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动兵
楚王在金陵,回应了百姓的呼声之后,消息也渐渐在楚国中传开。
原本发酵的情绪,终于渐渐平缓下来,只是响应招兵的情绪依旧高涨——一方面是想要为楚国出力,另一方面也是平民营养水平提升、泛真气计划开启之后,平民中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基层战将。
当然,楚国也小心翼翼的,控制着民间宣传的走向。
在将蜀侯描绘得qiáng大、bào虐,对楚国充满恶意的同时,也塑造出益州百姓的困苦生活、备受压迫,甚至在邸报中刊登益州商队、益州移民,对蜀侯府的qiáng烈控诉,以及对楚国的支持。
qiángtiáo楚国与益州百姓的利益是一致的,大家共同的敌人是残酷无度、对百姓向往美好生活有极大敌意的益州府压迫者,以及其背后的反楚势力……
至于“背后的反楚势力”,民间要怎么理解,白图就管不着,非要说是辅汉势力,白图也不会特地纠正。
这次张鲁的封侯被拒,并且汉室朝廷隐隐表现出剑指汉中的意图,不是完全出乎白图的预料,不过的确令白图警觉了起来。
先借机tiáo动一下民间情绪,让楚民意识到谁是敌人,降低汉室的印象分与潜在影响力,自然也就是顺手而为。
至少自此之后,无论民间还是士林,都很难再有人以“汉室正统”为主体,来批判楚国的政策,否则……宋忠就是前车之鉴。
同时益州也并非摸不得,沿着三峡一路练练兵还是可以的,还有就是南中一带要加大力度!
楚国的“停战”,只是针对其他汉家诸侯,海外拓展、以及对荆南、五岭的开发,一直没有停止,同样从武陵南部往西,开拓南中的脚步,也一直没有平息。
只是并非一味使用战争的手段,准确的说……战争是开拓中的下下策。
海外拓展且不说,遇到的多是石器文明,而南方的武陵到南中一带,也就是后世的贵州、广西到云南一带,虽然分属于荆州与益州,但对于蛮族来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分界线。
武陵蛮与南中蛮虽然发源不同,但是早已经相互杂糅融合,而且搀和了中原民族、也就是狭义上的汉人的血统与文化。
相比于武陵蛮与山越,武陵蛮与南中蛮其实文化已经很接近……
而说起南中蛮,其中在后世最有名,当属被七擒七纵的孟获!
历史上孟获的存在与否,存在一定的争议,因为《三国志》中并没有这个名字出现,不过在《汉晋春秋》、《华阳国志》中有所记载。
认为其不存在后世学者,主要依据是《三国志》,佐证是“孟获”这名字——一个被擒获之后投降的蛮王,刚好以“获”为名,显得过于刻意。
因此推测孟获的事迹,很可能是数名汉夷叛将拼凑而来,之后取了个“获”的名字,并且冠以南中大姓“孟”为姓氏
毕竟《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蜀国人,而《汉晋春秋》、《华阳国志》都是东晋人,无论从地点还是时间,都应该是陈寿对那次南蛮叛乱更了解。
当然,无论孟获是否存在,三国演义中的“七擒七纵”在史书中并无其事。
刘备去世时的那次南蛮叛乱,诸葛亮春天出兵、五月渡过泸水,之后秋天时已经班师还朝——可见正式交战的时间并不长,更不可能深入南中。
否则以传说中七擒七纵那散乱的地点,连逐个打卡的时间都没有……
而且实际上蜀汉对南中地区的策略,也与“七擒七纵”的传说截然不同,按照七擒七纵的说法,诸葛亮是一路快要打穿了南中,降服无数部族。
然而实际上,蜀国对南中,是既不留人、也不留兵,反而将南中的jīng兵带走,并且收买招募蛮族中的勇士,其余普通兵将,依旧归还给南中大姓为部曲……
只等南中人献上金银、漆器、牛马便可,也就是不再对南中实际统治,与两汉时相比,对南中已经是放任不管,以此换取一个安定的后方。
南中蛮安定与其说是七擒七纵的功劳,不如说是蜀国对南中策略改变的效果。
在史书对那次南蛮叛乱的注释中,孟获也lún不上主角,总体来说叛乱主角应该是南中汉人大族的首领雍闿,以及南中夷王高定。
只是对反叛的过程记载有所出入,一说是雍闿、高定联手叛乱,之后被平,另一说是雍闿为高定所杀,高定接力叛乱,之后被平……
而孟获在史书中存在的空间,就是“雍闿的属下”,作为蛮族中素有威望的蛮王,担任了为雍闿的勾结南中各部满足的重任。
孟获也没有像雍闿、高定一样被杀,而是因为其在南中汉夷中,都有一定的威望,被诸葛亮所降服,留下了“不复反也”的诺言。
而在城姬世界,南中地区的情况,与“各种史料”有相契合之处,也有截然不同的地方。
整个益州南部,由西到东依次是永昌郡、越巂(xi)郡、朱提郡、牂(zang)牁郡,历史上在诸葛亮平定南蛮反叛后,又置建宁郡、云南郡、兴古郡,合称南中七郡!
算起来益州的南中,比扬州的山越、荆州的武陵,所占的比重、要大得多,南中的人口甚至并不比巴郡、蜀郡、广汉郡、犍(qian)为郡这巴蜀四郡少,算上汉中郡,益州北部才有人口资源的绝对优势。
蜀国之所以被蔑称为蜀国、而不是益国,也是因为其势力核心,一直是在巴蜀,对南中七郡的要求,仅仅是那时奉上钱财与兵源,这点与“死乞白赖”、非要一点点磨掉所有山越的东吴截然相反。
除了蜀汉“将目标放在了北方”这外部原因之外,也是因为南中内部情况的复杂!
相比于扬州的山越、荆州的武陵郡,南中不仅更大,而且汉夷冲突更小,内部更加团结……
所谓的南中大姓、也就是南中的豪族,虽有汉文化传承,但究竟是学了汉学的夷人,还是迁来南中后,与夷人通婚的汉人,早就已经没有哪家说得清楚。
这些“南中大姓”,既有汉人豪族的特点,也有南蛮部族的特性,唯一的区分是自称“汉人”的南中大姓中出的首领,被称为“蛮王”,而南蛮部族中出的首领,则被称为“夷王”。
无论蛮王还是夷王,标准都是“汉夷共服”,虽然从南到北,也存在越是偏南、夷人部族比例越大、汉文化比重越小的情况,而且毕竟分别归属城姬与蛮姬,但南中汉夷在利益上区别不大。
在面对益州北部的汉人时,南中的南人,反而觉得南中蛮更像自己人——这点比荆南豪族更甚。
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性,令沙摩柯为首的武陵军,越是向西推进越困难……
帮助南中蛮建筑山城、协助发展的这一套,只能拉拢一些边缘部族,真正涉及到那些南蛮部族、南中大姓,一个个都顽固得很。
按照楚国之前的战略布局,南部五年内的发展重点,也是在荆扬的南部山区中建城、垦地,依托矿业建立起一个个聚居城市,渐渐磨灭“部族”的影响力。
而对南中,只是顺其自然的态度,并不是攻略的重点,除非被主动攻击,否则不会轻动武力。
不过楚历三年开始,白图特地又tiáo了高顺和陈宫过去,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并且这次还有沙摩柯全心全意的辅助!
与此同时,夷陵也已经开始集结兵马,一部是南阳军战功。
如果换做是别人,其他将领或许还要争上一争,不过黄忠……看看人家一大把岁数,又是超脱神将,现在还寒酸的挂着杂号将军的衔,谁好意思争?
没错!
这是尊老爱yòu,绝对不是为了将来的炮兵连的……
至于赵云……也没什么办法反驳!
既然是在夷陵集结,自然是以荆州军为主,荆南军由黄忠率领没什么问题,而荆北自然是以南阳军为主,毕竟南郡原本的荆州府jīng锐,都已经被打散重组。
赵云也是神将,而且还是征北将军,又是张绣的师弟,在南阳驻扎已久……
要从南阳tiáo动兵马,并且将领还要能辖制荆州南北、包括黄忠在内的其余将领,那自然赵云最合适,即便是张绣,相比之下也要差了一些。
文聘这次也挂职南阳军的副帅——之前白图亲自去请向南而去,以赵云为主帅,另一部是荆南军西往,以黄忠为主帅、魏延为先锋——反正炮兵还要慢慢招募,黄忠闲着也是闲着,更重要的是,刚好用这机会,给黄忠刷一刷后,文聘终究出山任职。
另外不足为外人道的是,白图选择赵云,也有些玄学的意味,毕竟历史上诸葛亮入川的时候,主要用将就是赵云和张飞……
不过当时刘备是自己在北面的葭萌关,一路猛攻蜀郡,与荆州的诸葛亮两面夹击,否则仅靠这需要穿越三峡的一路军,很难有所建树。
白图这次之所以出兵,主要还是为了借机清除汉室在楚民心中的残余影响,另外也是因为枢密院多次表奏,各地军队快要呆“懒”了,索性动一动,倒是没指望能直接打进蜀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