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太原留守 主政晋阳
笔趣阁 www.bishige.com ,最快更新重生之李治 !
李治辞别满脸兴奋的李氏族长和脸色阴沉的李孝恭,留下了两套拳法——太极拳和军体拳,带着谈判得来的人员和物品浩浩荡荡的回到了晋王府邸。先将黄金、粮食、布匹等物品入库,再将斥候、骑士、步兵交给薛仁贵练习立正稍息、左右转法、队列队形,五十名管家练习交通指挥,一百名账房统计府库,一千名木匠制作桌椅板凳,一千名印刷匠学习活字印刷术,一千名老农交流耕作经验,五百名私塾先生教一千名少年读书人读书,一千名郎中、一千名工匠、一千名石匠待命,然后又命薛仁贵将一百斥候撒到晋阳,对晋阳进行调查,毕竟一位伟人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第二天大早,李治就前往府衙会见晋阳官员,只强调一点儿,希望晋阳官员好好配合,其他李治并未多说,毕竟李治的身份,除了并州都督外,还是亲王。晋阳官员也明白,配合好,有好处;配合不好,得罪并州都督还没什么,得罪亲王,代价就太大了。于是,纷纷表示,愿意全力支持晋王。
随后,李治就前往太原留守府,拜访太原留守高士廉。
高士廉——长孙无忌、长孙皇后的亲舅舅,高祖皇帝、太宗皇帝的心腹,善识人。
“拜见晋王殿下。”高士廉躬身行礼。
李治连忙搀扶,开门见山的说道:“我此次来晋阳,还望高大人多多帮衬。”
高士廉说道:“晋阳郊外的事,我已听说。殿下,志向、气魄、才学、武学均是上佳,此次主政晋阳,陛下、各豪族对殿下都给予厚望。下臣也自当全力扶持。”
李治说:“治初到晋阳,年轻识浅,不知高大人何以教我?”
高士廉说道:“我其他均平庸,惟识人一途,略有所长,谨闻殿下如何用人,看我能否献言?”
李治沉吟片刻,说道:“《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顾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马之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以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高士廉听后沉默良久,躬身行礼说:“殿下大才,臣无已教。”
辞别高士廉,回到晋王府,李治翻阅斥候调查,发现晋阳出现了一位“神仙”,他居住于晋阳崇善寺,每日免费为穷苦百姓看病,医术高超,被誉为“活神仙。”李治当即决定前去拜访,当那位“活神仙”告诉他,自己名叫孙思邈时。李治感觉到自己又被天上掉下来的金元宝砸中了,于是李治表明自己的身份、理想,当他说道,希望天下所有百姓有病,有人医时,孙思邈被感动了。知己啊,他也是这样希望的。于是,“药王”孙思邈,被李治捡到了。带到晋王府,负责管理一千名郎中。
数日准备后,李治召集府衙众官员,颁布政令:
1.允许人才自荐;
2.召开科举同时,进行武举;
3.设立人行道,一律依右行驶。(之前是不分左右的,想怎么走就怎么走,随着人口的增多,晋阳城经常拥堵)
4.设立交通管理员,由五十名已经训练有素的管家担任。(管家装束为头戴帕头,袖系红绳,手持小红旗,前胸、后背皆挂布片,上写“交通管理员”)
5.晋阳城中禁止纵马,如有急事,击鼓相报。(城门口设立大鼓,声音可以传遍全城,效仿军中,不同鼓点代表不同意思)
6.设立“义仓”(储备粮草,当有大灾时,可以开仓救济百姓。)
7.修路修桥,方便百姓。
8.王府出资,村村立碑,碑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保证每个愿意学习的人,都能有书读。
9.发展农业,维修水利,一千名老农,逐村教授农耕经验。
10.发展养殖业,给百姓发放猪、鸡、鸭等,教授养殖经验。
11.王府出资,由孙思邈带领一千郎中,逐村进行“义诊。”
12.王府出资,免费给百姓发放桌椅板凳,为百姓修缮房屋。
13.设立养老院、孤儿院,为孤寡老人、孤儿提供一个家,并在孤儿适龄时,教他们读书
14.通过活字印刷术,大量印刷《百家姓》、《千字诗》、《三字经》等科普读物,免费发放给百姓。(当然这也是李治刚刚“创作”的)
数日后,李治又视察军营,并现场烹饪了“红烧肉、”“杀猪菜”等猪肉美食,与士兵们一起进餐,并颁布了四条政令:
1.“军婚”,必须有士兵同意方能离婚,不能战场上拼死拼活,战场下又寒了士兵的心。
2.定期由官府,士绅组织慰问军队,增加军民感情。
3.军队副手由部分精明强干、受过李治爱国主义教育的私塾先生担任,教士兵读书,识字,解决士兵生活上的问题。
4.设立“医务兵”,由身体强壮、和李治学习过战场急救的郎中担任,照顾士兵身体。
数月后,李治的政令得到了有效的贯彻。
晋阳城内,交通井然有序;许多村里都修了通往晋阳城的大路,过河有桥,方便了许多;孩子们人手一本,在读《百家姓》、《千字诗》、《三字经》,有些读书人在村里的石碑下,读着加了标点符号的《四书五经》,很多疑难问题,瞬间得到解决。
老百姓家里粮食长势喜人,鸡鸭猪越养越肥,每天还有鸡蛋吃,李治承诺,等到过年,他会让王府中的厨师,逐村教百姓做红烧肉、杀猪菜等;很多老百姓的病,被“活神仙”孙思邈带领的郎中治好。
孤寡老人、孤儿都得到了安置,吃的饱,穿得暖。傍晚,老百姓一起搬着晋王府免费发放的板凳,坐在村口的大树下唠嗑,感觉生活很美好。
而李治在一次视察农家后,就发明了漏勺、瓢、案板等厨房用品,并教会晋王府厨师做煎饼、油饼、油条、炒菜等,又通过王府厨师交给百姓。百姓厨房日益丰富,饭食也更加可口。
李治的政绩得到了皇帝和诸位大臣的肯定,《百家姓》、《千字诗》、《三字经》等被列为入学童子必读书籍;人行道、交通管理员、设立“义仓”、村村立碑,刻写有标点符号的《四书五经》、养老院、孤儿院等创意,更是被朝廷借鉴,全国推行;军婚、定期慰问军队、军队里设立私塾先生、医务兵,更是受到了军方的强力支持,也在全国推行。桌椅板凳等家具,漏勺、瓢、案板等厨房用品,煎饼、油饼、油条、炒菜等,也通过晋阳,逐渐传遍全国。
李治的名字也第一次,由深宫逐步走向了朝堂,走向了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