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临高启明 > 第四百一十三节 磨刀

第四百一十三节 磨刀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二天之后,机要通讯室给她送来了一只还散发着海水味道的小木箱。箱子是按照联勤总部发布的包装容器标准制造的标准箱中最小的一种,专门用来装运公文和零星小物件之用。使用东南亚柚木制造,四角包铁,内衬兽皮防水。

箱子被涂着黑白色的竖道和一排阿拉伯数字的编码,表示这是一只装有重要公文的箱子。搭扣上有铅封。

柯云打开铅封,从箱子里取出了卷宗材料,粗粗的浏览了一下封面,核对了事先用电报发来的装箱清单。

材料共有三份。第一份是女镖师撰写的关于李默外出的记录,第二份是紫明楼伙计的口述。第三份是关于紫明楼的窃听记录的报告。

后两份是柯云根据告密员提供的材料特别要求调取的――毕竟她在整个外出期间在紫明楼逗留的时间最长。她先打开了第一份监视报告,报告内容很详细,从李默当天出门开始,事无巨细,连她在广州吃了什么小吃都有记录。不过在柯云看来,这份报告唯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证明了告密员所说她曾经去过紫明楼的消息无误。

接着她打开了第二份报告,是紫色楼伙计的口述报告,证明了女镖师的记录无误:李默的确到了紫明楼,也的确开了包房。

这份报告交错证明了李默在紫明楼的行踪,但是对她在那里干过什么依然一无所知。

柯云将希望放在第三份报告上:她知道紫明楼的三楼包房有几间是设有窃听装置的。但是打开之后她大失所望。第三份报告说明确写明:没有关于李默在“流香”包厢里的窃听记录。

柯云提出的调阅材料的电报一到广州就引起了林佰光的重视,他立刻命令调取了当天紫明楼的窃听记录。但是紫明楼的窃听记录里并没有流香包间的报告。不过后面却有一份关于当天三楼包房所有客人的调查材料。

由于电子窃听器材是第一级管控物资,整个广州站只有三套器材。为了节约使用寿命。每一次窃听都要由林佰光本人批准后再使用器材。

为了弥补现代器材的不足,在重修紫明楼的时候,对所有包房都安装了铜制窃听管――然而窃听管的实际效果很差,听音模糊,拾音范围有限。而且保卫部也不可能24小时派遣监听员进行监听。

李默不是重要人物也不在重点监视名单上,而且她是单独一个人进入包房的,所以当班的保卫人员并没有安排监听员对其包房进行监听。

林佰光知道:总局不会无缘无故的调取李默的监视材料,显然这个人有某些“问题”。引起了总局的“兴趣”,所以他马上安排对紫明楼当天的值班人员进行全面的调查。

调查的重点,当然是三楼上的值班伙计。因为当天在上楼上的伙计只有她们二人。

因为事情发生的时候是白天,正是营业最淡的时候――紫明楼白天客人不多,尤其是三楼的包房。所以白班三楼上仅有二名值班伙计。

根据这二名伙计的回忆,当天三楼包房上和李默同时在的客人还有二拨。林佰光反复询问李默有无和这二拨客人接触,但是伙计都回忆不起来。因为另二拨客人都是有钱的大户人家,排场很大,不时有招呼,伙计没法一直注意包间的人员流动。

林佰光让人调取了这一时段的来客登记本和结账记录。二拨客人中有一拨是紫明楼的老客户,另一拨则是第一次来得新客人:一位年轻的公子哥,一个中年仆役。一个少年仆役,一个丫鬟和一个老妈子。据伙计说,陪同公子哥进入包房的是少年仆役和丫鬟,其他人都在一楼的休息室休息。

新客人的地址落款这引起了林佰光的注意,地址上写得是“日升寓”――这是一家大客栈。专门做外地的官宦富商的买卖。

这说明客人是外路人――这本身并没有什么可疑的,来紫明楼开“澳洲荤”的外地人很多。但是他们一般都是选择气氛最浓最热烈的的晚上才来,很少人白天会来。

他马上命令派人去去日升寓调查这拨新客人的身份。派去汇报的人报告说这拨客人确实在日升寓住过,但是就在来紫明楼的第二天就离开了。

来客在日升寓填写的“所来”是江西分宜,“所去”也江西分宜。林佰光怎么看都觉得这拨人透着可疑。当下派起威镖局的人去水路码头调查有无这样一拨人在最近几天往江西去得。结果是并无这样一拨人。

但是这一结果不能说明什么,调查不是万能的,没有目击者不等于没有这回事。但是想从这条线上追查下去是不可能的了。

因为这两拨人即非重要人物也不再监控名单上,自然保卫部也没有安排人去窃听他们的谈话――不然保卫部扩编一百倍都不够用。

柯云阅读完了这份广州保卫部的附属报告:显然,李默去紫明楼这件事非常有疑点,而这去向不明的外地客人更是可疑。可惜伙计没能全程监视,紫明楼也没有窃听的记录――当然对窃听记录这件事她原本也没抱多大的指望。

但是这就留下了一个可能性:李默很有可能在紫明楼和这家富家公子和手下的人有过接触。十有八九是公子哥手下的少年仆役或者丫鬟。

虽然从广州没有得到决定性的资料,但是柯云认为自己已经判明了一点:李默是有问题的。这件案子值得她继续查下去。

一艘大波航运的运输船停泊在围头湾里,船锚下着,甲板上穿着一式白色制服的水手正在刷洗甲板。

这是一艘运盐的船,按照双方签署的商业协议,每个月有十五艘装满食盐的大波航运的船只运来食盐卖给郑家,郑家用一半现货:靛青、靛蓝、药材、木材、瓷器和茶叶,一半用白银来支付货价

这样的贸易已经持续了半年多,迄今为止,双方的贸易合作很是顺利。没有发生什么贸易摩擦,

许可和钱水协站在艉楼安装着纱窗的窗户前,用大口径望远镜观察着整个围头湾和海湾内的大小金门岛、厦门岛、鼓浪屿等诸岛。

这些岛屿现在都在郑芝龙的控制之下,各岛都有守军。特别是安平对面的金门岛,更是守备严密。和安平形成掎角之势之势。

包括若干艘欧洲式的双桅、三桅帆船在内的郑家舰队主力正停泊在围头湾内的各个锚地。不过这里并没有并没有千帆云集的宏大场面,充其量也就一百多艘。而且大部分是中小型的广船和福船。

就那船况――难怪荷兰人一直瞧不起郑芝龙的海上战力。郑芝龙基本上还是不脱海盗的本色,不但船型杂乱,而且整备不佳,一副破烂流丢的模样。

这种舰队如果在开阔海面和荷兰人对战很难取得优势,难怪他们都喜欢用火船战术。

郑芝龙的船虽然多,但是他养得不是一支海军而是贸易船队。不能维持太多只有消耗没有产出的武装战舰。因而他属下的船只大多在贸易航行,要不是有刘香这个最后的对手没有被铲除,他恐怕连这一百多艘船也不会都留在这里:养人养船都是要花大钱的。

钱水协说:“虽然船少,但是这些船应该是他们的主力吧――毕竟是时刻备战保卫老巢的船只。”

“未必,”许可一边在绘图板上标注观察到的船只锚地位置和炮台、营房,一边说道,“郑芝龙最大最好的船都在日本和马尼拉航线上――毕竟是这二条航线才是他立足的本钱。日本人说到长崎的安海船都是很大的。郑芝龙要得是贸易,不是打仗。”

“这么说我们很难对他进行一网打尽式的突然袭击了?”

“没错。想在一次战斗中全歼他的主力很难――因为他不大可能将自己的船都集中起来。”许可说,“但是安平这里是他的老巢,如果我们能把安平,还有这里的鼓浪屿、厦门岛、大小金门岛上的郑家势力连根拔起。”

“这么说我们实际上要进行的不是马尼拉湾战斗而是一次大规模的两栖突击了?”

“至少我的建议是这样。”许可说道,“至于军令部和执委会会采取何种策略我就不知道了。”

钱水协想:这的确很有可能。如果仅仅是一次给郑芝龙一次印象深刻的海上炮击,完全用不着调动二个特侦分队到高雄来备战,更用不着自己专门到这里来进行敌前侦察――这摆明了是要他们进行两栖突击前的武力侦察和先导作战。

“据说金门岛和厦门岛都是郑家的财货聚集之地,当年清军一个突袭拿下金门岛,缴获的金银有几百万两,从上到下全发了一笔横财。”许可说,“不过这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现在郑家应该还没有积攒下这么多的财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