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七章杨阜聚兵破刘磐(中)
“将军,荆州有一队人马至,声势滔天,进入巴郡地界,被陈应引入了鱼复。”
“知道了,去请诸位将军前来议事。”杨阜点了点头,暗道来得好快,自己本就在巴郡,得了主公之命星夜赶至朐忍,不过三四日,连大军也还未整顿完成,这荆州兵马就已经到了,看样子这刘表老儿也是下定决心要一举攻破巴郡了。
不多时,诸将至,就在大帐之中商议大事。见礼毕,杨阜当先开口道:
“眼下敌军援兵以至,想必不日就会前来进犯,汝等可曾准备妥当。”这一支大军乃是三路兵马,一路为王南所领的鱼复守军,大战下来,只余千余人;一路却是李恢从汉昌招募训练的夷族賨人军队,有一万人;最后一路正是自己所练新兵一万。
合拢共大军两万余,看上去比荆州兵马少不了多少,但杨阜却是深深知晓,这其中大部分都是新兵,新兵在战场上遇上老卒会是什么样子。
“将军若有主意,便请吩咐就是,鱼复营随时可出。”好友战死,在王南心中狠狠扎下了一根刺,时刻想为其报仇。而其手下的兵马虽少,却是跟着张富打了数次大战的,尽管前番兵败,士气稍损,但王南敢保证,到了战场上,自己手下的士卒绝不会弱于荆州兵。
杨阜点了点头,看向李恢,却见其有些为难的样子,但还是咬咬牙道:
“将军,賨人军亦可出。”賨人骁勇,却是桀骜南驯。李恢到了汉昌之后,以利诱之,又以武迫之,好不容易才招得一万人。但这些大汉在山林之中散漫惯了,单独一人拿出来或许都是好汉子,甚至对付三五个寻常士卒也不在话下。但若是组成一军,李恢觉得或许其战力还不如杨阜带来的一万新兵。
杨阜知晓李恢的难处,也不为难他,转而道:
“先前探子来报,敌兵援军至,为首大将乃是刘表之侄刘磐,手下大军先前屯在长沙,对峙孙策。其手下兵马亦是百战精兵,不容小觑啊!再加上陈应此人手下那员大将,咱们若想打退敌兵,还得从长计议才行啊!”
诸将皆点头称是,杨阜又道:
“某来朐忍之前,得到主公军令,许某便宜行事。今贼军势大,某意聚拢各县兵马拒敌,诸将以为如何?”
众将闻言皆是一怔,巴郡各县皆有兵马,少则三四百,多则七八百人。还有一支大军被分散在这个郡中,为安置百姓保驾护航。便是临近的宕渠、临江、宣汉几县,也有四五千人马,若是真能合拢也算是一股不小的助力。
“王将军,此事便交于汝。传某军令,十日之内,将临近几县兵马合拢,带到此处,某有大用。”
“诺。”王南面无表情的应了下来,心中在想什么没人知晓。
李恢道:
“将军,敌军不熟巴郡地势,不如寻一险要之地,布下伏兵。若能大胜一场也好破其锐气。”
“哦?李将军还通晓巴郡地势?”杨阜饶有兴致的看了一眼李恢。
李恢笑了笑,道:
“此末将的嗜好罢了,每至一地,必先了解其地势,绘制成图。日前奉命前来汉昌练兵,闲暇之时,便做了临近几县的图册。”说着,竟从怀中摸出一物来,却是一卷羊皮纸,将其递给杨阜。
众将皆有些好奇的看着杨阜手中的羊皮纸,杨阜将其打了开来,只见其上却是有些弯曲的笔画,还有几处地名。杨阜一时间看不太懂,但见得其上的朐忍字样,也知晓这应该是朐忍附近了。
只见李恢指着图上一处道:
“将军,此地离朐忍五十余里,名唤“鹰涧峡”,两侧皆是崖口,只有这里可以通行,若想绕过此地,最少得多走百余里,而且只有小路,行不得大军。荆州大军前来,必过此地。将军若是引一军,伏于两侧崖头,待荆州兵马至,以巨石堵住道路,以弓箭、落石击之,必能大胜而归,挫得敌兵锐气。”
“李将军此言当真?”杨阜有些惊喜的问道。
“自然当真。”
“好。”杨阜唤了亲卫,命其赶往“鹰涧峡”打探,若真能伏兵,便要尽早布置了。
亲卫匆匆去了,王南却是想起一件事来,有些犹豫的说道:
“将军,先前陈应大军攻打鱼复,却是乘大船而来,若是其走水路进兵,如之奈何?”
杨阜闻言一惊,险些忘了这茬,荆州水军天下闻名,而此番前来的大将刘磐更是其中翘楚,便是江东水军也数次在其手下吃了大亏。若是自己大军出了城埋伏,却被敌兵从水路取了朐忍可就真是后悔莫及了。
旁边李恢却是洒然一笑,道:
“将军放心,敌军必不会走水路行军,便是走了水路,最多也不过是偏师罢了,又如何能夺得下城池。”
“哦?李将军此言何意?”杨阜和王南都是凉州人士,马背上长大的人物,莫说水战,便是连凫水也不会,哪里晓得这其中的道道。
李恢接着道:
“将军。敌兵行船而来,乃是因为鱼复至巫县、荆州一路水道畅通,大船可长驱直入。但巴郡之地,自桓帝以来,水流便再未治理过,河道堵塞,淤泥堆积。行驶小船、艨艟之类的还有几分可能,但大船、斗舰是往往不可能驶到朐忍来的。若荆州兵真走水路,恐怕不需将军动手,就该船毁人亡了。”
杨阜这才恍然,点了点头,但还是不敢大意,开口道:
“白校尉,汝带五百人巡视河道,若有敌军船至,便前来报知于某。”
“诺。”下方转出一将来,慨然应诺。
一众人又商议一阵具体之事,各自退去。
……
一日后,杨阜亲卫匆匆赶回,报知其“鹰涧峡”果然如李恢所言。杨阜遂大喜,留王南守城,便接应各县兵马。自己则亲自带了李恢并五千兵马趁着夜色悄悄出了城,赶至“鹰涧峡”,于崖头准备了大量落石、滚木,埋伏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