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见血封喉
一个方形柜子安放在房间的角落里,正面四角都用铜片包裹着,门上挂着一把精致的铜锁,因为有些时日了,这铜锁有些发暗,门面上则画着荷花和喜鹊,样子栩栩如生,一看就是行家的作品。
周芷晴衣冠不整地坐在柜子边上,对着镜子梳头。窗口摆着一张暗红色雕花桌子,桌子上安放着一面雕花铜镜,平整的镜面,将屋里的景色清晰的倒映了出来。
周芷晴穿着一身淡绿色的上衣,衣袖处缝了一圈银白色的祥云花边,内衬是银白色的丝绸。
柳衡远喘着气,冲过来,拉下了周芷晴的衣服,看到了那雪白的肩头,忍不住又咬了一口。
周芷晴大叫一声,说:“让我休息一下。”
“不要,再来一次。”柳衡远把周芷晴扔到了床榻上,压了过来。
柳衡远和周芷晴刚才就是在这床上亲热的。
用了林子铭的香料,柳衡远成功占有了周芷晴的身体。
这品尝过一次之后,就欲罢不能了。
柳衡远如此,周芷晴也是如此。
两个人好像干柴烈火一样,一晚上可以大战好几个回合。
忽然一把匕首,从窗外闪电般的飞过来,插在了床的横梁上。
柳衡远翻身坐了起来,“这个匕首我知道是谁的,他终于来了。”
柳衡远抛下周芷晴,来到桃园里。
林子铭戴着面具,背对着他,在月光下站立。林子铭的身边,还停了一只马。
柳衡远说:“高人,你来了。”
林子铭伸出手去说:“我要的证据呢?”
柳衡远沉默了。
“如果你今天没有给我证据,我说话算话,我马上就杀了周芷晴和你。一个都不会放过。”林子铭狠厉地说,“不要跟我说明天,我没有时间了。”
“不是,证据,我已经给你搞到了,但是你可不可以答应我,我把证据交给你之后,你不要伤害我父亲,不要伤害我们柳家任何一个人,可以吗?”柳衡远说。
林子铭冷冷地说:“我答应了,证据呢?”
“你真的答应了?你可要说话不算话,要不然你会天打雷劈的!”柳衡远强壮声势,可是,越说到后面,声音就越低了。
他可没有底气,觉得自己能对付得了锦衣卫之首林子铭。
林子铭淡淡地说:“废话太多,你会死得很快的。”
立马,柳衡远就不再说话了。
而是乖乖地掏出了一个盒子,“这是我父亲通敌叛国的证据。”
林子铭接过,打开盒子一看,觉得非常满意。
林子铭上了马,头也不回地走了。
柳衡远急了,可是,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林子铭,一人一马,消失在天际。
谁让他之前和林子铭说好的,林子铭助他得到周芷晴,而柳衡远则需要提供柳宗仁通敌叛国的证据。
柳衡远既然如愿得到了周芷晴,就也只能拿出证据来。因为,林子铭不会放过对自己食言的人。
周芷晴起初也是犹豫的,毕竟,这样就等于无名无分跟着柳衡远了。
可是,孙月娥见柳衡远也是认真的,柳衡远承诺会说服柳宗仁,让周芷晴进门做姨太太。就唆使周芷晴跟着柳衡远了。
李元康拿着这盒子,走进了皇宫里。
当然,他在离开桃园之后,就打扮回来了,林子铭消失了。
暗红色的茶几上,摆着一对青花盖碗茶杯,一旁的碟子里,装着好些糕点。
李元康一身青色的衣服飘飘欲仙,一头乌黑的长发随风微荡,脚上是一双红色的草履。
“皇上,我这里有柳宗仁通敌叛国的证据。”李元康送上来一个盒子。
皇上一怔,并没有打开,看起来根本不感兴趣,“你让林子铭离开皇宫,为的就是找柳宗仁不忠的证据?”
李元康说:“通敌叛国,并非好事,于皇上也是不利的。”
“可是你知不知道,柳宗仁是朕的人?你要朕自断手臂吗?”皇上非常不高兴,“曾经,太后也说过柳宗仁通敌叛国,朕非常不高兴,已经让太后进幽居休息了。莫非,你也希望让朕不高兴?”
“皇上,你觉得柳宗仁是你的人,可是,柳宗仁并没有这样认为啊。”李元康淡淡地说,对皇上一味包庇柳宗仁,并不觉得意外。
所以,李元康才想出这一手来,让柳衡远来举报柳宗仁。
父子相争,皇上得罪哪一个都会是里外不是人。
皇上烦躁地说:“好,朕告诉过你了,你还是不听,那么朕就打开这盒子看看,如果这不是什么好的证据,朕就要怪罪你了。”
李元康没有一丝慌张,只是淡淡的看着那个盒子。
皇上发现了几封信,那是柳宗仁和胡人互通有无的信。还有胡人的令牌,竟然也有。
皇上的眉毛皱了起来,“竟然连令牌都有,难道他们已经实锤了?”
李元康点点头,“皇上,谁知道哪一天,他会心血来潮,就带着胡人军队过来进攻京城了。柳宗仁现在不在京城啊。谁都不知道他是否还忠于皇上您。”
这些话进入皇上的耳,终于让他听进去了,犹豫着说:“你这些消息是从谁那里得来的?柳宗仁不可能亲自交给别人。”
“柳衡远给我的。”李元康淡淡地说,不慌不忙。
“不,不可能。”皇上大惊,“柳衡远可是柳宗仁的儿子啊。”
“如果不是因为是儿子,您觉得狡猾的柳宗
仁会把这么秘密的东西轻易暴露出来,让人知道吗?其实我已经打听到,他们父子不和已久了,这次,柳衡远其实是在大义灭亲呀。”李元康说,“柳衡远提供了这些,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皇上能留下他父亲的命。”
皇上后退一步,失望地说:“想不到柳宗仁连自己的儿子都搞不定,他又怎么能帮朕搞定大局呢?”
“柳宗仁太野心勃勃,以至于他的亲生儿子都看不满。皇上如果连这样的人都不惩罚,只怕会引得大家都纷纷效仿,助长不良风气。”李元康一针见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