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磨刀 > 第三百五十章 破境的挑水真人

第三百五十章 破境的挑水真人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听到这话,谢宝树很是佩服他。

因为不是谁,都能放弃自己真人的名号的。挑水真人在武当山上,挑水那么些年,心境早已经平和下来。名号什么的,在他眼里,不值一提。

挑水真人喃喃说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伴。功名存于心,创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创烦恼之情增。”

韦陀菩萨眼神一变:“看样子,你道门,是真的不管你了?”

挑水真人根本就不放在心上,天下没有不读书的神仙。所有道教祖师都是勤奋好学,积学成圣的。他在武当山上挑水的时候,还是经常看书的。他每天念《三皈依》时便会提到“皈依经”:“无上经宝,当愿众生;生生世世,得闻正法。”

祖师的正法就在道经中,所以研读道经,的确利于修行。不过,只是研读而不实行,这样对修行是没有帮助的。他修行,能淡泊名利。

一个真人的名号罢了,又不是非要不可。

提到道门这一流派,许多人对它或许没有太多深刻的认识。在人们的印象中,对它最直接的了解大概就是:它是我国本土的一大宗教流派。

大唐历史上的道门,则是以道家学说为主干,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

道门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遵道贵德。故有学者说:“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法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

道士们的生活大多都是比较清苦的,因此,这也给人们造成了一定的误解,认为:若是想要修成正道,就必须摒弃各种物质追求。

事实上,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

道门是一个追求济世救人与提升自我修养的宗教流派。在道教信众看来,大道本源是衍生万物的根本,他们遵循“道”与“德”两大自然规律。并且,在这个规定的基础上,运用阴阳五行的自然法则,来达到趋吉避凶,完成个人生命和社会的安泰和谐,从而,达到永生的最高追求。

首先,道门弟子追求的是现世的安稳和快乐,他们不但追求身体的健康,同时,也追求精神方面的健全。其次,才是长寿和永生,以及得道成仙等其它的终极追求。

人们对道门修行的另一个认知误区就是:道家弟子必须遵循各种清规戒律,他们必须像佛门弟子一样,戒色、戒荤腥、戒酒肉。他们必须清心寡欲,从而,

才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然而,事实上道家是肯定合理的人伦欲望的,其中,就包括对财富的追求,以及婚姻、子嗣等有利于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各个方面。同时,它也是一个不追求单纯精神解脱的思想宗教流派。他们在个人修行的过程中讲求实修,也就是以保养身体和自身的精气为基础,他们反对在修行的过程中,对身体和精神进行过度的折磨与损毁。

挑水真人也是一样,他是一个有欲望的人。

他现在的欲望,就是暴打眼前的这位菩萨一顿。

然后救出谢宝树,带他去两界山。

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因素和各种外来文化的入侵,当下的人们对道教的传承和理解有了一定的偏差。现在的许多道家弟子在修行的过程中,已经出现过度的追求“苦行”和“苦修”倾向。

其实,道家修行的主要宗旨在于身心安泰,从本质上来说,修行就是为了让万物生灵得到更好生活。而所谓的“更好生活”,则包括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协调和完善。

挑水真人领悟的,乃是道门的“清净无为”思想。

人从生到死,活下来的有十分之三,中途死亡的有十分之三。经常遇到死亡威胁的也有十分之三。何故如此?因为人们惧怕死亡之故。善于保养的人,在陆地上行走遇不到兕虎的威胁,在战争中也不会被刀枪伤身,兕虽凶猛,其角不得用,老虎虽凶猛,其爪用不上,刀剑虽尖利,其刃用不上。

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根本没有去有死亡威胁的地方。

人之趋利避害乃为本能,老子之言者亦然。趋利可以,避害也可以。问题的关键是有的人由于贪婪而趋利,由于无勇而避害。

人在欲海之中,难免受到各种企求、奢望、情感等影响。而这些欲望的产生和纵欲的行为,又会给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以至社会带来严重影响。

故对于修道信道的人来说,这些欲望就是大魔,是修真进业的绊脚石,如不即时扫除,就很难清静身心,得道成真,是故“少私寡欲”、“淡泊心志”乃修道得道的基石。

《清静经》的全名是《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这部经书对道教中的修心、悟道说得非常透彻,可以说是对《道德经》的一种很好的补充。

经中对修心是这样描述的:“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神好清,而心扰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可见,只要能做到遣欲澄心,自然就能清静。经中对不修心的后果是这样描述的:“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

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

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可见,心若不修,就好像荒地一样,日久天长无人耕种,必然杂草丛生,不可救药。

挑水真人在武当山的时候,无论有事无事,无论行住坐卧,无论何种环境,都能做到内心不起丝毫杂念,常清常静。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而常年累月的保持真清静,就是修行中的积功累行功夫。

这样的真清静,不要说是对社会中的普通人,就算是道教界人士和道教文化爱好者,也是很难做到的。做不到真清静,无论你练习什么功夫、练习多久,都是没有入门的门外人,根本无法入道,更无法领悟“清静无为”的真实含义。

对于社会大众来说,虽然人与人有所区别,但是身心大致相同。所思、所想、所感区别并不大。如果以思虑之心去揣度道教的事情,显然是门外人推测门里情况,永远不可能弄清楚。而入门之人都是真清静的人。思虑之心已经除尽,不存在思虑揣度的情形。因此,一门之隔,真的是两重天地。

所以,是否入门的这个门,并不是一个有形的门,并不是一个看得见的门,而是一个无形的门。门外的一切都是俗世,门内的一切都是清静。这个门,可以称为“清静之门”。

道门有句话,“人心死,道心活”。要入道,并不是指穿上道服,练一练功夫。入道是指人心死,道心活,从此进入“清静之门”。

清静两个字,是道教的根基。很多人急于追求实效,这种情况可分为几类:一是重视炼气、养生,二是重视神通,三是借修行之名敛财、出名等等。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有一个通病,就是轻视修心,忽视修心。

都不知道修心的重要性,也不清楚修心最终能得到什么好处。看见眼前的一点点利益就认为是大道,不惜费尽心血去苦苦追求,至死不悔。

古往今来,无数求道者都被这些所迷惑,终究不能进入大道之门。怀揣着一颗充满功利、充满浮躁的心去养生、去炼气、去养内丹、去通神、去出名、去敛财。

如此作为,远远背离道教“清静无为”的宗旨,不仅不能悟道,不能教化社会,反倒使大道越来越昏暗不明。岂不知《道德经》上说:“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想要立竿见影地见到奇效,是不可能的。瞬间的清静人人都能做到,常清常静却没几个人能做到。而做到了真清静,却经年累月见不到任何实质效果,也是不可能的。经年累月追求清静却毫无效验,只能说明一点,并没有做到真清静!

学道并无巧妙捷径可走,唯一的捷径就是修心。学道之妙,不在于富贵名誉,而在于通过不断的积功累行,心由狂躁不定,变得渐渐安定,从安定之中渐渐体悟到清静之中自有实在。于是心变的非常充实。

虽然并没有得到什么,但是心却变得非常充实、踏实、自信。心外的事物如健康、富贵、财物、名誉等等,在自己心里的分量却变得越来越轻,甚至连生死也置之度外,只求心中清静无染。

但凡心外事物,终究有离我而去的时候,唯独此心始终不离我。不说其他外界事物,只说自己的身体,即便是修为很高的人,也有身体不适的时候。然而不论处于何种环境,此心始终清静。从内心的清静之中,自己得到了真正的满足。这才是学道之妙。况且此心清静,身体也随之发生变化,玉液金液自在其中,又何必贪恋社会中的种种事物呢?

做到了真清静,就进入了大道之门。然后才能谈道教的作用。道教对社会的教化作用,正是在追求清静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因为心清静了,心中就没有私欲杂念,自身的行为自然端正。

在潜移默化之中,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对身边的人、周围的人产生影响。不需要特别的说教,也不需要特别去做什么,只是为了追求自身的清静,教化社会的效果就自然达到了。

《道德经》上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挑水真人悟道一生,挑水一生,如今在这里,他想做一些事情。

可见,只要能做到遣欲澄心,自然就能清静。

长生成仙是道教的中心思想,成仙必须修炼。道教的修炼方术很多,如服食、导引、行气、辟谷、存神、诵经等,而最主要的是炼丹。道教丹法分为外丹和内丹。外丹是用丹砂、雄黄等矿物质在炉鼎中烧炼,炼成“金丹”,服食少量金丹,据说即可成仙。内丹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大药,用神运炼精气,结而成丹。

身为道门真人,平日里,挑水真人读的就是《清净经》。

作为道教重要经典之一,《清静经》经文大旨根据老子“清静无为”的理论推演而来,属于纯正理论学说,并无神话色彩。经末附仙人葛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跋语。

经文内容以“道”为核心要义,以清静无为为主体内容,向世人中求道学道之士提供了一条能够清静身心、荡涤灵魂、启迪心智的上乘法门,实是不可多得的灵篇妙典。

《清静经》全篇五百八十字左右,篇幅虽短,在道门徒信众确分量极重,是道士们日常诵习的重要功课之一。在道门《早坛功课经》中,《清静经》是开篇

第一篇经典,足见清静二字对于道教徒修炼的重要意义。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修行这两个字听起来有些玄乎,在挑水真人看来,要说修行,其实行住坐卧皆修行。

现今大多之人不明白何为修行?只是盲目的跟随。不知信仰与修行为何物,只知空念几句经文,行几件善事,便以为能得福报,更有那等痴迷之人,终日静坐家中以为日日叩拜烧香便可得了正果!岂不知善事不行,岂有功德?若无功德,岂可成道矣?

道君天口篇有云:“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所谓修行第一步变要明自身之根骨,如何去修行,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修道方法,也才方入了正道,道有三千,总可以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去修行,若只知盲目跟风,恐一生不可得正道!

所谓红尘修行,即在俗世之中修行。平日需要工作以解决生计问题,然后以修心、修行、行善、布施等为主要修行方式。不过,因有俗务缠身,因此,修行中磨难较大、坎坷较多。但因在红尘中修行需要面对芸芸众生,因此,若修行得法,亦功德无量。

但修行之初,最好皈依道教师父,以得到师门传承,如法脉传承,因为自古以来得道成真者不仅需要修习功法,还要到人间度人,方能圆满。

“斋必变食,居必迁坐"。

这是道门的一个思想。

也就是说人既是道德的化身,也是一切罪过的制造者。所以人们常常形象地形容天堂和地狱的分水岭在“善”、“恶”一念之间。一念天壤之别,动机万象攸分。故正人必先正行,正行重在正心,正心要在养性。

人作为万物中的个体存在,必须遵循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性,树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观与得失相互转化观,持守尊重事实、少思寡欲、不以得喜、不以失悲、顺应自然、宠辱不惊的生活理念,基此获得身心清静、圆融无碍的思想境界,久之则能变压力为轻松,化腐朽为神奇。

大道至简,是中华道家哲学。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大道至简即指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上善若水,语出《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

,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返璞归真,是道教的教义。道教学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修炼,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

挑水真人的如此心境,使他的境界有所突破。

所以感知到谢宝树战斗的气息,他就从两界山赶过来了。

(本章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