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逍遥江山 > 1629章:平天下在治其国

1629章:平天下在治其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王振将信将疑,可看杨峥语气坚定,眼神炯炯,又不得不信,道:“杨大人此话怎讲?”

杨峥一笑,目光依旧盯着王振道:“公公可愿意听?“

“杨大人请说!“王振似感觉杨峥接下来的一番话是极为重要的话儿,神色变得严肃起来。本站新域名()的字母,最大的免費中文網站,趕緊來吧。

“问题还是在太子治国上!“杨峥神色也变得无比严肃,盯着王振道:“人说,平天下在治其国”,杨某也做了些研究,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恕道”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恕道”重点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道”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如孔子对季康子说:”当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风吹草上,草必然随风倒伏。”世道人心,上行下效。关键是看你说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絜矩之道”。

关于民心的重要性,已经是古往今来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不过,启虽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纵现历史,却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才会有王朝的更迭,江山的改姓,当政者”为天下僇”。

德行是儒学反复记述、强调的中心问题之一。把德与财对举起来进行比较,提出”德本财未”的思想,尽管从儒学的全部治国方略来看,也有”先富后教”、”有恒产者有恒心”等强调经济基础的思想,但总的说来,重精神而轻物质,崇德而抑财的倾向仍是非常突出的。

正因为”德本财末”,因为德行对于治国平天下有第一位的重要作用,所以就牵涉到一个用人的问题。而在用人的问题上,同样是品德第一,才能第二。对于这一点,不厌其烦地引述了里的一大段话,说明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才能,但只要心胸宽广能容人,”宰相肚里能撑船”,便可以重用。相反,即使你非常有才能,但如果你嫉贤妒能,容不得人,也是危害无穷,不能任用的。所以,”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识别人才的本领。

与”德本财末”密切相关的另一对范畴便是”利”与”义”的问题。身为太子,需要做到这五个方面,才算得上“平天下在治其国”。太子才算是一个好太子,一个不负天下,不负群臣,不负祖宗的太子!“

这一番大道理,王振听得迷迷糊糊,也不明白杨峥到底想要对自己说什么,可见他说得认真,慎重,唯有耐着性子听了下去。

“要做到这一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没人从旁教导,纵然明白这些道理,只怕也难以做到这一步了?“杨峥侃侃而谈。

“可不是么?平天下在治其国说得容易,天下又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呢?”王振感慨了一番,虽说听了这会儿还是没明白,这太子治国的事儿与自己有什么关系。

见王振一阵迷茫,杨大人不得不再接再厉的说下去:“正因为难做,我才说这是公公的机遇?”

“哦?”王振应了声,仍是一脸的茫然。

杨峥道:“太子如今年纪还小,教导起来也容易,若公公本以“平天下在治其国。”为自我要求教导当今太子,让太子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且在日后的岁月里,能踏踏实实的做好这一步,试问天下百姓爱戴盛德明君的时候,谁不念公公的一声好呢?“

“人们赞扬高力士,那是因的功勋,人品,武后故,韦氏窥大宝,已成祸梯。公实勇进,提剑而起。扶皇运之中兴,佐大人之利见。自是之后,恩遇特崇,公卿宰臣,因以决事。公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故近无闲,远无横议。

我大明满朝文武百官人人敬仰郑和,同样是敬仰他留下西洋,使我大明皇帝“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命而入贡者迨三十国”,其疆土“幅员之广,远迈汉唐”。这两样,请恕杨某说句犯浑的话儿,以公公的学识,胆色、见识、武功只怕难以与二人比肩吧?“

事实上,杨峥多虑了,王振虽以高力士、郑和为榜样,但也有几分自知之明,高力士李隆基为藩王时,力士倾心附结,参与宫廷政变立功。后隆基即位(即唐玄宗李隆基),力士深得信任,擢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累授骠骑大将军,封渤海郡公。

力士常宿禁中,四方进奏文表,必先过目,小事便自行裁决。玄宗说“力士当上(值日),我寝乃安”,在朝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太子李亨(后为肃宗)呼之为二兄,诸王、公主呼之为阿翁,驸马辈呼之为爷,唐明皇李隆基也不直呼高力士的名字,称呼他:将军。能做到这一步的,绝不是因为占了人和那么简单,而是见识、胆识、武功、人品的大爆,后来的郑和同样如此,王振自问除了诵读了诗书外,还真没有什么与他们相比的?“

“高力士、郑公公乃是我等楷模,他们的功勋必是流芳百世,咱家又岂能比得了的?“

听了这话儿,杨峥微微意外了一把,心道:“这会儿到有自知之明,哪一场灾难,公公的自知之明在哪儿?”

“话也不能这么说,英雄莫问出处,这天下没人高一等,也没人第一等,高公公、郑公公能流芳百世,说到底是他们做出了让天下人敬仰的事来,公公天资聪颖,又有如今这么的机会,如能好好做,也必能流芳百世?”

“咱家也可以么?“王振双眼一亮,有些激动的道。

“当然可以了!“杨峥说的大半天,等的就是这句话儿:”杨某听人说,这天下最要紧就是太子,若太子不知爱民,只知一味的向天下索取。日子一长这天下必有枯竭的一日,可若太子能仁义爱民,老百姓定然拥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天下只会越来越强大,走向繁荣昌盛的那一天,那时候这天下人谁又能忘记太子身边辅佐臣子的功劳呢?“

“这倒是?“王振点了点头道。

“公公在才华上比不了高力士,郑公公,可公公的位置是得天独厚,只要经营的好,立下流芳百世之功也不是不可能的?“杨峥盯着王振道。

王振似有所悟,想了想道:”杨大人的意思,是让咱家辅佐当即太子勤政爱民,做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有德明君!“

杨峥道:“可以这么说?不过光太子一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不行,公公自身也要这么做?”

“咱家也要这么做?这是为什么?“王振大吃一惊道。

“榜样,太子不过三岁,若公公只要求太子修身治国,而公公却不这么做,这就好比孟夫子所说,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这个道理公公可明白?“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向善吗?我明白告诉你吧。比如说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学会说齐国话,是找齐国的人来教他好呢?还是找楚国的人来教他好?”戴不胜说:“找齐国人来教他好。”

孟子说:“如果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他周围喧哗,讲楚国话来干扰他,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齐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把他带到齐国去,住在齐国的某个街市比方说名叫庄岳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几年,那么,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楚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了。

^^^^^^^^^^^^^^^^^^^^^^^^^^^^^^^^^^^^^^^^^^^^^^

第三更送上,请围观,请订阅!今晚就这么多了,咱们明日继续,看完了可以早些休息了,哈哈……

...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