”
施耐德骂道:“滚!”
……
校门口的事态已经发展到了白热化。
英国皇家爱乐乐团的代表人物爱德华王子来了,这位先生与白君文曾经在三年前的交流会上有一面之缘,同时他代表英国皇族,地位尊崇无比,这充分证明了英国皇家爱乐乐团的诚意。
世界之星的老汉斯和海顿先生亲自来了,之前校园里的鲍里斯只是开胃小菜,鲍里斯主要还是去接卡尔德拉诺的,而汉斯和海顿等在外面,才是专门来请白君文的,汉斯先生身为乐团首席指挥兼音乐总监,当着所有人呢亲口承诺要把位置让给白君文,从此自己专心做后勤。
费城交响乐团的诚意表现得没那么足,只来了个大小格雷迪兄弟,不过这也可以理解,因为无论从什么角度看,费城交响乐团都竞争不过世界之星,所以他们的意思也就是来试一试,万一出现奇迹了呢?
随后来了两个让白君文大为意外的人物:《欧洲音乐指南》的泰达米尔先生,以及《古典音乐鉴赏》的卡特琳娜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