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宋西军 > 第八十四章 荣华

第八十四章 荣华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作为探花,虽然没有状元那么引人注目。但傅晓鞍所吸引的目光也不在少数,毕竟一群鹌鹑里混进去一只老鹰,自然是极为扎眼的。

北宋对于文人士子的无限推崇和武将的不屑,目前仅限于其身份,并未发展到对身形雄壮之人都加以鄙视的地步。

文武双全在任何时代的中国,都是一个褒义词。有意思的一点是,北宋文官虽然对同朝武将的态度,是不加掩饰的鄙夷。

但对于所谓“知兵事”的文官,确是交口称赞。虽然这群文官更多的是纸上谈兵,但在文人士子眼里,那也是比能征惯战的武将厉害的多。

不过,这对于傅晓鞍而言,反倒是件好事。因为他可是正统军将世家培养出来的子弟,并且托曾祖的福,朝堂上的文官大佬,还是将他视为文官集团的后辈。

其实北宋文人的界定,更多的还是看你是不是进士出身,对于你的家族为何,反倒不那么在意。不少勋贵世家出身的文官,也都混的风生水起。

造成文官鄙夷武将的同时又十分推崇“知兵事”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战功!要知道,文官升迁说快也快,有才能,会媚上,都能快速升迁。

要说慢,他也慢,一个萝卜一个坑。虽然你才能不输于人,做人也面面俱到,但人家无错无案,也不能凭白无故就将其拿下扶你上位吧?

这逼的文官将眼光投向武将的领域,反正你武将都是被我们欺压的命,那就不妨再狠点,我堂堂进士老爷,分润你点功劳,没关系吧?!

这头一开,大家伙一看,好家伙,终南捷径啊!纷纷效仿,到了最后,甚至专门出了一个经略安抚使制度,安置这些文转武的官员。

这进一步挤压了武将的生存空间,使得武将们的升迁之路变得更为艰难,到最后沦为各种失利战事的“背锅侠”。

武将无能的名声也就愈演愈烈,文官也就越看不上武将,民间对武人的评价也随之越来越低。良家子投军的越来越少,反倒是各类强人匪类充斥在军中。

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军队名声差,就越没有良人投军,没有良人投军,军纪就越差,军纪越差,名声就越坏,武人身份就越受鄙视,而文贵武贱之势也因此进一步恶化。

就傅晓鞍的所见所闻,西军就是如此的一只队伍。能征善战是事实,但军纪涣散也是常态,倒不是说战场上军纪散漫,而是战后,尤其是攻城战之后,西军造成的破坏性可能比攻城时所造成的破坏性更大。

而这样的一支队伍,却成了北宋最后一支“敢战”之军,不得不说是对宋朝最大的讽刺。而造成这一切的文官们,此刻却在享受着属于他们的“荣耀”。

望着满城狂欢的景象,傅晓鞍不由感叹,北宋,这个发达又虚弱,开放又死板的王朝。中原的落后,当是由此朝起,而傅晓鞍要做的,就是抢回这份国运。

一众进士意气风发的享受完他们人生的高光时刻,再回到起点后,拜谢官家以后才四散而去。是时候回家族,让家中之人一起分享这份喜悦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便是此时最好的诠释。哪怕是大家族出来的子弟,除非是独生子,不然身边的小厮,侍女,凡是归属于其名下的仆人皆能沾光。

至于生母,更能凭借此次机会大大提高话语权,母凭子贵可不单单是形容生了儿子这么简单。类似傅家这种两代人都仅有一位夫人的情况极为少见,哪怕是男人不纳妾,也是有不少暖床的舞女。

傅老太公同傅源是两个杀胚,心思不在女子身上。而傅滨则是娶的嫡女,背后家族势力强大,傅滨本人也不醉心于女色,至于傅沣更简单,他是个情种,平生最爱自己的夫人。

莫说纳妾了,再美的女子在他眼中,也比不过自家夫人的一根脚趾头。不得不说,傅家两代人中还是傅源最像老太公,这也是傅晓鞍更受宠的原因。

是夜,汴梁的夜访市里尽是狂欢的士子身影,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这些士子身上背负的压力远远大于后世大部分的高考学生。

得力于后世的教育普及及行业发展,高考落榜仍有机会努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价值。高考是最容易的一条捷径,但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而放在这宋朝,要想成为人上人,科举是唯一的途径。商贾再富有,面对有秀才,举人身份的人,也是天生低一等,因为掌权者是士人阶层。

封建时代的权力之大,超乎后世之人的想象,所谓平等从不存在,所谓富可敌国,对于掌握权力的人来说,仅仅是一头待宰的肥猪。

哪怕是到了明朝末年,东南商人猖獗至极,买凶杀官,阻止解封海禁。看似是商人掌控了地方,实则还是士人家族掌握着东南一地。

大名鼎鼎的东林党,是这些士人家族通过商贾之手推出来的保护伞罢了。复社张溥所在的家族,除了是太仓有名的富商,更是明朝有名的官宦之家。

中国古代商贾之崛起,并非是兴起了一个新的阶级,而是士人阶级通过权力为自己谋求利益而创造的一个阶级。

生杀大权依旧掌握在士人手里,这也是为何中国资本主义一直处于萌芽阶段的原因之一。大势改变,生产力不足,思想禁锢,以及商人从未有自主的权力。

古代中国需要的,是一场类似于西方文艺复兴一样的思想变革,重新找回春秋战国之时那种百家思想齐放共存的景象。而不是依旧在儒家这个思想框架下,不停的折腾。

儒家的思想虽然有助于统治者维护统治,但不适合强国,汉代之所以独尊儒术,是因为当时公羊儒盛行,而他们推崇的大复仇主义迎合了汉武帝的想法。

大汉通过文,景二帝的积累已经积蓄好国力,自身便已经是强国,所需要的是向其他政权证明,尤其是势力强大的匈奴!

汉武帝想推行国战,而文,景二帝留下的满朝臣子皆是黄老学说的支持者,这就与汉武帝的意见相佐。

最终的结果,便是极力支持向匈奴复仇的公羊儒上位,并最终奠定了后世统治学说的地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