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长安城的守城人
长安城的一切,都很吸引江暮云。
隋唐长安城从隋文帝开皇二年开始修建,经过隋唐两代逐渐建成,反映出大一统王朝的宏伟气魄。为体现统一天下、长治久安的愿望,城池在规划过程中包揽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它一直是人类建造的最大都城,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城”。
长安城头的月亮,在历代诗文中都带一点悲凉,一点沧桑,那是揉进了太多历史烟云和人世哀伤吧。古人以“墙下草如烟,城头月似弦”的意境,将冷调子的长安城头月,沉淀进大唐几千年的历史中。
江暮云走在长安城中,带着自己母亲,看看这里的风景。
长安城有一八零八坊,每个坊外有土墙围起,高度不等,要看里面住的什么人了。由于每个坊都有围墙,所以临街商铺这种商业地产也只在坊内有。走在城中大道上只能突出一个路宽人多。坊里围墙四面有门,日出时开启,日落时关门。城里有夜禁,坊外主街夜晚不能闲逛,有官兵巡逻,砍死个黑灯瞎火过马路的都只是执行公务。正月十五全城解禁联欢,终于可以打着灯笼串坊。
长安城最外的大城叫外郭城。北靠城墙建宫城,宫城南面建有皇城,又称子南城。宫城、皇城居中偏北,被外郭城三面包围。城中集中布置了官署社庙,皇城与宫城被横街隔开。
最繁华的坊,在皇城东西市之间区域,和太极宫皇城大明宫兴庆宫之间的区域。
长安越往南越荒凉,号称的百万人口,其实是填不满这么多的坊市的,最南边一些坊里人烟稀少,还有田地,是各类志异故事的理想发生地;
靠近东西城墙的坊,居民也比较少。很多被寺庙道观占据,最有名的坊,除了东西市外,就是平康坊了。平康坊,东边紧临东市,西北角挨着皇城,是著名红灯区;也是各地驻京办事处的聚集区;
夜幕降临,俯视长安一百零八坊,最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的,就是此坊了。天傍晚,街鼓敲八百下后,坊门关闭,还在大街上没进坊的人,都要被抓起来了,罪名犯夜禁。唐传奇里,赶路的人,在鼓停后,还没进坊,就只好藏在大路两边的排水沟里躲避,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每天早上,敲鼓三千下后,坊门开启。严重怀疑长安人睡不了懒觉,因为晨鼓时间很早,夏天四点不到,冬天刚过四点;管理坊门的,有专门的坊正,下有坊卒、门吏等。一年里,只有上元夜,没宵禁,大唐越往后期,宵禁越松懈。宵禁,给各种传奇志异提供了非常良好的背景。
北部皇城宫城,中南部的坊是府邸和民居。南边有一大块地是没有人居住的。丧葬区和菜地。坊的格局是
四面围墙,除北侧外各开一门,寺院不在此例。除公卿官员府邸外,坊墙临街不许私自开门。坊内有不等的街道贯通。坊门定时启闭,访内只有极少的私人经济活动。并且每个坊有高台瞭望进行监视。这种体系,传统的聚居防御功能的色彩还没有褪去。对个人的生活管控极为严格。
外郭城是一个大长方形,面积宽广,完全采取棋盘式对称布局。城内东西十四条大街,南北十一条大街,把全城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里坊。朱雀大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和主干道,以此为界将全城分成东西两半。
城的东半部与西半部各有五条南北向的大街,构成街道的对称格局。根据实测,这十一条街道以朱雀街最宽,约为两百米。也是全城最宽的街道。
从实测结果不难看出,尽管朱雀街以西五条南北街的宽度均比以东的五条街略窄,但应该承认,在略去建筑施工上的误差以及地形地势的影响,仍基本上保持了东西对称的格局。
另一方面,隋初在设计大兴城时,东、西、南、北均各开三门,在全城南北向街道中。通向南墙城门的三条街道都要宽些。启夏门街与安化门街宽度大体相当。外郭城墙内侧四面的顺城街都窄,大体在二十米米左右。这样设计既保持了东西对称布局的特征,同时也符合城市交通的需要。
东西向的十四条街道也是同样布设,通向东西城门的街道比较宽,其中皇城南面的横街直通春明门、金光门,宽达一百米米。这些街道在城内纵横交错,排列整齐,将居民区划分成大小不等的里坊。
为街道宽窄不一,排列在街道两侧的里坊也就大小不等。宫城两侧的里坊大体东西宽九百米,南北长六百米。皇城两侧的里坊大致东西宽九百米,南北长八百米。
整个城市以宫城、皇城、朱雀门街为正中,东西两侧里坊不仅两两对称,而且排列整齐。白居易曾写诗形容"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非常贴切。
唐长安城继承和发展了前代都城市民居住区按坊里划分的制度,在外郭城中列置诸坊,作为都城百万人口住宅的分布区,这种坊里布局及结构严密而整齐,犹如一个个方块形的居住小区。
长安城内的"坊里"是由外郭城中的东西向十四条大街、南北向十一条大街交叉分割而成,隋文帝初建大兴城时将此棋盘式网格区域定名为"坊",炀帝时改称"里",唐时又称"坊"。
因此,在诗文中常可见到"里"、"坊"并用的情形。
然与此分合时间差不多久,也就是高宗、武后东封归来,以皇子渐长,"乃于安国寺东附苑城,同为大宅,分院居之,名为十王宅,令中官押之"。这就是后
来的十六王宅,位于朱雀街东第五街,即皇城东第三街从北向南第一坊。这一坊无坊名,"尽一坊之地筑入苑"。
里坊外围均有高大的围墙环绕,坊墙墙基厚度一般为两米米至三米不等,均为夯土板筑。各坊内一般都开辟东西南北十字街,四面各开一门。只有皇城南三十六坊只开辟东西街和东西门,不开南北街和南北门,史言"不欲开北街泄气,以冲城阙"。
事实上,长安城南三十六坊面积本身就相对较小,居民人口也少,只开东西街已能满足需要,无须再开南北街。这些巷的宽度一般达两米多。按照唐人习惯称呼,对坊的四角都使用东南隅、西南隅、东北隅、西北隅的名称。对靠近东、西、南、北四坊门的部位,则称为某门之南、某门之东、某门之西、某门之北。对靠近坊内十字街中心路口的区域,则称为"十字街东之北"、"十字街东之南"、"十字街西之北"、"十字街西之南"。
长安城龙首原六坡与乾坤关系示意图营建都城是国之大事,所谓"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它关系到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多重影响,也影响着都城多方面的发展。
因此,在建筑布局上总要有一些原则与方法,尤其在中国古代,精神信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追求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城市布局上往往都被赋予某些象征性意义,隋、唐都城规划布局仍然不能逃脱这种窠臼。以都城的平面布局来看,所谓"建邦设都,必稽玄象"的象天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更大的发挥与阐扬。
宫城、皇城、外面平行排列,以宫城象征北极星,以为天中;以皇城百官衙署象征环绕北辰的紫微垣。外郭城象征向北环拱的群星。因此,唐人即有诗吟"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说的就是这种布局效应。
当然,它也是皇帝据北而立,面南而治儒家传统思想的一种体现,它作为历代帝王治国总的指导思想,贯穿始终,也体现到都城的规划布局上,增加了皇帝君权神授思想的神秘色彩。
随着风水思想的发展,宇文恺也将这一思想引入大兴城的规划设计当中。大兴城址选在汉长安故城之南,地势敞阔平远,有东西走向的六条土岗横贯,如果从空中俯视西安大地,就能看出这种地面形状很像《易经》上乾卦的六爻。乾卦属阳,称九,自上而下,横贯西安地面的这六条土岗从北向南,依次称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从六坡的高度看,地势从南到北渐次降低。那么宫城所处的位置则相对较低。不把宫城设置在最高处是另有原委。根据天上星宿的位置,最为
尊贵的紫微宫居于北天中央,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有十五颗星环抱着它。紫微宫即有皇宫的意思,皇帝贵为天子,地上的君主和天上的星宿应该相对应,因此,只能把皇宫布置在北边中央位置。而且北边有渭河相倚,从防卫的角度看,也比较安全。
卦论认为初九是潜龙,勿用。九二高坡是"见龙在田",因此只能"置宫室,以当帝王之居"。九三之坡,"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如果把百官衙署放在这里,正可以体现文武百官健强不息、忠君勤政的理念。于是宫城与皇城分别被布置在九二和九三坡地上。九五却最尊贵,所谓"九五至尊",属"飞龙"之位,不欲常人居之,便在这条高高山岗的中轴线部位,东西对称地建筑了两座规模宏伟的寺观,西面是道教的玄都观,东面是佛教的兴善寺,希望能借用神佛的力量镇压住这个地方的帝王之气。
大唐曾经有一位宰相裴度曾因宅建在这条"九五"高坡上,被人借机诬陷为"宅据冈原,不召自来,其心可见。
为了避免泄掉帝王之气,隋文帝政府下令宫、皇城之南的居民里坊,取消南北门而仅开东西门。
华夏传统风水学在建筑上提倡子午向,即坐北朝南,这一提倡被历代帝王所推崇,唐都长安最初的宫殿建筑均为坐北朝南的子午向。中国古代帝王的座位,身在北方,面向南方。因为帝王是一朝之长,宛如之上,所以帝王坐在北边,北就是"上",而坐在南边的群臣则为卑下,南就成"下"了。
此外,将宫城南面之门命名为"朱雀门",而将宫城内太极宫的北门命名为玄武门,此皆来源传统风水中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说。有其名必有其实,太极宫的北门既然被命名为玄武门,它就必然带有与之对应的"坎"卦之象征寓意,八卦中坎象征陷。唐初围绕继承皇位而发生的宫廷之战──玄武门事变在这里发生,恰好与不谋而合。由此看来,城市街道、建筑的命名大有讲究。
还有,在太极宫中太极殿以北建有两仪殿,"两仪"之称谓也是出自《周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唐长安城-宫殿布局太极宫复原鸟瞰图唐长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宫殿,分别是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称为"三大内"。
长安城处理生活污水的设施有两种,一种是水沟壕渠,一种是渗井。
按理来说,在当时,用水渠来排放污水是最经济实惠的手段了。但按照长安城的布局,北部是皇城和宫城的所在地,居民生活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边,而当地的地势却是南高北低,所以如果通过水
渠来排污,势必会将寻常百姓的生活污水,引流到皇家官胄的地界中去。
所以一脸嫌弃的唐代皇家果断抛弃了这一方案,选择将路面修成中间高、两边低的状态,并在坊外主街道两边和里坊、东西市及宫苑中铺设了排水管道,用来将雨水和生活污水引到城外去。
这些水沟遍布全城,按理来说应该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根据目前留下来的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唐代长安城经常出现内涝,导致交通阻断、房屋倾倒、人员伤亡。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还是长安城的地形。长安城除了是南高北低之外,还存在四周高中间低的现象。这就导致了水流会向城中心聚集,不容易排出城外。另外在大唐早期,关中地区的雨水远比现在多得多,这使得长安城虽然排水设施完善,却不能满足排放的体量需要。
为了应对这一难题,长安城居民自发在坊内挖掘了大量的渗井,也就是一些或大或小的坑,用来收集排放的污水。
这一方法虽然有效,但却无疑是饮鸩止渴。因为当地的地下水水位很浅,这样大量的挖掘渗井,势必会污染地下水源,所以现如今,长安城的地下水都变得苦涩难喝,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就在江暮云逛到这里的时候,一个白胡子老头走了过来,笑道:“小姑娘的金丹,可不简单啊。”
江暮云愣了一下,看了看老人,说道:“老爷爷的修为,也不见简单。”
那老头说道:“我姓鹿,可否认识一下?”
这里乃是天才脚下,母女两人相信,这老头不是坏人,便攀谈起来。
一起看长安城街道上的花草树木。
长安城的主干道和各个里坊市集的道路两边,都延续了汉代以来的传统,种植有槐树。因此,唐代人经常自豪地称呼长安的街道为“青槐街、绿槐街”。如白居易赠张籍诗曰“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皎然《长安少年行》诗云“纷纷半醉绿槐道”。韩愈《南内朝贺归呈同官》诗谓:“绿槐十二街,涣散驰轮蹄。”
除了在主干道上种植有槐树外,长安城还在里坊巷陌旁种植有榆树,在沟边河畔种植杨、柳。大唐很多诗人都写过诗来赞美长安沟渠边的杨柳。比如韦应物就曾写到“垂杨十二衢,隐映金张室”。杜牧也写过“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
鹿老爷子看着江暮云,突然以心声问道:“有没有兴趣,留在这长安城?我是这里的守城人,你若是愿意,可以接受我的衣钵。”
江暮云很有礼貌的拒绝了这位老爷子的说法,她知道,这位老爷爷是个高人。
不过她没有什么兴
趣,因为长安城虽然好,但是呆在这里像坐牢一样。江暮云渴望自由,好处再多,她也不愿意一辈子留在这里。再说了,在这里待着,消费太高,娘亲肯定受不了。
鹿老爷子也不在意,只是叹了叹气,说道:“难得碰上一个顺眼的,自从谢宝树那臭小子把苏茶带走以后,真是无聊,连茶水都没得喝了。”
江暮云问道:“您认识宝树哥?”
鹿老爷子点点头,说道:“不止认识,还有跟他很熟呢。”
江暮云微微一笑,说道:“他来长安城之后,去过那些地方,老爷爷可否带我去转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