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1627崛起南海 > 第3304章

第3304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大人,王承恩出城来求见您了。”

“哦?”陈一鑫听到下属的禀报,放下了手头的战报:“这个时候出城,想必是他家主子作出决定了,那就见一见吧!”

王承恩前几天返京的时候,陈一鑫曾在八里庄的前线指挥部短暂接见过他一次。当时双方约好待崇祯帝拿定主意之后,再派人出城商量投降的执行细节。

稍后,王承恩被带进来。他知道陈一鑫的身份,也没敢跟他兜圈子,开门见山地向陈一鑫说明了崇祯所采取的措施。

陈一鑫其实也没料到崇祯竟然如此果决,真按照海汉提出的名单把人全抓了。

海汉这边拟定的名单,目的非常明确,人选几乎都是大明朝堂上的主战派,崇祯要是把这些人清理了,那朝堂上就成了主和派的天下了。

陈一鑫本以为大明会就此提出异议,起码要讨价还价几个回合,才会勉强答应交几个替罪羊应付海汉的要求。但按照王承恩所说,人已经全部拿下了,就等商定一个合适的时间,便可将这些人全部移交给海汉处置。

“好个皇帝老儿,这是在借刀杀人啊!”陈一鑫旋即便猜到了崇祯的打算。

对崇祯来说,此时朝堂上的主战派已经成了天大的麻烦,这些人多半不会同意投降,更不会愿意以自身为代价来换取海汉停战。

即便海汉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崇祯也还是得设法先摆平这些人,才能跟海汉商讨投降停战的具体事宜。

而如今海汉提出要追究这些人的责任,崇祯就正好以此为借口,理清掉主战派的势力,倒是替他省去了不少麻烦。

陈一鑫虽然料想不到京城里的局势已经严重到可能发生宫廷政变的程度,但也能猜到崇祯此举是有缓解压力,统一朝堂意见的目的。

陈一鑫当即提出,让王承恩尽快安排把这些人送出城,交到自己手上。

不过这个交接过程显然非常敏感,王承恩表示不宜在白天进行,至少要等到入夜之后,再安排押送人犯的队伍悄悄出城。

陈一鑫笑道:“所以你们是打算先把生米煮成熟饭,再把处置这些官员的决定诏告天下?”

王承恩道:“此事涉及军中大员,若不小心处理,可能会激起兵变,其中难处,还望大人见谅。”

陈一鑫道:“兵不兵变,那是你们内部的事,与我无关。你先把人交到我手上,我们再来谈后面的事。”

陈一鑫不太在意崇祯最终会给这些官员安上什么罪名,他只想敦促对方尽快投降,结束现阶段的战事。自己麾下的部队每天人吃马嚼,消耗巨大,开支已经超出了战前的军费预算,既然执委会已经决定不打了,再拖下去只会让作战成本越来越高。

当天夜间,果然一支数百人的队伍悄悄出了城东朝阳门,来到海汉阵前,与等候在此的海汉部队完成了人员交接。

为了确认这些人的身份,陈一鑫还特地让军情局派人辨认,避免大明浑水摸鱼。

海汉这些年也派了不少探子到京城潜伏,任务之一当然就是辨识大明军政要人的外貌。战前已有数名探子离开京城,与海汉军大部队会合,此时就需要他们派上用场了。

但即便如此,军情局的探子也只能确认其中一部分人的身份,还有一些平时深居简出的官员难以立即确认身份,需要通过别的渠道来验证。

不过只要能辨认出其中一部分人,基本也就能证明对方的诚意了。陈一鑫当即表示,可以开展后续的谈判了。

至于早先由陈一鑫拟定的劝降文书中,要求崇祯亲自出城请降的内容,他主动表示可以取消这项条件,仍由王承恩作为谈判代表,出席后续的停战和谈活动。

其实陈一鑫自己也清楚,这项条件不切实际,对方肯定不会答应。看在大明如此配合的份上,在这种无关痛痒的细节上主动做出一点让步,也算是释放了善意。

而崇祯在京城内清洗主战派官员的消息,并未在第二天立即爆出,对外只说这些人都被召进宫面圣,商议退敌之策。

但还是有一些嗅觉灵敏的人,从蛛丝马迹中察觉到了不对劲,因为崇祯已经临时任命了一批武官,不声不响去接管了被召见的几名武将驻扎在城内外各处的部队。

军中的兵权交接只会意味着一件事,那就是原本的将领已经失去了指挥权。如果只是皇帝临时召见,大可不必有这样的安排。

而参与抓捕的御林军中也有人传出消息,这些官员已经都被打入天牢,成了戴罪之身。

至于罪名嘛,传闻倒是五花八门,谗言欺君、指挥不力、勾结外敌、结党营私……总之全都是要下狱待审的重罪。

但朝廷未正式宣布,一切都只是传闻。有人想去探监,但被告知所有被拿下的官员都不允许探视,而且这是宫里直接下的旨意。

一口气抓了这么多主战派的文武官员,聪明人其实已经能猜到发生了什么状况。

这事可不是普通的朝堂政斗,而是由皇帝直接操作的一次大清洗。

主战派的突然失势,也就意味着战争可能已经打到头了,接下来应该就要跟海汉议和了。

主战派冤吗?当然冤,他们只是想为大明击败外敌,重振帝国雄风。

但现在不会有人替他们喊冤,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要拿下他们的是崇祯帝,这是皇帝的意志。想跳出来唱反调的人,大概都会跟那些消失的官员一个下场。

基于这样的形势,朝堂上也是久违地出现了非常一致的声音——停战议和,还天下太平。

主和派在沉寂许久之后,终于得到了出头的机会。数十位大臣联名进言,请崇祯立刻下达停战和谈的命令。

当然了,没有谁会不识趣地提及战败这件事,更不会使用“投降”这样的字眼。站在大明的角度,停战的原因只是为了黎民苍生,而不是因为打不过海汉。双方通过谈判来解决争端,总要好过在战场上分出胜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