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三国]焚香祭酒 完结+番外 > [三国]焚香祭酒 完结+番外_分节阅读_52

[三国]焚香祭酒 完结+番外_分节阅读_5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这就让何进很不高兴了。

什么叫“吾见其败”,“将恣凶欲”,不够“秉意独断”?

不过是采纳了袁绍的策略,就被说是引狼入室、没有主见、一定会输得很惨?难道他折中了大家的意见,没让董卓进京,只让他在关外驻守的决策,这些人都看不到不成?还是他们觉得,不采纳他们的策略就是错的,必将招致失败……?这曹孟德与郑公业,未免太会给自己的脸上贴金!

宦官家庭出生的曹操与大牌的很的郑泰,何进本来就对他们意见很大。这回听到这些不顺耳的话,更是生气,当屠户多年的暴脾气一上来,对这两人可谓是没了好脸色。

“休要多言!”

他愤恼地瞪着眼,好似随时都能抽出刀,将这两个扫面子的当成祭牲砍了。

“袁本初之才,莫若君之乎?”就差没指着鼻子直说:袁绍那是人人称赞的天下名士,你们以为自己比得上他吗?

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广布天下。论家世,论名声,论履历,论影响力,曾三次拒绝朝廷征召、刚刚入府为官的郑泰是远远比不上的。

至于曹操……光家世这一点就已经被何进拉入了黑名单。

何进的这番言论太直太伤人,几乎没留什么情面,郑泰被气得够呛,直接挂印辞官,拂袖离去。

在离开前,他还特地找了与自己关系不错的荀攸,对他说了六个字。

“何公未易辅也!”

这何进我看是不能辅佐的了的,你们看着办吧。

郑泰就这么甩甩衣袖走了,无论其他人怎么劝都不听。

对于大将军何进,荀攸与荀彧早有过一番探讨。

平心而论,何进“素有仁恩”,所率兵士多感念他的恩德……算是比较好的明主。而他广招天下名士,以礼相待,更是为他在士人间立下不错的名声。

可他性格上的缺陷太过明显。

以名辨士,囿于偏见,喜欢用名声来衡量一个人。家世好名声显赫的,重之信之;没什么名气,家世又不显贵的,轻之鄙之。

表面上察纳雅言,折中群策,实则刚愎自用,听不得任何反对的声音。

老实说,对于这样的府主,荀攸与荀彧是有些失望的。

可出于“正统”,他们还是希望何进能在这次权力斗争中胜出,溯本清流,为党锢翻案,改变黑暗丑陋的官场。

正所谓二人计短,三人计长,心忧天下的荀氏二人递上名刺,再次造访崔府。

作为第三人的崔颂整个人都挂满了黑人问号。

对于何进,他确实了解不多——.一个小说开端就领便当的炮灰,在读者心中能留下多深的印象?

至少,把历史读的崔颂,对何进的了解就只有三句话:太后他哥。被太监杀了。召董卓入京。

所以当荀氏叔侄问他怎么看待何进的时候,他挂着无懈可击的微笑,手心却被攒出了冷汗。

荀彧二人可是在何进手下任职的,对何进一定知之甚深;之前忽悠崔琰的那些话,此时是不能再说了。

何进是怎样的人……他不知道,只记得历史上,对于何进的评价似乎很不友好?

停顿了许久,崔颂决定还是保险起见,谨慎是福,拒绝发表意见。

“颂不曾见过何大将军,对大将军知之甚少,不敢妄言。”

这本来是一句很中规中矩,没什么毛病的话,可配上崔颂出声前那段过长的停顿,霎时让人觉得意味深长起来。

作为容易多想的聪明人,荀氏叔侄心中各自有了的计较。

二人不再纠缠于这个问题,举杯对饮,时而评点亭外的秋兰,你一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他一句“沅有芷兮澧有兰”,好似马上就要即兴做赋一首,歌咏这满园的兰花,直听得崔颂脑壳疼。

比起这死文学细胞的活,他宁愿和荀氏叔侄讨论何进。

眼见侍女们识趣地去园子里摘了两束兰花回来,用小托盘乘好,恭敬奉上;而荀氏叔侄即兴咏了一遍兰花,纷纷将目光投向他,明里暗里示意他来接茬——崔颂深吸了一口气,取过托盘上的一只兰花,掐断花萼。

“天难谌,命靡常[1]。一如此花。”脑中急转,崔颂想到昨晚翻阅的《尚书》,临时从里面刨了一句名言,意有所指地道,“何大将军之举,恐殆祸无穷。”

在下掐指一算,发现何进离历史上的死期不远了,所以各位还是赶紧跑路,别闲着没事在这赏兰花了……

荀攸最为细致,从崔颂的神态中读出了一些异样,但他并不了解崔颂的外强中干,是以虽发现了不对,却不曾往这方面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