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在古代搞义务教育 > 分卷阅读407

分卷阅读407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谋反的罪证,诸位大人请过目。”

这个慕容温瑜早已看过,随手就递给了王灵均。王灵均听慕容温瑜提起过,此时对这些字不感兴趣,又递给了自己爹。

王寅此时在这里的位置有点尴尬,他其实并不是帝后同治的忠实簇拥,要论立场,他早年还站过翁元基那一边的。

如今却要在这里看翁元基的罪证,这感觉,真是微妙。

不过王寅看完之后,表情就立即变得沉重起来。

这些证据,字字珠玑,将翁元基推向了一条不归路。

不管翁元基谋反这事他自己是怎么想的,但是,戚博翰已经容不下他了。

王寅不由得想到自己,如果当初他也像翁元基那么固执的话,那今天他很可能也会成为戚博翰捉拿的目标之一!

王寅神态有些不自然地将证据递给丁青云,丁青云淡定地看完之后,开口打破了一室的沉默:“末将已经派人将翁尚书府围了起来,不知何时行动为好?”

“明日早晨,这一行人会聚集在尚书府,开始生事。等他们所有人都到了之后,便将他们一网打尽!”公孙德业坚定的语气中,还带着几分期待。把翁元基拿下,那丞相之位……

慕容温瑜感受到公孙德业看向自己时微妙的眼神,却假装什么都不知道。镇定自若地制定完具体的作战计划之后,便淡定地跟王灵均一起离开了。

不过还没走多远,王寅便追了上来,对两人道:“近日恐怕不太平,慕容府闲杂人等太多,你们不如来将军府暂住几日。”

王灵均闻言,眼睛一亮,高兴道:“娘不生我气了?!”

“再生气,总不能看到你出什么事。”王寅看向慕容温瑜,很明显是在嫌弃他管不好自己的人。

慕容温瑜坦然接受岳父的注目。

王寅的担忧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刚才的那份证据上,翁元基的同党,赫然有几个是慕容家的人!

那些人离开青州来了京城,没有了势力根基,竟然还不肯死心。

既然如此,慕容温瑜身为家主,也会拿出家主应有的威严来!

第301章

王灵均跟着王寅回家去了,而慕容温瑜则谢绝了王寅的好意。

他如今身为慕容家主,在这种时候,若是躲到将军府去,那他家主的威严要如何立起来?

再说了,他要是跑到将军府去住,保不齐长公主又要被气晕了。

第二日一早,天刚蒙蒙亮,慕容家后门就出现了几个鬼鬼祟祟的身影。

却不想,刚一出现,就被在此守株待兔已久的慕容温瑜给拿下了!

为了不打草惊蛇,慕容温瑜并没有惊动家中太多人,只是悄悄将这些人关到柴房中。

等翁元基那一行被捕之后,他自会处理这几个不知好歹的东西!

只是,绝对不能让慕容家的人在翁元基那里被人抓住,不然连慕容温瑜都有可能受到连累。

戚博翰提前给他们看那名单,也是存了提醒慕容温瑜的意思。

只要慕容温瑜将慕容家这一条跟翁元基勾搭的线处理干净,陶然和戚博翰便不会再追究慕容家的责任。

这也是慕容温瑜因为如今正得圣心,才有的待遇。但若慕容家再出事多几回,往后可就没有那么好的事情了。

可恨有些人,就是太过固执,看不清自己现在是什么处境!

慕容温瑜这次终于没有再放过任何人,就算揪出家中主谋是从小待自己亲厚自己的亲叔叔,也没有丝毫手软。

而翁元基那边的抓捕也十分顺利,这次参与进来的,都是顽固的文人。面对王寅和丁青云带领的兵,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加上两名将领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将,在这之前又有慕容温瑜和公孙德业的策无遗算,这次没有漏掉名单上的任何一个人!

等太阳高高挂在天上的时候,这场悄无声息的清缴已经落下了尾声。

昔日风光无限的丞相,如今变成了一个手脚都带着镣铐的阶下囚。

公孙德业拿出了戚博翰一早送过来的密旨,当场废了翁元基的宰相之位,关入天牢,等待帝后回京之后再做处置。

翁元基入狱的事情,出乎许多官员的意料。

毕竟在旁人眼中,翁元基可是戚博翰最得力的下属!而且一直在帮戚博翰制衡陶然,戚博翰不可能会对翁元基下手!

这次的行动,莫非是皇后主持的?

皇后要开始打压皇帝的势力了吗?

帝后之间的平衡是不是要被打破了?

皇后是不是不甘心受人钳制,打算篡位?!

各种阴谋论开始频频传出,而民生日报一反常态,对这件事情只是草草报道了一番,随后开始转移民众的视线。

比如,京城要开办行知小学了!

比如,南蛮和高丽前来赔罪的使臣又要进京了。

比如,西北练兵练了大半年,这次王君浩终于亲自上阵带队,直接把突厥军队打得节节败退,还一口气占了两座城池。

果不其然,大部分百姓的视线都聚焦到了别的事情上。

民生日报如今已经在全国各个州府,都有了自己的分社。也开始做起了本土化的报纸,开办了不少子刊物。

而在别的地方,民生日报也改名为民生周报,只报道这一周来,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大事件。

具体每个地方的日报,都有了自己特色的内容。

如今,每日看报,已经逐渐成为瑞朝中产以上阶级的习惯,随时掌握瑞朝的各种动态,跟朋友聊天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说是老土!

而送孩子去上学,也成为了瑞朝大部分百姓的家庭日常议题。虽然最后不一定会付诸行动,但是可以看出,百姓们对让孩子上学这一事,观念正在慢慢转变。

陶然和戚博翰这一路上见了许多许多这样的变化,虽然还有很多膈应人的事,总体来说却是十分满足的。

看到百姓们日渐开化,现实生活和神生活也慢慢丰富起来,这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就连戚博翰也少有地动容了。

陶然和戚博翰在济州逗留了足足一个多月,提拔了谢家的子弟为临时知州,又在牛成弘和章文友赶过来之后,彻夜详谈了许久,这才离开,继续南下。

路上他们也没能闲着,跟着翁元基谋反的官员数量不少,如今全部入狱,朝廷又空了许多,人手是严重不足了。

陶然和戚博翰都分别提拔了一些之前看重的人才,名单拟定之后,陶然有些犹豫道:“博翰,你说这时候把小妹调入户部,好不好?”

戚博翰思索一番后,便点头道:“现在正值用人之际,想来这个时机正合适。”

得到戚博翰的肯定,陶然便放心地将陶小妹的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