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覆汉 > 第十三章 尽日徘徊浓影下

第十三章 尽日徘徊浓影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当刘焉父子三人被控制在绵竹城内,刘范又做出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选择后,蜀地便已经是一只煮熟的咸水鸭子了!

因为不管刘焉再如何,其人都是唯一一个具有益州法理统治权的人,而在家天下的时代,所有的法理传承都需要从他身上做文章,故在其全家被三网打进以后,蜀地已经不存在任何一个具有足够政治威望的人来收拾局面了。

赵韪自以为自己身兼蜀地本土人与东州士领袖的双重身份,足以据蜀地而自为,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故此,接下来几日,蜀地精彩纷呈,却都无关大局了。

先是自以为可以统揽东州士和蜀地人的赵韪扔下杨洪,宣布起兵自立,然后试图回身攻打绵竹,做那个取刘氏而代之之人。结果,其部无论是东州士还是蜀地本土人,走到半路上还未出犍为呢,闻得绵竹惊变详情后,却都纷纷起了二心。

其部下庞乐为首,一众军士直接一场兵变,便轻易宰了赵韪,宛如杀一只鸡。

可怜赵韪这个昔日大汉太仓令,当日只因为一句‘益州有天子气’便几乎是扔下一切裸身随刘焉入蜀,而如今蜀地主人的梦都没做几日便彻底烟消云散,也是让人感慨。

赵韪既然身死,犍为太守张肃不再犹豫,其人即刻易帜,宣称追随绵竹,而绵竹方向也毫不客气,临时委任张肃去成都控制蜀郡,又以杨洪代行犍为事,轻易便控制了蜀地腹心三郡。

赵韪部四散而去,有人投奔杨洪,有人投奔张肃,有人直接来绵竹,有人东下巴郡,总之,大多都被轻松收编。

到此为止,严颜终于也近乎于绝望,其人是有臣节的,本身接受任命后是存着宁可死在这里也不做降人的……然而现在这种状况,他虽然明知道刘焉是被人控制,但却居然不知道该向谁效忠,更不知道敌人是谁。这对一个没有政治野心的老派之人而言,未免显得有些残酷。

而最终,由于绵竹那里处置妥当,涪水关军心动摇,其人到底是无奈接受了绵竹的‘调令’,引兵折返回了绵竹。

但是,燕军依旧没有能够立即越过剑阁……原因很简单,剑阁守将张任做出了一件注定让他名垂千古的事情。

这个性格执拗之人作为此地军事主官,早已经知道了身后发生的种种事端。所以,在严颜军令到来之前便做好了准备,军令一到便将所有部队按照军令遣送回绵竹,但其本人却孤身留在了剑阁一线天的石垒。

因为这个已经连续败退两次的蜀郡别部司马,不愿意再度撤退,而且还是不战而退,彻底降服。

彼时,燕军修筑栈道不停,早已经渐渐逼近此处,也发现了蜀军异动,却因为遥望旗帜不动,根本没有敢贸然尝试进攻。

而数日之后,确定自己的士卒应该撤回绵竹以后,张任便主动出垒,只持一刀一矛一旗顺残破栈道而行……正在修复栈道的燕军士卒一开始还以为他是个信使,居然只是一路随行,放任其人来到栈道尽头,一直到其人立旗报名挑战方才大悟。

赵云身为主将,自然不可能直接出战,然而眼见着其人武艺稳健,连杀数名西凉、汉中勇士,心中有谱的赵子龙也不再犹豫,后者即刻提矛佩刀而出,只十余合就在栈道前了结了对方,将其枭首。

张任身为主将,主动报名赴死,彻底引起了燕军的怀疑,部队派出少数精锐向前试探,这才发现蜿蜒曲折的栈道后头,一线天那边的石垒处已经空无一人。

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壮士既死蜀道方通。

又过三日,不过是七月初而已,栈道尚未修复完成,燕军哨探便和绵竹派来再度召回张任的信使迎面相撞,这才知道之前一月,剑阁道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莫说寻常士卒,便是得到了郭嘉暗示的田丰、赵云也目瞪口呆,惊愕难言。

七月中旬,燕军大队顺着修复完成的栈道越过剑阁、涪水,进入巴蜀腹地,刘瑁正式投降。

七月下旬,燕军兵马全面进驻蜀郡、犍为郡、蜀郡属国。

八月初五日,燕军一路偏师在程银的带领下抵达了巴郡,控制了巴郡郡治江州(后世重庆),并与张郃、孟达、申耽、申仪成功会师,还在此处缴获了大量的军需物资,并俘虏了荆州方面的一些官吏、辅兵。

到此为止,前后正好三月而已,蜀地便全线陷落。

而从江州顺流而下,速度何其之快?那边早早出发的刘焉父子刚刚抵达汉中,公孙珣都还以为才刚刚打下白水关呢,刘表与荆州上下便已经从益州逃人那里知道了此战的所有情形……却是惊骇欲死!

当然了,随着消息传入三辅,快马日夜不停,公孙珣终于也在八月内得知了此战情形,却也宛如梦中——徐元直这是转模板成了班定远?

又过了数日,随着前线消息接连不断,公孙珣以及邺下终于渐渐得知了事情的所有具体过程,倒是愈发引起了邺下的振奋……须知道,此时大司马吕范都还没在南方任满一年呢,南方军管都还没有彻底消除,此时益州忽然入手,自然不免引起众人的遐想。

有此一事,天下大势之合一,似乎也就在眼前了吧?

实际上,很多邺下大学的学生甚至开始鼓吹,或许接下来便真的能传檄而定天下了。

“传檄而定啊?”

铜雀台,燕公本人办公的内务阁僚处,也就是俗称的内阁,同一批关于蜀地的奏疏,包括刘焉父子的安置、蜀地官员的任命、伐蜀大军的军功计算等等等等……甚至还有蜀地分州的初次草案,公孙越建议赵云转屯江州的书奏,林林总总,不下几十件严肃文书,公孙珣却只对四件事情做了驳斥和修正,看起来并无大碍。

然而不知为何,随着批驳、修正的流程在三省六部相关部门之间转了一圈,事情在邺下官场内部传开后,其中一件事却意外的引起了一些议论,并在随后几日渐渐有了树欲静而风不止之态。

到了九月初,随着秋收完成,此事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愈闹愈烈,最后直接传入大学、民间。然后与南面汉室袁皇后七月末在江夏产下一名稍微不足月的男婴一事、辽西地区中秋节前忽然发生了一次小型地震一起,成为了邺下一片热烈气氛中最引人瞩目的三道杂音。

而三件事掺杂到一起后,舆论更是彻底发酵起来。

回到一开始,事情的缘由很简单,那便是郭嘉擅自动用了靖安台二十名武士去行刺杀刘焉父子之举。

虽然徐庶硬生生用自己高超的水平,将事情从最低端的刺杀提升为足以载入史册的刺国之举,让人赏心悦目之余根本无话可说。但是,靖安台居然擅自豢养死士,还可以用来刺杀,这无疑触及到了传统士大夫们的敏感所在。

须知道,靖安台从设立之初便被军方外的绝大部分体系所抵触,只是战争年代,军事为先,军情的刺探乃是必须之物……大家也都无话可说。

而当初设立靖安台为四台之一,靖安台正使为七相之一,很多人其实也表达过不满,但唯独当时公孙珣直接在长安传令,将三省四台六部十二寺一阁的整体框架一起绑定设立,利益相连之下,众人也都没有反对的余地。

但如今,随着天下局势彻底明朗,很多人不免产生疑问,靖安台这种机构到底还需不要坐享如此重要的地位?

甚至更有人直言,眼看着天下太平,到底还需不需要靖安台这种去处?

这可是一个豢养间谍,随时可以把间谍转化为杀手去对付内部官吏的机构!

于是乎,当公孙珣对郭嘉略带惩戒式的处置意见发出后,压抑了许久的声音便喷薄而出,到眼前,已经出现了公开的上书……赵苞拒绝了御史台正使的位置,如今的御史台正使一直空缺,俨然是为了吕范过完年后折返邺下时进行人事调整而专门留有余地的。

但恰恰是因为无人约束和总揽,却使得御史台一片杂乱,谁都能说动台中十二位有品阶的御史为自己所用,而御史上书只需要确定事情的起因是切实存在,是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付出任何政治代价的,所以毫无政治风险。

当然了,公孙珣怎么可能因为这种事情便撤了靖安台呢?

特务部门这种东西,虽然阴暗,却是一个完整政体不可或缺的强力部门之一。而且再说了,今日眼见着天下太平便撤了它、压下它,等到天下不安定的时候再想到抬起它来,恐怕就晚了。

这个部门是有存在必要的,而且一旦存在,就最少需要在最高权力规划中给它一个位置。

然而,眼见着事情一日日变得不可抑制起来,隐隐已成政潮之势,公孙珣却也不可能置之不理……他本人经历过太多政潮,心里非常清楚,这种政潮背后必然是有着巨大的内部利益诉求,是政治不稳定的外在体现形式,他必须要在天下一统之前便彻底解决此事!

于是乎,七月初五日,首相贾诩终于来到内阁,专门面谒公孙珣,并对此事做出汇报:“这件事情依臣来看,麻烦的地方有两处……首先是文臣天然对此类事不满,并非心存恶意,须寻到真正要害之人,搞清楚他们的目的。”

公孙珣微微颔首……绝大多数时候,普通人都是被利用的,决不能擅自扩大打击面,那只会激化矛盾。

“其次,是此事与主公家乡的地震,还有江夏那边汉室有后纠葛在一起,不免让人疑虑天下一统后的燕汉德承之事……须慎之又慎。”

公孙珣忽然失笑,却并未多言。

“主公,”贾诩见状正色相对。“臣的意思是,且不论此事原委、根究,最大的一个问题在于,汉燕易鼎之势隐隐将成,天下人当此时,是格外渴望看到主公你施德示宽的,而非严刑峻法!这才是此事最麻烦的一处地方!”

已经负手踱步到窗外,看着远处漳水落日盛景的公孙珣微微敛容,欲言又止。

—————我是微微敛容的分割线———————

“王象,字羲伯。既为杨俊所知拔于奴隶,后为司马直举于太祖幕下,果有才志。建安中,太祖晋燕公,以幕下王象才最高,拜为黄阁主簿,为内阁机密文字,并受诏总收洛阳东阁残本以下,天下书录文字图画,集撰《百科书》……数岁而成,藏于秘府,刊印天下。合四十余部,每部有数十篇,通合一千八百馀万字,加封列侯。”——《旧燕书》.卷七十五.列传第二十五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