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0章 欺软怕硬
为了掩人耳目,避开刘备的斥候,吕蒙收起战旗,随高顺一起出发,在白波谷派来的向导的带领下,绕过闻喜,经稷山,辗转赶往白波谷。
这一路并不轻松,不是在河谷里穿行,就是在山脊上前进,刚上完坡,转眼又要下坡,平坦的地方屈指可数。步卒还好一些,骑兵可是吃尽了苦头,接连摔死了几十匹战马,让不少骑士怨声载道,嘀咕着不如骑驴。相比于高大强壮的战马,征来驮货的驴倒是走得很平稳,几乎没有损失。
听着报怨,吕蒙的脸上发烧。在地图上看地形很轻松,真正走起来,才知道这地形有多麻烦。他明白了孙策的担忧,也明白了鲁肃的用意。河东已然如此,并州的地形只会更险,即使吴军善战,遇到这种地形也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必遭覆败。
半路上,他也没闲着,留心收集相关的消息,即使对方是目不识丁的普通一卒,他也很客气的请教。经询问得知,安邑城北的这片高地就叫鸣条山,又叫鸣条岗,本地人称为陇,据说古代打过仗。不过具体哪个古代就不好说的了,有人说很久很久以前,是黄帝那时候,有人说是是大禹开龙门那时候,也有人说是商汤他们称之为汤王,在安邑东有一座山,就叫汤王山。
吕蒙按照辛毗的指点,在脑子里一点点的勾画当地的地形,猜想历史上战事的过程。他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可是行军途中却找不到人问,那些将士还不如他呢。张辽也不怎么懂,反倒是庞德略知一二。他是吴王的义从骑督,经常在吴王左右,零星听过一些。
虽然不成系统,吕蒙还是求之若渴,多次向庞德请教,直到把庞德肚子里那点货掏得干干净净。庞德对吕蒙说,你真要想知道这些,不如直接写信给大王。大王会告诉你该读哪些书,甚至可能直接把相关的书籍送给你。他身边的那些侍从平时有什么问题,都是直接向大王请教,大王从来不觉得烦。
吕蒙觉得有理,又觉得很有压力。他算是吴王最早的侍从,如今独立领兵了,却疏忽了学习,再过几年,等那些年轻人出仕了,自己怎么和他们竞争?
汾阴。
高顺在城外扎下大营,派人进城劝降。
汾阴令裴邯是闻喜人,按辈份算是裴潜的族兄,为人孔武有力,通晓武艺,原本在闻喜县做县尉。刘备入河东,裴家鸡犬升天,他也升任汾阴令。汾阴是汾水入河之外,地势之重要不言而喻。
早在鲁肃渡河的时候,裴邯就做好了准备。江东水师闻名天下,肯定会走汾水入河东,所以他集结了五千多人,储积了足够一年的粮草。张辽入境时,他紧闭城门,如今高顺来攻,他也没有投降的兴趣,直接砍下使者的首级,挂在城头上。
高顺大怒,下令攻城。
汾阴虽是县城,却因为地理位置重要,城防比一般的县城高大坚固,城上又有充足的准备,蚁附攀城是不行的,必须要有攻城器械。蒋钦带了工匠,但没有足够的材料,便命人上山伐树,打造攻城器械。因为有掩护吕蒙的任务,高顺不怕动静大,就怕动静不大,不仅征发了附近的百姓,连邻县的皮氏都接到了征伕、征粮的命令,一时间,方圆百里之外人心惶惶。
刘备很快收到了消息,与司马懿、裴潜商量,要不要分兵增援汾阴。
裴潜担心裴邯的安全,也担心汾阴的安全,自然建议增援。他对刘备说,如果汾阴丢了,高顺就有可能沿汾水而上,再取皮氏,直到临汾。春天到了,天气越来越暖和,江东水师很快就能赶到战场,汾水将是水师必经之路,甚至比涑水还要重要。
司马懿也觉得有地利可用,鲁肃纵使发起攻击,也无法速胜,不如分兵去增援汾阴。如果能有机会击溃高顺,也可以提振一下士气。只是要留心不要被鲁肃骗了。高顺如此兴师动众,恐怕不仅仅是为了攻汾阴,还可能是诱敌之计。
刘备觉得有理,但他毕竟有明显的兵力优势,只要小心一点,别中了鲁肃的伏击就行。他留下刚赶到的王盖坚守大营,亲率四万步骑赶去汾阴。他本打算带张飞、张郃去汾阴,可是正如司马懿所说,被任命为河东太守后,王凌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不再做壁上观,主动求战,刘备无奈,只得带上王凌,留下张飞。
刚刚出城不久,刘备收到一个消息:鲁肃有新的援兵到,是两千多骑兵,由两个将领指挥,一个姓张,另一个姓比较怪,姓母丘。刘备愣了半晌,才反应过来是毌丘,顿时有点头疼。他知道毌丘兴,这是一个河东人,随贾诩学习过兵法,据说曾向天子进破吴之道,后来天子率骑兵突入兖州,就是由他那个建议而来。除了低估了吴军的战斗力之外,几乎没什么明显的破绽,是一条好计。
孙策派这个人回河东,是对河东势在必得啊。
刘备提醒张郃、王凌,吴军骑兵数量虽小,但装备好,训练精,战斗力不弱,毌丘兴又是河东人,熟悉地形,通晓兵法,你们千万不能大意。
张郃没说什么,王凌却有些不以为然,私下里对妹夫郭淮说,刘备被孙策打怕了,一点信心也没有,四五倍的兵力还不敢正面迎战,如何能战胜孙策?毌丘兴不过是河东一寒门匹夫,贾诩也就是一个玩弄阴谋的谋士,哪里懂什么兵法。先帝就是错信了他们才战败的。
郭淮比较谨慎。他对王凌说,用兵以谨慎为先,张飞、张郃都是武艺精湛,又精通骑战的将领,他们都对吴军骑兵非常忌惮,可见中山王所言不虚。况且从吴军的战绩来看,吴军骑兵的确没遇到什么对手,倒是屡次以少胜多,不宜大意。
王凌瞅了郭淮两眼。郭淮的父亲郭蕴曾任雁门太守,熟悉边事,郭淮又从小对军事感兴趣,这些年收集了不少吴国讲武堂的战纪,深入研究,对吴国战史的了解远在他之上。带上郭淮,就是希望他能为自己出谋划策,时时提醒自己,免得中了吴人的奸计。
“伯济,那你说说吴军究竟强在哪儿,能以一敌十吗?”
“步卒不好说,骑兵却有可能。”
“为什么?”
“有篇文章,好像是阎行所作,专门分析了骑战与步战的不同。他说骑战变化更快,更依赖于将领的能力和经验。战斗的重心都围绕双方将领展开,如果能击杀对方的将领,就能迅速击垮对手,起到以寡敌众的效果。”
王凌想了想,也觉得有道理,却故作不屑。“我以为有什么呢,鸟无头不飞,蛇无头不走,三军不可无帅,这么简单的道理谁不懂?”嘴上这么说,转身就穿上了金丝锦甲。这金丝锦甲是他花费巨资买来的,因为不是量身定做,不是很贴身,而且损坏了也没人能修补,所以他一直藏在箱子里,轻易不拿出来,连郭淮都不知道。倒不是他舍不是钱,而是这玩意儿难买,有钱也未必能买到。
得知刘备率部来援,高顺心中欢喜。他和蒋钦商量说,刘备放弃地利,赶来汾阴,自然是因为他有足够的兵力,想以众凌寡。如果都督出城,刘备很可能又退回去了,不如请都督暂时不要出城,你我先迎战,缠住刘备,再请都督出手。
蒋钦也有此意。进入河东之后,河东与中原迥异的地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刘备步步为营,据险而守,战事必然僵持,短时间内很难结束。既然刘备主动离开了阵地,正是重创甚至击杀他的好机会。从时间上来算,吕蒙此刻应该也快到白波谷了,就算刘备现在逃往并州,吕蒙也来得及截住他。
取得一致意见后,高顺随即向鲁肃汇报,请他暂时不要介入战场,由他和蒋钦迎战刘备,争取拖住刘备,到时候再请鲁肃出手,并提交了一份作战方案。他不太习惯这些程序,请蒋钦帮忙,最后也是两人联名签署。
鲁肃收到消息,与辛毗商量之后,觉得可行,同意了高顺的作战方案,命将士们做好出击的准备,尤其是骑兵,长途跋涉而来,人和战马的体力消耗都很大,要抓紧时间休整,恢复体力,迎接战斗。要么不败,要战就打疼刘备,最好能干掉他。
收到回复后,高顺撤汾阴之围,在城东南的董亭摆下阵势,迎战刘备。
刘备很谨慎,比高顺预期的来得晚了两天。他派出大量斥候,连续不断的从安邑传回消息,一旦发现鲁肃出城,他就打算放弃救援,退守鸣条岗。得知鲁肃一直没有出城,他既有些庆幸,又有些沮丧,有一种被鲁肃鄙视的感觉。
得知高顺、蒋钦在董亭列阵,刘备决定好好打一场,三四倍的兵力,对手又是刚刚投降鲁肃的高顺,真正的吴军只有两三千人,如果这都不能取胜,他还有什么坚持的必要,直接投降孙策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