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听薛侃劝他不要太伤心, 又问起他日后打算,林蓁道:“多谢中离兄好言相劝, 我原本是打算今年八月考乡试的, 如今有孝在身,也不能去了。前几日我还对此颇为遗憾,现在我也想开了,或许命中我还需些历练,科举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做官吗?我现在修身齐家都没做好, 又哪里谈得上治国平天下呢……。”
薛侃感同身受的点了点头,道:“维岳,你说的很有道理,我考中进士以来一直追随阳明先生研习心学,去年才踏足官场, 就是为了好好修炼自身的素养和学问, 只有如此,等有朝一日你入了朝堂, 方不会轻易被官场上那些乌烟瘴气轻易浸淫……”
林蓁连声称是,薛侃又道:“去年我在京城的时候,皇上特地将我叫到宫中,说是让我回到潮州以后, 好好督促你的功课。他还说汪鋐汪大人进京述职的时候, 上奏的那功名册上, 第一个就是你的名字……”
其实, 嘉靖对薛侃说的是:“薛侃, 你的学问不错,你回去后好好看着林蓁,他功课上若有懈怠,你就替朕重重的责罚他。”
薛侃回来后打听过了,林蓁在县学表现十分出众,文章还有几篇流传出来,被选进了各种墨卷程文选编集里,薛侃也买来看过,觉得林蓁中秀才绝对不成问题。况且他因为为母亲置办丧事花了很多时间精力,一直没来看过林蓁,他有点心虚的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接着道:“圣上说你是少年英才,将来足以辅佐社稷,你要好好用功,别让圣上失望呀!”
这相当于传达的是圣谕,林蓁急忙拜谢。两人说了一会儿话,翁万达和陈一松也来了,他们已经收到学道里的通知,两人同时因为人品文章出众,被选为贡生,可以去南京的国子监继续学习了。
薛侃和林蓁刚想向这两人道贺,陈一松又对林蓁道:“我听县学的教谕说,学道衙门里也有送你和我们一起去的意思,你现在有孝在身,不能科举,但书还是要读的。只是你毕竟是新入学的秀才,可能还要再等几日才有消息。”
去南京?而且还可以和翁万达、陈一松一起去,林蓁这些日子里头心里第一次有了一点欢喜。不仅是因为他可以获得去国子监读书的机会,也是因为他一直听人说南直隶和浙江各地文化发达,经济繁荣,他想去那些地方看看,以便更加全面的了解他所处的这个时代。
此时薛侃坐在案旁,正瞧见林蓁昨日写的一首诗放在案上,便问林蓁道:“维岳,这是你最近做的诗吗?可否让老夫拜读一下?”
林蓁赶紧道:“随手乱涂,中离兄别笑话就好。”
薛侃见林蓁笔迹俊秀,起落间却又苍劲有力,先把他的字夸了一遍,然后才读了起来。读罢,他叹道:“‘须经多少沉浮事,换的灵台稳如山’这两句倒让我想起先生说的‘心学不只是静养打坐,若是只知静养,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林蓁想了一想,颇有些感悟,对薛侃道:“没错……如果遇事不去积极的磨练自己的心性,只会抱怨,那么即使经历了再多的事,也不可能做的到‘静亦定,动亦定’的,我的见识,还是太浅薄了。”
林蓁慢慢将那张纸收了起来,忽然间,他想起了系统在他考中道试之后给他看过的画面。他心里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试探的问薛侃道:“中离兄,尊师阳明先生现在何处?”
一提起自己的老师,薛侃两眼闪着光芒,对另三人道:“阳明先生平息了江西匪乱之后,去年已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四州。”说罢,他又叹了口气:“唉!可惜先生的父亲,状元王老先生也在今年二月去世了,如今阳明先生正在浙江余姚家守制呢。”
这些年,在正德皇帝的荒唐统治下,穷的人更穷,富的人更富,潮汕一带这种情况尤其明显,士子们已经对在明朝盛行了一百五十多年“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产生了抵触情绪,所谓灭人欲灭的只是穷苦百姓的人欲,天理都在有钱人那边,儒生们做官的动力早就不是弘扬天理道义,而是希望自己也成为贪赃枉法大部队中的一员;而这些年来由于薛侃在潮州各地讲学不辍,越来越多的潮汕士子开始对阳明心学产生了兴趣。就连阳明先生自己也曾经感叹,自己门下志同道合的弟子,一半都出自潮汕。且不说林蓁读了《传习录》之后对阳明心学非常敬佩,翁万达、陈一松,他们都是阳明心学的追随者。
薛侃话音刚落,翁万达就问道:“怎么,阿蓁,你想去找阳明先生拜师?”
林蓁脸上露出了许久不曾见过的笑容,道:“没错,我确有此意……这些天来,阿爹……已经安置的差不多了。闲暇时,我想了许多先前发生的事,从山都,到安陆到屯门,再到海阳,我心里有太多的忧虑,太多的疑问,我很想找个当世的大贤来指点指点我,让我把脑海里这些纷乱的思绪整理清楚,这样的人,恐怕非阳明先生莫属了吧。”
薛侃一听,忙道:“好,我想先生这次回到家乡,一定会在家乡开办书院,传授心学的,你此番前去,一定能遇到不少对阳明心血有兴趣的年轻人,或许……比你在国子监中能学到的东西更多呢!”
林蓁下定决心,刚想问一问翁万达和陈一松想不想和他一起去,却听陈一松开口道:“我们也早就想去拜见阳明先生了,不如这样,咱们三个先沿岸北上,去应天府的国子监把咱们的文书交上去,入监读书。然后再找机会告假一段时间,去浙江的余姚拜访阳明先生!”
这个安排顿时让林蓁阴霾的心情变得明亮起来。把这几位朋友送走之后,林蓁躺在床上深深地呼了口气——生活还在继续,正如阳明先生所说,他要磨练自己的心性,才能在下次事情发生的时候做到“心静、心定”,也只有这样,他才能越来越坚强,达到自己所希望的“灵台稳如山”的境界。
自从林蓁和哥哥林学把梁大户狠狠打了一顿之后,梁大户三番两次派人前来说情,要求和林蓁“私了”,也就是把林蓁家里的地无条件还给林蓁,然后他愿意负担林毅斋的一切丧葬费用。林蓁却一点也没搭理他,对那些梁大户派来的人,林蓁只有一句话:“公堂上见。”
与此同时,林蓁把所有被梁大户勒索过的人们召集起来,让他们拿出田契,核对之后发现就算是这几年梁大户没来收租,他们也只欠他佃租和利息,还有人按时交了租,却仍然受到了梁大户的勒索,这些人集合在一处,足有二十四五家。林蓁找人写好状子,告到了县衙里。
六月下旬,李知县开堂将此事一审,把梁大户判了个“为恶乡里,肆意掠夺,以至童生林某坠塘身亡,杖五十,流二千里”,梁大户和山都乡村民们的佃租租约也都作废了。人们弹冠相庆,却把梁大户吓得当时在堂上就晕了过去。后来,梁大户花钱买通了镇守在潮安府一个太监,又给知府送了几百两银子,终于免了被打屁股的刑罚,二千里外也不用去了。只是他回到家里之后,一直愤愤不平,和家人商议着怎么才能找林蓁算账。
他家一个得力的小厮对他说道:“大人,这姓林的之所以这么嚣张,就是因为他有个穷酸秀才的功名在身,而且又是李知县的得意门生。如今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秀才还少么?我听说他们林氏还有一个叫林先浩的,也是县学里的秀才,和这林蓁一直不甚和睦。况且今年林先浩想要贿赂提学官,让提学官给他拔贡,提学官还做了首诗讽刺他,传的学里街上都知道了。这拔贡的名额啊,后来就被林蓁占了去。小人估计,林先浩一定恨林蓁恨的咬牙切齿,老爷,咱们不如提拔提拔这位林先浩秀才……”
他凑上前对梁大户耳语几句,梁大户听罢,脸上转怒为喜,点头道:“行!就按你说的办吧……”
林蓁这里将官司处理完毕,也拿到了提学道将他举为贡生,入应天府国子监读书的整套文书。这时候已经到了七月下旬。三个月过去,父丧的悲痛渐渐淡了些,家里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妥当,林蓁和翁万达、陈一松约好日子,准备沿着水路北上,前往南京。这次回来,林蓁越发感到哥哥林学和正常的少年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稍微沉默一些,他虽然年少,却毅然承担起了家里的大部分农活,闲暇时便读书画画,画的画据说如今名气也越来越大,不少人特地到乡下来求他,他也是有空时才作一幅。
林学的身份一直像是埋在林蓁心里的一颗炸.弹,他不知道上一辈子林学后来怎么样了,也没有机会让系统播放给他瞧瞧,所以他尽可能的小心对待,临走之前,他嘱咐那位替林学卖画的张桂成,说是自己哥哥性情内向,不善和别人打交道,一切事情就请张桂成替林学来打点。张桂成也是个忠厚的人,连声应下,保证不会给林学带来什么麻烦,林蓁这才放心的离开了山都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