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火狸的传说
紧接着,我又挑开了其他那些人盖着的被单。他们的确都已经死了,也都跟那个老人一样,仪容整洁,衣服也相对完整。
由此我对这个钟天海的看法再次有了改观。毫无疑问,这些尸体应该都是经过他的手处理的,让死者体体面面地离去,这是对一个死者应有的尊重。
我数了一下,这下面一共有十九具尸体。数量上应该和官方统计的数字有些差距。不知道另外一些人现在哪里。看来一切都需要钟天海从里面出来之后才能问个清楚。
这时,欧阳或走到还在昏迷的胖大海身边,翻开胖子的眼皮看了看,他伸手在胖大海的后脑按了几下。
胖大海眼皮跳了跳,哎呦一声,终于醒了过来。
这钟天海让我们昏迷放出的香气霸道得很,如果不是欧阳或,胖子还不知道要昏迷到几时。
虽然醒来,胖大海瞪着眼睛,揉着脑袋还是有些痛苦。我知道他肯定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恢复才行。
欧阳或看了我一眼,问道:“师父,听钟天海言道,你昏迷之后快速醒来,该是你服用了火灵涎的作用。我对医道不甚精通,此火灵涎果有如此神效?”
我点点头,苦笑道:“说起来,我这边还有一番奇遇呢……”
说着,我把我们找到了狸姥姥庙之后的事,简单地给他们说了一遍。
当然主要还是我和那火狸王,以及那群猫狸子之间的事情。说完,我把火狸王送给我的火狸尾拿了出来,给他们看。
马谡接过那火狸尾,仔细看了看,嘟囔了一句:“难道那个传说,是真的?”
我一愣,看来马谡对这火狸尾,应该是有所了解的。
“老马,你知道这火狸尾?”我好奇地问道。
马谡点点头:“我一直在研究生物科学,我跟你说过,我并不认为世界上的物种仅限于上陈列的那些。其实世界上有很多珍稀物种,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得到过更为确切的证据链,而没办法写到档案中去。关于火狸,更多地是出现在一切神怪野志以及一些传说当中。”
“也就是说,现在经过确认的动物档案中,是有火狸这种动物的?”我追问道。
马谡点点头,又摇摇头:“这是两个概念。火狸如果仅仅是从毛色上区分,那世界上不排除有这种毛色的狸子。因为这里面有一些基因突变,以及dna变异之类的因素。就比如正常的老虎和豹子,毛色是黄色带花纹的,但是经常有一些白虎和雪豹出现。这就是他们体内的基因突变所致。但这些都是个例,我感觉你遇到的火狸和白狸,不是这种类型。”
“那……还有哪种类型?”
“还有就是传说中的火狸了。据《清本徐神怪志》记载,当年徐霞客游走天下,在太华之岭,曾经见到过一种火狸
。当时那火狸被困,经徐霞客之手救了那火狸。于是火狸感恩,便跟着徐霞客游走了不少地方。不知道那火狸用的什么办法,每当徐霞客到达一处山岭的时候,那火狸总会适时地出现,陪伴着徐霞客。当然这本《清本徐神怪志》只是一种野志,档案馆图书馆里是没有这本藏书的。所以它记载的内容是否真实,我也无法做判断。”
我们听着马谡说起关于火狸的传说,除了对这种火狸有着浓厚的兴趣之外,也被马谡渊博的知识再次倾倒。
即便是传说,经马谡之口说出来,我相信也不是信口胡说,而是多了一些真实性。因为每个传说,他都能找到出处,都能借以引经据典。
我接着问道:“那传说里还说什么了?关于火狸的?”
马谡则接着说道:“后来徐霞客专门对这种火狸做了研究,他发现这种火狸自带王的属性。也就是说,火狸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是王了。有几次,徐霞客走山访水,被困山谷之中,都是火狸王令其他狸子送来了山果给他充饥的。而狸子这种动物,生存能力极强,而且繁殖能力也不弱,所以在山里很多地方都有狸子出没。在那之后,徐霞客每次遇到难处的时候,都会有火狸王出现,给他以帮助。只是那传说的结局不算太好,在一次走山过程中,徐霞客遇到恶虎作祟,那火狸王率众山狸与虎搏斗,虽咬死了恶虎,火狸王却身受重伤。它便用最后的气力,咬断了尾巴,将火狸尾送与了徐霞客。之后徐霞客携带火狸尾,每到一处地方,只要拿出火狸尾,便可召唤山狸,帮他探路,寻食等等。当然,这段传说我只记了个大概,当时我也没料到,有朝一日我也会看到这种火狸尾。”
我听了马谡的介绍,感觉传说中的徐霞客和我的经历竟然有些类似。难道我遇到的火狸王,真的是传说中的那种?
事实上,我手里拿着火狸尾,那些狸子也的确对我俯首称臣。要是这样的话,那这火狸尾可真是个宝贝了。
马谡把那火狸尾重新又交还到我手里,说道:“传说火狸王之所以称王,就是因为这条火狸尾。它只有在命将不保的情况下,才会断尾。照你所说的,它断尾送你,然后它自行离去,想必此时应该已经没命了。”
我点点头,我也是有这么个感觉。只是那火狸王,颇通人性,对我又是如此真诚。我救了它,而它反过来又救了我,不但将其火灵涎喂给了我,还将火狸尾留给了我。我付出三分,它却回报了我十分。对于它的死,我很是伤心。
欧阳或听了,说道:“恭喜师父获此至宝,日后于山林之中,遇到危难之时,大可一试。那火灵涎也非凡物,我亦听言火狸王乃灵物,善修行。如非外来伤害,能寿百年。而火狸王之口水,十年成液,百年成涎。看来那火狸王至少有百年之寿。火灵涎,常人食之,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修者食之,可长百年修行。此言虽过,犹可信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