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赘婿 > 第九集小结,且聊聊文学。

第九集小结,且聊聊文学。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赘婿》的第九集写完了,照例夸夸自己,第九集做得不错,已经达到开始写的时候定下的目标。

我从《隐杀》写作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大结构能力的不足,《隐杀》所有计划好的大高潮,最终只勉强成功了一个,到《异化》开始刻意锻炼,《异化》的后半段掌握到技巧,然后到《赘婿》,整个过程回想起来,已经过去了十年。

第九集写完之后,在几百万字大结构的掌控力锻炼,可以告一段落了。

剩下的两集,慢慢收尾慢慢温养,我该走到新的锻炼方向去。

回首《辽阔的大地》这一集,正一百四十章,七十多万字,恐怕也是整个赘婿最长的一集,耗时将近两年,但整体来说,应该也算是我最满意的一集,从游鸿卓开始,到泽州事变,到王狮童,女真的南下到林冲的死、田实的死,楼舒婉的抵抗与梁山的重生,再到武朝的倒塌……写得很慢,战战兢兢,但该塑造的也都以最饱满的情绪塑造起来了。

想来对应于《辽阔的大地》,也没有跑题。

赘婿还有两集,下一集叫做《长夜过春时》,取得是鲁迅的诗: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这首诗写于三一年一些爱国诗人被害时的背景,写这个题目,取的也是第二、三句的意境: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城头变幻大王旗写的是诸侯并起,怒向刀丛觅小诗写的是觉醒,所以这大概会是第十集的基调。

当然,这是一本很爽的小说,这里之所以说得这么艺呢,也只是为了引出接下来的话题,聊聊写作。

我以前聊过对于写作的一些基础想法,在对于读者的单章里,有时候我并不想聊得太深,更多的我还是想强调,我们每一章都很爽,但是如大家所见,不小心搞到了月票第一,这样那样的人会出现,有些人很肤浅,骂骂算了,也有些人觉得自己很有内涵,跑过来扯这扯那的,谈一些基本的、不入流的学理解的,有时候要干扰到读者的阅读情绪,甚至于给读者塑造“这本书很低级”的想法,今天早在书友群里看见大家在讨论这类捣乱的家伙。

谈月票我没什么信心,这次月票榜也真不关我的操作,但是谈学……那干脆以最浅显的方式,跟大家聊聊,这本书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首先,我们要聊一聊两个前置概念:艺术的本质,和字的本质。

稍有枯燥,却是必要的,当然,粗略看完后请大家当做没看过,因为这些东西跟阅读无关。

对于艺术,在大学里会告诉你们很多很多的定义和特征之类的东西,这是通过目前我们一切定义为“艺术品”的物体反推而来的特征,但事实,对于我来说,艺术很简单:艺术即思维。

我们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时刻的情绪或者说感悟,都可以是一种艺术,这么说吧,六岁孩子晶莹剔透的思维是一种艺术,十五岁少年的青春懵懂是一种艺术,二十四岁年轻人面对社会的跌跌撞撞是一种艺术,三十岁的奔忙是一种艺术,四十岁的彷徨,五十岁的迸发,六十岁的放下……你们的任何一刻的思维都是艺术,但是我们通常提取纯粹的一个截面或是具备混沌属性的全部感受来进行传达。

感受你们当下的这一刻,你们脑的复杂,远人们想象的要庞大。问题在于我们的思维是不透明的,所以要通过两个步骤来传递,第一看清楚自己思维的每一个特征,第二通过载体来传递这个特征,一切能将复杂、浓烈亦或是纯粹思维传递出去,具现化的物体,那是所谓的艺术。

而字的本质,是思维的载体。它是一种工具,我们可以用字来记录做大饼的方式,我们可以用字来记录一则人生感悟,前者是工具书,如教科书,后者是圣人言,如《论语》,后来又出现纯粹的故事话本,描写一段故事、一段人生,但是,如果通过描写一个故事一段人生,将《论语》之类的作品里已有的或者仍未有道理化用进去,让读者最后感同身受的,叫做学。

当然这是目前狭义的学,相对于字的本质,它不值一提。在不知道几千几万年前,我们祖先的思维无法交流,然后创造了字,各种经验和心得得以流传,人类的经验一代代的叠加,我们从动物脱颖而出。字的这种工具性,是让我最感到心潮澎湃的一件事。

为什么要说这两个概念,其一,会有一些拿着大学课本过来讨骂的傻瓜,嘴巴里说着他们自己都不懂的名词来忽悠人,别被忽悠,他们说的所有东西都不会凌驾这两个概念之。其二,在于下面的内容了。

我从小看各类名著长大,二十岁出头,爱好学,但是处于学的无力期,有一些来捣乱的家伙会说我看你这种书还不如去看《xxxx》,没错,最让我感到怪的是为什么大家不去看《xxxx》了,明明蕴含着那么好的道理。

到后来我渐渐看懂了人们接受经验的基本步骤,十岁变成二十岁,二十岁变成三十岁,并不是因为你告诉了别人一个正确的道理,别人立马明白了。十岁的人,通过一件一件事情的经历,通过信息的对和消化,慢慢理解二十岁的道理,二十岁同样是站在他的基础,接受他能接受的信息,一条一条对,一件事一件事经历,到了某个时候,三十岁的一个经验,他终于明白了。

重要的在于重复过程,而不在于说出结论,世间的许多道理,可能五千年前的人已经知道了。

这是很浅显的启蒙思维,但是我们的整个现代学,都抛弃掉了,那些“作者”们,“作家”们,热衷于抛出一个结论,然后看着社会的大部分人:“你们为什么不懂呢?”然后他们沾沾自喜、孤芳自赏。

另外还有很多的学名著,世界性的名著,由于它们的时代性,它们在十岁、二十岁的读者心里挂不第一个勾,所以导致无法普及。《赘婿》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做出来的实验。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相对浮躁的时代,各种抗日神剧,各种逻辑缺失,在写这本书的过程,有些人跑出来认为曾经那个苦难的年代,不过是一些人在争权夺利,也有人认为,我很卑微,到了那个年代肯定怕死,所以不怕死的都是一些特殊材料做出的人。然而,事实不是的,他们都是普通人。

这是实验性的一个方向,其根本的目的在于,我想要尝试一下,当我完完全全理解我们的读者希望看的东西的时候,我能不能通过这种方式,将我所理解的一些东西,甚至于我在很多很多名著看到的思维核心,切切实实地递出去。

由于是实验,这间有很多刻意对的地方,例如可以模糊现实性,增加寓言性和故事性,在一些地方突出目的性。

在章的开头,写赈灾小册子的时候,我是看到了一个现代赈灾的册子起的想法,写的时候我把具体的东西都给模糊掉了,这么个意思,大家理解行,为什么,它不重要——很多人会觉得各种细节很重要,但在这本书里,我极力避开了很多东西,工业体系、排兵布阵……《我们如何在古代重现现代工业体系》这除了是一个理科生的游戏,它根本不存在现实意义,当然我们可以写,有时候这样的推演很有趣。

我也可以不写。

在这篇章也曾长篇长篇地将要输出的“道理”独立出来,影响阅读,但目的是想看看,当剧情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样的方式到底能不能传递出一些东西,能传递多少。

要潜移默化,要把所有东西溶入剧情里,让读者理解,谁不知道?但多少人能理解得好呢?《水浒传》成为四大名著的原因在于它讲述了农民造反的软弱性,“好好在投降”,几个人能看得出来?写梁山一段的时候一些人叫着嚷着水浒是英雄好汉,前不久还有傻瓜在知乎找我说,水浒是公认的英雄好汉,是不是因为你的偏见……偏见你妹!阅读理解零分,全拿回去改!他们还认为自己是很有思想内涵的家伙。

少不读水浒——因为脑子还没发育全的人看不出间的意义。

我知道“学名著”的标准,写成这样,谁都能看出点东西来,作者不做任何引导,是标准。我知道,但我不做——那不是这个社会迫切需要的东西。

我不尊重那种傻瓜一样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理论,我只尊重字对这个社会的尊严。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里,得到过很多夸奖也得到过很多批评,在知乎的一篇很有恶意的提问,我曾经看到过一篇评价,让我觉得自己努力的方向是有所值的,全如下,来自一位叫做方晨光的学生:

“各位大能,我不知道香蕉的做贡献没有,做了多少贡献,但作为一个大专毕业,没有受高等体系教育的人,我可以告诉你们,你们太高估底层学子的精神高度了。我身边而言,整个大专几千学生充满了欲望,我们班六十多人,吧赌博喝酒谈恋爱是多数人的精神追求。香蕉的是深度低不严谨,然而大能们,起码他教会了我去读传统学,去看四大名著,了解到原来古人这么聪明啊,原来还有事赚钱有意义,这是十几年求学老师教不会我的东西,因为我读书也是被逼迫,天生抗拒知识。我觉得是不是名著不重要,关键要真的做些好事,给予底层的我们真实的帮助,我们需要亲切走心的提点,而不是当头棒喝”

看到这样的评价,对所有基于他们自己都不理解的“学理论”做出的傻瓜评价,我都能一笑置之。

说说字,大概十多年前了,我写《异域求生日记》的时候,那个时候我追求华丽的笔,类似于翻译体的厚重之类的,我还记得的一件事是,有一个朋友发了本书的链接给我让我看,历史,作者仿古写的,功力很深厚,朋友惊为天人,我看得一脸懵逼,这只能是一个小游戏,譬如化人吃饱了没事,做个小游戏自嗨一下,用这种东西来写书,影响阅读——你懂不懂写书啊。

当然,那个时候写本身是一种自嗨,也没有多说,但在那前后,我开始确定自己笔努力的方向,大量修剪自己不必要的修饰和用词,将思维输出的例作为写作的唯一标准。

我至今还没有完全定型自己的笔风格——在这一点我很羡慕猫腻,他早些年做到了,在赘婿最后两集的过程里,我可能会更多的去寻找定型的方向和手段,此后不管五年十年吧,这是必须做到的事情。

那么回到最初,我最看重的是什么呢?是字的社会性,我们要做一个艺术,我们追求艺术,可为什么要追求它?因为找到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将你的感悟传递给别人,可以节约别人经历与成熟的时间,可以让人更多意识到这个世界的美,它最终是对社会发挥作用的。

当很多人崇拜学名著,而学名著高高在,人们却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作为人的骄傲在哪里?想办法啊!很多人以为这个社会已经发展得很厉害,各种学问很深厚了,其实根本不是,国近代以前没有学,红楼梦水浒传都是化人不入流的小游戏,从鲁迅一代的启蒙思维开始,学开始具备目的性且与社会的大家挂钩,它服务于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学而慢慢领悟那些好东西。

到了八十年代,启蒙思维已经式微了,人们信奉各种乱七八糟的学理念,他们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于是产生了大片大片孤芳自赏的“学家”。然后到现在,其实计算一下,所谓学的发展,有没有百年时间都难说呢,它的目的,它的作用,它最终能到达的地方,根本没有定论,我们才刚刚开始起步。

所以《赘婿》是这样一篇实验,我想做一做我们理论可以做到的东西。

这些话,很严肃,它的全篇本不该在这里说,我偶尔会跟一些学理论体系已经相当成熟的老师讨论。但是如果有人拿着一些不成熟的大学一年级的理论教材,跑过来说这本书不符合这里不符合哪里,所以这样那样,影响到大家阅读体验的时候,大家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

关于写书,你们懂个屁啊!

然后大家可以忘掉它,开开心心地看书好了。

这是第九集的单章。

欢迎进入《赘婿》第十集《长夜过春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