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2
上讨论的大事件小事都一一写了下来。
后来甚至详细到,每日上朝的礼仪和衣饰,还有很多过于详尽的细节。
有些东西前一日刚刚写了,这日却又要写一遍。
就好像...这人昨日还会记得的事情,过了一日...就忘了。
李乐一惊,他好像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秘密。
看了看上面的日子,这个小册子上的日子也不过就是他穿来的几月前。
李乐拿着这本小册子,又往后翻了翻。
“近日,记忆越发模糊…前日间大臣与吾汇报之语几日后却已然忘了…比月前更甚…”
李乐心里一凉,原来皇帝之前当真有过失忆症,而且看样子,貌似开始的时间并不是很长....
“朕竟然忘记长青最厌之食,今日还赐予他许多外贡的香芹,他定然恼我了。“
“吾发现了长青隐隐有反叛之举,还好马上就要忘记了….”
后面列举繁多,开始渐渐有了些自叙。
但大多都是与顾长青相关的,字句之间满是这个皇帝对顾长青的情意。
一个帝王,见到臣子造反,却能说出“还好马上就要忘记了”这种话,其情深可见一斑。
在最后一页,萧陵却只是留下如是的话。
“朕,大概快死了。”
“朕不知从何而来,死了又该从何归去。”
“朕一直在想,朕到底是谁?朕不是萧陵,也不是任何的其他人,非妖非鬼,那么...朕到底是什么…朕的出现又意味着什么呢?”
最后落款的日期是宣德二年三月三日。
次日,三月四日,那便是李乐穿过来的那一天。
李乐心中大震,如果萧陵不是萧陵....
这怎么可能!?
那他又是什么?!
依他的话来看,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在他预感自己要死的第二日,李乐就恰好穿过来了。
这一切也未太过巧合了些。
这本小册子并未写完,只是到了中间就没有再写了。
一切都在三月三日那里截止了。
而事实上,萧陵也确实在那之后的一天就消失了。
在这之前,李乐从未想过在他传过来之前原主就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他以为这里好似只是一场游戏,如今却觉得诧异,若是这一切都是真正有自己生命的,他的插入就必定意味着有另一个人的消亡。
这实在是太过残忍。
李乐又急切地翻了一遍这个小册子。
这一回,他不再走马观花地读,而是读地更加仔细了。
册子上写了很多东西,几乎将萧陵一日的所有生活都展现在他的面前。
在前半本还看不出什么端倪,到了后半本,却能依稀窥见一些这个藏在萧陵身份下的人的本来面目,这个人忘了越来越多关于萧陵的事,由此才渐渐露出本来面目。
“这日,吾去赏桃,桃花正娆娆,吾却忘了,吾之前是独爱梅之清丽,而厌桃之绮丽。”
“吾一时口误,跟长青差点说出实话,骂他实非我所愿,‘萧陵’之错也!”
“吾常想,为何独对他就此倾心,无甚,吾觉得吾大概已经同他相恋了很久,许是前世就是相识相知的。”
“吾下厨给他做了饭,吾也惊奇,吾居然厨艺如此妙!”
每一条都看得李乐直皱眉头。
李乐怎么觉得这人同自己有点像。
莫名的亲切是为什么.....
叙事方式和说话的语气,都感觉亲切...
李乐被自己的某个想法吓了一跳。
他连忙摇了摇头,把自己的这个想法摇出了脑内。
他去戳系统,系统依旧装死。
李乐越发肯定这其中定然有什么不对惊。
这本册子之前被放在及其隐蔽的角落,看来原主有意藏起,好在御书房乃是一般人都进入不得的,就算进了,也不敢随意去翻找,所以这本册子还能过了这么久却被李乐找到。
李乐疑心原主还留下了什么其他的东西,他翻箱倒柜地搜了一阵,却再未发现什么。
只有这一卷落满了灰尘小小的册子…
李乐之后都有些魂不守舍的。
直到宫人带着家希过来,他才暂且放下了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
家希拉了拉他的衣角,李乐低下头来,他对家希一向是很耐心的。
“阿爹,出去走走吧。”
李乐捏了捏他的小圆脸,软乎乎的。
“好。就听家希的。”
李乐出去了之后,带着家希去了御花园。
这小孩却在路上总是不时看看他。
“怎么了?”
“阿爹,好点没。”
“嗯?”
“看书看久了,眼睛会累的。”
李乐顿时感动。
他弯腰,拍了拍他的头顶,然后见他一本正经地看着他,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李乐心中一软。
养了没过多久,他却感觉这小孩长圆了些。
他看了看。
“家希真孝顺,还知道心疼人了。”
小孩脸上微红了一下。
李乐看着好笑,他弯腰一把抱起了这个小孩。
小孩挺轻的。
家希脸上闪过一丝惊慌。
李乐以为是自己陪这小孩出来玩,却没想到倒是反过来了,成了这小孩出来陪着他。
“家希这么乖,想要什么奖励啊,说出来,我都会给你的。“
家希低下头,认真地想了想,然后抬起了头。
“我能让…顾爹爹快点回来么。”
对着小孩那期待的眼神,李乐想了想道:“他啊…”
他的目光也突然变得悠远了起来。
“他可能还要很久吧…很久才回得来…”
但其实李乐心里比谁都明白,顾长青可能...不会回来了。
淮中地区迟迟没有传来粮报,这已然是十分不正常的事情。
唯一的可能就是出了什么意外,让粮官不能及时传报回来。
此粮乃是顾长青护送去的,李乐清楚他给了他怎样的时机和权利。
顾长青定然比他更明白这一切。
*
宣德二年六月淮中地区爆发了水患。
地区百姓死伤无数,良田被水冲毁了三分之二,上万的百姓无家可归,且无粮可食。
朝廷方法给下头的民粮被各地官员扣去了将近四分之三,剩下的四分之一,非给每个难民连一勺清粥都没得喝。
一时间四处爆发起义,人人揭竿造反,各地官府都被折腾得一团糟。
淮中地区的人数占了全国的很大一部分,也是连接南北的要地,若是淮中乱了,大梁岂能安宁?!
国家治灾无能,百姓一个个没被水患冲死,却都被饿死了。
与其饿死,不如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