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穿成反派渣爹 > 分卷阅读141

分卷阅读14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计划不如变化,他心血来潮好不容易决定斯文一把,结果这计划还没开始就夭折了,为何?

原因在于学政大人方世泽决定在十月初三这一天举行岁考,此令于九月初就发放到县镇府衙,官家发文告示,以便于让外出求学游历的学子能够及时赶回府城。

府学内除了新晋学子,大部分老生都会选择在府学里学习三年后外出游学。

学习最是忌讳闭门造车,将自己困于方寸之地,外出游历可以增长见闻开阔眼界,寻找志同道合之士,彼此交流追寻真理,学问也会有所进益。

再者,去其他州府拜访名人雅士,若是天道眷顾,得遇良师,拜入某个大儒名下,以后的前程自是不可限量。

方世泽决定在十月初三举行岁试,算是对诸多学子的体恤,亦有自己的私心,如今这个气候正适合出行,不论走水路还是走旱路,都十分便宜。

若是将岁考设在寒冬腊月,河道结冰,下雨下雪,交通不便,这样一来许多学子根本赶不过来,只能参加延后举行的补考,那时临近过年,学子们归心似箭,哪能静下心来全力以赴参加考试,而对于主考官来说,在寒风凛冽的冬天,一连主持两至三次考试,亦是一种折磨。

另外,天气严寒,学子们在露天考场中参加考试,十有八九会被冻病,大庆文人身体都比较瘦弱,稍有不慎小命呜呼,主持考试的考官也会被问罪的。

方世泽此举明面上是为体恤学子,实际上是为拉拢人心,同时也为其自己大开方便之门。

至于是什么方便之门,先前曾有言,太子对于凉王一直都持着轻视甚至忽视的态度,安插在凉州的探子质量参差不齐,这就使得方世泽做事束手束脚,几次想要搅乱浑水都是无功而返,故而他想自己拉拢人才,着重培养后打入凉王阵营,从而一举将凉王拉下马。

正巧赶上岁考,游学在外的学子纷纷回到府城,众人齐聚一堂,此时正是适合物色人才,也是拉拢临平府内名人大儒的最佳时机。

十月初一,苏锦楼在王永风处聆听指导,课程结束后他刚要起身告辞离开,只听先生漫不经心的问道,“后天就是岁考,你,可有把握?”

这里的把握并不是说能不能过,而是在问苏锦楼能考多少名。

苏锦楼心下陡然一跳,岁考不同于小考,岁考是府学里所有学子一同考试,那些资历比他高的,学识比他强的多不胜数,他哪知道自己能得多少名,反正名次肯定不高。

苏锦楼小心翼翼的询问,“先生,那个,什么样的算是有把握啊?”

这话就是在打探王永风的口风了,言外之意就是在问,考多少名,先生才会满意。

王永风觑了苏锦楼一眼,十分看不上对方那副可怜巴巴的样子,怎么就偏偏教了这么个没有上进心的小子,唉!幸亏没被以前的那些老朋友知晓,不然准得嘲笑他。

王永风直接明言下令,“这次岁考你若是再考个倒数,我就让小白天天盯着你上课,并且每天都得作诗。”

自从上次嘴贱惹了小白那只小□□,他的好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每次只要作诗不成就会被小白追,搞得他现在逃跑的能力蹭蹭蹭往上涨。

一想到小白的喜好,苏锦楼只觉屁股一凉,绷紧着身体斩钉截铁的回道,“晚辈一定全力以赴,定不辜负先生的期望!”

苏锦楼回到学院,明显感觉府学比之以往更显热闹,路上遇见许多陌生的面孔,这些人明显都是以往出门游学的学子。

有的学子在途中相互作揖问好,有的则三两成群聚于一隅互相探讨学识以及外出时的所见所闻,或者干脆举行一场小型诗友会,欣赏对方的诗作与墨宝。

不过这些都与苏锦楼无关,他资历太低,不过一新晋学子,又不是禀生,而是自的附生,无才无名,谁会搭理他这个无名小卒呢?

文人多傲气,文人多相轻,若没有足够的学识和名声震慑他人,别人连话都不会与你多说。

苏锦楼中途遇见了当初故意找茬将他赶出课堂的常夫子,他谨守学子本份,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对着夫子行礼,而后告辞离去,唯留下常夫子满脸郁闷,神色复杂的伫立在原地。

当初常夫子组织小考,想刺激苏锦楼让其主动退学,结果反倒是他自己受了刺激,后来不死心的又组织了两次小考,结果苏锦楼的排名一次比一次高,虽然进步幅度不是很大,但确实是有所长进了的。

这让他不得不多想,于是他派遣身边书童悄悄盯着苏锦楼,结果人家还真就老老实实的呆在府学里抄书。

后来苏锦楼终于出门,常夫子命书童偷偷跟着,苏锦楼虽未开启神力,但有那么个不专业人士几乎明目张胆的跟着他,他若是再发现不了,那可真就太迟钝了。

他三拐五拐,轻而易举就将书童甩开,后来那书童又一连跟踪了两次,结果都是无功而返,书童担心挨常夫子责骂,只得撒谎说苏锦楼并无异常,也未见什么人,只是单纯的出去游玩而已,常夫子这才死心,不再差遣书童盯人。

苏锦楼在第一次发现自己被跟踪之时就弄清了背后的指使之人,稍加思索,便明白个中因由,但常夫子对他而言只是个可有可无之人,他从不因无关紧要之人心,故而,确信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后就将其放置一旁。

其实,若是苏锦楼亮出晋亭先生的招牌,足以能震慑常夫子等人,但他觉得做人还是低调点为好,人家晋亭先生声名显赫文采斐然,而他自己,唉,不提也罢!

一旦被别人知道他受先生教导,那些千方百计而不得拜入先生门下的学子肯定会如看见蜜糖的蚂蚁一般,蜂拥而来,要么和他套交情,要么找他比试才学。

套交情啥的他倒是无惧,欲戴其冠必先承其重,既然他接受了先生的指导,这些麻烦事他接着便是,但若是比试学识,特别是作首诗啊写首词啊,那就歇菜了。

他实在担心砸了先生的招牌,给先生丢人,而且先生也说过这辈子不打算徒,一个大儒,还是声名远扬备受大庆文人尊崇的大儒,竟然不打算一个弟子传承衣钵,个中肯定有不得已的苦衷,而他这个幸运儿,目前最要紧的是汲取知识,积聚力量,而不是去和别人争长短。

若想彻底摆脱这些麻烦事和人,最好的选择应该是主动退学,离开府学,寻一僻静之地专心学习。

可府学里藏书之多远不是其他书院能比的,只凭着这一点,苏锦楼就打算死守府学,绝不退学,他千辛万苦在考场里苦熬,又凭着几分运气,好不容易才拿到府学的入学资格证,若是真因着常夫子等人的手段被逼的退学,那也太不值当了,他苏锦楼脸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