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在古代搞义务教育 > 分卷阅读232

分卷阅读23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愿为陛下分忧。”翁元基带头道。

戚博翰点点头,随后装模作样的叹了口气:“想必三位爱卿也清楚,如今朝中人才凋零,朕心中实在不安啊。”说得好像那些世家官员不是被他撸下去的一样,可以说是非常戏了。

王灵均实在不适应自家表哥这模样,躲在角落并不说话,倒是翁元基和慕容温瑜很适应如今的场面,从善如流地应对着。

翁元基猜测了一下戚博翰的意图,道:“陛下,如今宁安的官员个个是清廉的贤才,可堪重用。”

戚博翰顺着翁元基的话头:“提拔他们之后,那宁安的空缺呢?”

“陛下想再开恩科?”慕容温瑜的思想中规中矩。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戚博翰话一出口,翁元基就眼皮一跳,立即想到了那个远在沂州的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第170章

果不其然,戚博翰又道:“三年一取士,在太平盛世自然是有道理的,但如今朝中人才凋零,朕实在是等不起了。”

慕容温瑜听着这话心中只觉得怪异,但一时间又不知该如何反驳。

王灵均早就拿到剧本,立即接茬道:“那便一年一试不就好了?”

“不妥。春试花巨大,且学子一来一回也要许多时日。路途远一些的,少不得要在路上花半年时间,又哪里有时间安心读书?”慕容温瑜并不赞同。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先人才会将春试定为三年一期,又怎么可能这么轻易改动的呢。

翁元基跟慕容温瑜的想法相同,但他一点也不想接茬,因为他能感觉到,戚博翰在给他们挖坑!

不过戚博翰有的是捧哏,王灵均开口道:“那就不搞那么大场面不就好了,不面向全国学子,只开几场小考试,还是可以的嘛。”

“这……恐怕不妥吧。”慕容温瑜皱着眉。俗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么做不是要引起那些不能参加考试的学子的不满么!

“不如三位爱卿看看这个。”戚博翰说完,范忠立即端起一个托盘,依次来到翁元基和慕容温瑜面前。

托盘上摆着的是几本书,翁元基看到书皮,一眼就认出来了是行知学院的教教科书,只感觉前途一片灰暗,甚至在心中已经想好了,如果戚博翰执意要任性妄为,他要怎么样以死相劝了。

戚博翰让两人看的,是行知中学文科的政治教科书。

系统出品的教材,就连戚博翰也不得不夸赞一声。

这初中的政治教材,有五分之一是忠君爱国的洗脑内容。

三分之一是经济政治,教的是基层官员如何从一个地区的经济变化中寻找规律,从而事半功倍地发展民生教化。这一点就算是当了高层官员,其中培养的视野高度和广度也是终生受用的。

而余下的,则是更高深一层的治国之道。

翁元基和慕容温瑜看着看着,都不由得沉浸其中,痴痴看了许久,直到一本书看完,回过神来,才发现戚博翰和王灵均已经不见了。

范忠见他俩回神,才笑嘻嘻地上前道:“两位大人,陛下和谦郡王已去用晚膳。走时已吩咐御膳房给二位备下饭菜,如今是否要传膳?”

慕容温瑜跟戚博翰并不亲近,还是第一次了解到戚博翰脾气竟然这么古怪,留下两个臣子在御书房,自己跑去吃晚饭了。

而翁元基更为了解戚博翰,他知道戚博翰是在生气了,心中无奈地叹了口气,才带慕容温瑜去吃晚饭。

但是这顿饭也没吃得多好,两人才吃了十分钟不到,戚博翰就带着王灵均吃饱喝足回来了。

这能怎么办?总不能让皇帝等着他们吃完吧!两人只匆匆吃了五成饱,又回御书房继续“议事”了。

戚博翰佯装关心地问候了几句,也不管两人古怪的面色,立即说回正事:“两位爱卿觉得,那书如何?”

“大善!”翁元基由衷赞叹道。

他看过行知小学的教材,只觉得浅显易懂。等陶然办起中学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忙碌,没空关注这中学的教材。今日一看,真是恨不得刮自己几个耳光,当年竟错过了这种宝物!

若是能早些将这书上的知识推广开来,那他们又怎么会陷入无人可用的状态?

慕容温瑜对这书的评价也十分高:“此书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更是在简短的言语之间将道理说得透彻,实乃传世好书!”

“那你们觉得,如果考试只针对读过这些书的学子,如何?”

“陛下要将此书刊印出去?这样一来,能读到的人也不会在少数,并不能缩小参加考试的人数啊。”慕容温瑜答道。

“这是行知中学的教材,若是朕说,只有入读行知中学,并且通过了毕业考试的学子,才能参加考试呢?”戚博翰脸上含笑,看着翁元基和慕容温瑜发愣的表情,脑海中想的却是陶然的模样。

戚博翰可以想象到陶然提出这一想法时,那眉飞色舞得意的小模样,真是恨不得现在就将人抱在怀中好好地疼爱!

等翁元基和慕容温瑜回过神来时,戚博翰也换上了不苟言笑的面具,再次问道:“三位爱卿觉得如何?”

翁元基是知道行知中学的招生模式的。入学考试是人人都有资格参加,但入学率却并不高。而毕业考试也能阻挡住一些没有到本事的学生,最后再加一次朝廷举办的小考,即使考试时间频繁了一些,但考中的人必定也是有真才实学的。

“只是如今只有两间行知中学,臣担心学校容纳不下这么多学子……”翁元基这话,已经是认同戚博翰的提议了。

翁元基都同意了,这件事情算是定下来,至于一些细节问题,戚博翰则交给了这三人。要是事事都要皇帝来操心,那要这些臣子来做什么!

半个月后,朝廷就颁布了一道新政:除有春试的年份外,每年九月一日,将会在京城举办一场小科举,而且只有取得行知中学毕业证的学子才能参与。中举的学子,会被派到各地从县丞做起。此新政会一直持续到朝廷官员的空缺被全部补上为止。

民生日报是有内部渠道的,在新政颁布当天,时事评论的文章,就是翁元基写的针对新政的平率!文章先是冷静分析了这小科举与春试的异同。

首先,小科举中举者,并不会有进士举人等功名,若是想考取功名,还得等三年一次的春试。

其次,小科举中举者,在一开始只能做县丞,至于能不能往上升,那就要看个人能力了。对于那些不想从这么底层开始熬资历的学子来说,小科举并非良选。

第三,小科举的参考资格非常难得到!

行知中学的入学考试还好说,有真才实学的,看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