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零三十四章吐蕃的救赎
/
紫宸殿中只有寥寥无几的官员,这些人应该是鸿胪寺或是礼部的人,这俩个衙门的职司有些重叠,但赵祯却一直没有裁撤鸿胪寺,大宋的外交没有因为附近的邻国减少而变少,相反更加的频繁了。
大宋在这个世界上不断的进行贸易,最远已经到达的非洲。
这些国家的使者大多数没有能力自己或是通过本国的海航抵达大宋,只能通过大宋的海船前来。
而大宋的海船多是商船,这些商人自然是看到了好处,能带着外国使者返回大宋,这样的荣耀可不是一点半点。
当然这些在大宋算不得荣耀,但在当地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大宋商贾的良好信用,让他们的国王都能放心的让使者乘坐大宋商贾的海船出使。
大宋商贾最需要的就是这种信任,这样他们的商品才能更容易卖出去。
所以说,相对于大宋的其他宫殿,紫宸殿还是非常繁忙的,虽然赵旭总揽大政,但他并不是皇帝,所以外交上的事情依旧是赵祯在亲自掌控。
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交换,商路开通,甚至是见不得人的交易等等这些都需要有极高明的眼光才能进行下去。
外交是一门艺术,作为大宋的帝王,赵祯拥有改变大宋外交政策的权利,同样也要承担改变这些外交政策对大宋所造成的危害。
所以每次坐在紫宸殿的御座上时,赵祯总会把即将要做的决定在好好的思考一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在下决定之前在脑中进行推演是最好的办法,有备无患不外如是。
今天他稍显轻松,因为所要面对的人不是那些遥远地方来的使者,而是吐蕃的使者,对赵祯来说,对待吐蕃的政策一直没有改变。
吐蕃的状态很好,这时候不该去撩拨角厮罗以及刚刚被他团结起来的吐蕃人,恐吓与威胁只会适得其反。
相对于高丽和蒲甘这些小国来说,吐蕃更加强大,但强大的敌人往往也会有巨大的弱点。
一切才刚刚开始,吐蕃自身的缺陷很快就会逐渐暴露出来,当那些头人看到他们国朝刚刚建立后所需要面对的国内危险时,内心的不安就会慢慢酝酿出来。
赵祯相信角厮罗一定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可即便如此要想让那些曾经叱咤一番吐蕃头人归附他,这些代价还是不够的。
如果自己是角厮罗,一定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去稳定各个部族,让他们团结在自己的身边,最好的办法就是除掉曾经的头人,提拔任用自己的人,或是亲近自己的人。
但现在看来,角厮罗没有这么做,他的犹豫使得他失去了吐蕃王朝重新建立第一时间开始整合的可能。
虽然在布达拉宫前的会盟已经完成,但即便是父子之间还会隔心,何况利益上有矛盾的一群人?
拉拢,安抚,打压,提拔,亲近等等这一系列的手段角厮罗玩不转,因为他在青塘的时候从未接触过,他不知道一个帝王该如何去做。
当然,这些东西对于汉家王朝的皇帝来说却是轻而易举,只要是不痴不傻,从史书中很快就能找到先例,父辈的传承同样也很重要。
所以在赵祯眼中,角厮罗并不是一位成功的皇帝,也不适合做一个开国之君,但不得不佩服的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或者说能把自己无意间的一句话变成现实。
活佛这个东西真的极具蛊惑力,赵祯知道后世的活佛天生就高人一等,他们是不是真的转世重生赵祯不知道,但那些孩子天赋异禀是实实在在的。
而且每次随机抽取的孩子都是天赋异禀,这就耐人寻味了,其中到底有没有神秘存在,谁也不知道,所以赵祯从不去怀疑和揣测,信则有不信则无。
但谁知道角厮罗居然真的把自己打造成活佛了,据说佛法高僧,能使顽童开悟,这般的境界自然是要超过一般高僧大德的。
谁能想到一个原本在战场上杀人如麻的无双猛将,突然变成吐蕃的活佛,不光能使顽童开悟,甚至能让顽石点头。
这般的大法力自然让人产生怀疑,但从巫玛这样的高僧口中说出来便由不得旁人不相信。
便是三才都知道,一个敬佛礼佛的高僧绝不会在这件事情上信口胡说,否则一辈子的信仰就崩塌了。
没有什么比得上信仰崩塌更为要命的。
这个时代的人几乎从不会去怀疑这种事情,诚信或者说诚心已经被打磨的比钢铁还要坚硬,所以当巫玛说出来之后,一群宫人便聚集到了紫宸殿外。
他们也想听听,到底这世间是不是真的有活佛存在。
巫玛很聪明,知道不可能向赵祯讨要到对吐蕃和角厮罗的册封,于是便把方向改为佛门有关,希望能请大宋佛门的高僧前往吐蕃讲经,当然也是邀请他们去见识一下吐蕃的活佛和佛法。
在他来之前,仁钦桑波就说过,若是以佛法为引,大宋皇帝必定不会拒绝,此中缘由就是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但他知道赵祯一定会同意。
果然,赵祯在大殿之中爽快的答应了巫玛的请求,不光如此,甚至愿意锦上添花:“朕的崇文苑中藏有历代高僧大德的注释经文,唐时的高僧玄奘法师的随笔朕也是有的,若是需要,朕便以白马驮之送与吐蕃!”
对于佛教的信仰赵祯是知道其中厉害的,它就是一柄双刃剑,可以让人团结的同时,也会被信仰所左右,变得愚昧与原始。
几乎任何的宗教都在排斥人类的进步,无论是文化上的进步还是精神上的进步都是如此。
西方的科学家被烧死在十字架上的还少吗?每当赵祯听说天主教在西方发展的愈演愈烈,甚至开始和皇权对抗的时候,他便和三才弹冠相庆,虽然三才不知道为啥。
现在吐蕃人急急的要求佛门在高原上昌盛,赵祯没有理由不同意,虽然他知道,同意吐蕃的请求后意味着吐蕃可能在藏传佛教的加持下更加团结,但赵祯还是会去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