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伊人 (一)
周允在童府住了整整一月,每天都是吃饭读书与睡觉。下人们都当他是贵客,一直小心地伺候着,丝毫不敢怠慢。童五每三天便会来看探望一次,虽只是如例行公事般嘘寒问暖,周允却感到无比欣慰。
那李大人很快便发现了周允就住在隔壁,但是依然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只在书库见面时相互打个招呼,最多再询问几个书中的问题。周允见所有下人都无比畏惧这位大人,便也是小心翼翼回应,不敢多说一句。
经过这一月思前想后,周允终于想开了一些:管他日后谁做皇帝,自己都还不一定能考中进士,何必考虑那遥远之事。还不如先将书读好。虽然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但做起来还是很难,每次他只要一拿起书很快就会跑神。
眼看快到了元日,周允开始觉得待在童府之中如同坐牢一般,于是变得无比焦虑。他便想出府与舅父团聚几天,便主动寻了童五说明了去意。
那日童贯只嘱咐留周允在府中小心伺候,并未提及他何时离开。童五虽是童府总管,却还是下人,自不敢擅自做主,道:“公子若非要离去,应先去秉明大人。小的若擅自做了主,日后定会被大人责怪。”周允心意已决,道:“那我这就去找大人辞行。”童五道:“这几日大人恰巧出了汴梁城,小人也不知去了何处,何时能归。所以还请公子再等上几天。”
周允连连碰壁,只好又等了几日,才等到童贯回府。童五生怕隔壁李大人听见,无比小声地告诉了他这个消息。周允当即便决定过去找童贯。谁知童五说府中已积了许多公文,此时大人正批的认真,先不要过去打扰。周允只好又从早上等到下午,等到童五再次送信才出门过去。
童贯办公之处位于童府中心,四周有卫兵把守。童五先进进去禀报了一会儿,然后周允才被允许进去。
一进屋周允便见桌上摆了厚厚的公文,童贯正皱着眉头逐字阅读,口中念念有词。童贯年届六十,须发早已发白,此时看起来竟有些凌乱,想他读书不多,定是处理公文有些吃力。童贯似是忘了府中还有周允这人,见来人是他,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近日公子可还住的满意,下人们可还伺候得当?”
周允开门见山道:“借大人的光,小人在府中住的很好。今日小人斗胆前来打扰,却是想跟大人辞行。”童贯奇道:“公子这又是为何?”周允道:“眼看这元日将近,小人想出宫与亲人几天。”
童贯思索了一会儿方才记起今日是何日,便叹道:“真是不知不觉又过一年,童某竟过得有些糊涂了。不过你舅父此时已不在京城,好像是去了……应天府。这件事难道无人与你讲过?”
舅父长子在应天府经商,他二老定是见闭门歇业无事可做,便去寻了大表哥。传话之人定是只禀报了童贯,而未告知与周允。周允不想为难他人,道:“前些日已有人通知小人,只是近日小人在府中待的头脑糊涂,一时间竟忘记了。”
童贯笑道:“无妨,无妨。那公子就安心地待在府上吧。那日我见了韦婉容,她还问起你的情况呢。”
周允想起韦妃,心中又生感激之情,道:“多谢大人告知。不过小人还有个不情之请。”童贯道:“公子但说无妨,童某必会满足。”周允道:“承大人的恩情,小人已在大人府上住了一月。可整日都是吃吃睡睡,如今小人的手脚都开始不太灵便。所以小人想请大人安排个差事,这样小人也不算在此白吃白喝。”
童贯笑道:“我府中粮食还算充盈,你便是住上十年八载也是无碍。不过我看公子是个勤奋之人,终日如此也确实无聊。可惜我府上都是粗活,无公子用武之地。”突然童贯又道:“我刚好又想到个差事,不知公子有意?”
周允道:“大人请讲。”童贯道:“前日我在朝中见了蔡家三公子。他言太师府中近日缺些文书,便想从我府上借几个过去。可我府中并无此等人才,便拒绝了他。今日公子既想寻些事做,我倒觉得还挺适合,不知公子是否有意?”
周允自然知道太师府就是蔡京的府邸,更知那蔡京不是什么好人,但童贯既提出此事,他自不好拒绝。周允道:“若是小人能够胜任,那求之不得。”却在心中暗叹:真是才离狼窝,又入虎坑。童贯认真道:“那都是些抄写的营生,读过书的人定能做好,过会你可直接找童五言明此事。”
周允道:“那小人先行谢过大人!”童贯叹道:“其实这样也好,若你日后想在军中发展,留在我府上是最好的;若是要做文官,先去太师府待上几年会对以后更有帮助。”
周允心道:我可不想得那奸贼蔡京的帮助,如今只是想找个事做。他谢过童贯,紧接着去找了童五。童五听他竟想去蔡府做文书,马上滔滔不绝地劝道:“周公子,这事你可得想好了。虽然那太师府门槛比别处高些,但对下人可是无比苛刻,俸禄也较别处低了很多,要不然怎会时常缺人。我家大人他高高在上,自然不知道这些。再说公子留在这里可是贵客,下人们都得捧着,但去了蔡府可就成了下人,到时还要处处瞧人脸色。”
周允不想童五竟会好意相劝,便笑道:“多谢管家相劝,可我在府中实在闲的心焦,急需找个事情活动下。”童五道:“公子要是想活动,府中自有去处。如不嫌弃,我便找些下人陪公子玩耍。”周允见其曲解自己的意思,也不解释,将方才童贯之语讲出:“管家大人说的话都有道理。但是在下乃一介书生,日后还要参加科举,去太师府做事对以后会有所帮助。”
童五闻此道:“公子说的确实有些道理,那童五便不强留公子。日后公子要是在那太师府受了委屈,勿要忘了回来寻我,到时童五定会帮你出气。”
周允道:“在下对管家大人的盛情感激不尽。只是在下还有一事不明,还想向大人请教。”童五道:“公子有话请讲,童五绝无隐瞒。”周允道:“在下仅为童府一过客,为何却得到管家如此照顾。”
童五道:“公子有所不知,如今我虽做得这童府管家,在京城中还算有些薄面。但旁人也只是表面上尊敬,背地里仍觉得我是个奴才。那些个达官贵人平日都不会拿正眼看我,像那李大人更是日日都在寻我麻烦。但我与公子相处这一月,发觉公子不但没有丝毫瞧不起我的意思,反而始终保持尊敬,这些让在下感激不尽。”
周允不想童五竟是个性情中人,便道:“管家大人有所不知,在下其实出身布衣,自小父亲便教导我众生皆是平等,无论与何人相处都要保持尊重。”童五道:“不想令尊竟有此胸怀,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童五便又问起周生现在何处,说隔天就要前去拜访。当听周允说到周生已经离世,童五更是惋惜不已。
纵使童五百般挽留,但周允不想再被人捧着,决意去那太师府做个小小文书。
当晚童五硬拉着周允喝起酒来。虽然童五大了周允二十多岁,可喝了几杯后酒劲上来,便开始无话不说。原来这童五本是孤儿,很小便入童府为奴,摸爬滚打好多年才做到管家的位置,期间不知受了多少白眼和欺负。周允没饮过酒,很快便被灌醉了,也不记得自己说了些什么。
第二日醒来,周允发觉自己还未收拾行李。来时他两手空空,离开时衣物却塞了满满一包袱,最差的还是入府时穿的那件。那两本来就属于周家,所以也被塞了进去。出屋之时他忽然想起韦妃所赠之金,便取出后攥在手中。
周允本想将黄金送给童五,以谢一月来的照料之恩。不料未等他开口,童五便抢先塞给他一锭银子,并言有钱好办事,让拿着好在蔡府打点上下。周允只好伸出另一只手接着,并再次感谢。
蔡府与童府并排,仅隔了一条南北小道,周允来时便是走的这里。童五与周允从道上侧门而出,走了几步便到了太师府侧门。
童五敲门,开门之人知其是童府管家便马上进去禀报了。周允朝门内瞅了几眼,发现蔡府景观竟比宫中还要精致一些。
过会来了个穿着华丽的人,想在太师府定是个人物。这人也与童五认识,两人先走进门里交谈了几句,期间周允看见童五悄悄塞了那人一锭银子。那人得了银子,便不在意二人的不请自来,欣然同意周允入府。
童五交代完毕,便与周允道了别,言语中流露些不许舍。周允还礼后便随那人进了府中。那人先领周允横穿了蔡府,直至东墙之边的一个精致的院子。院门上挂着一个镶边的牌子,上有三个金色大字书“文书阁”。
蔡府的景色只能用惊奇来形容,一路上周允看的眼花缭乱,见了这三字后才算平静了下来,再细嗅几下,竟还能闻到院中的墨香。
正如童五所言,蔡府确实规矩甚多。周允刚被安排完落脚之处,阁中管事之人便过来扔了一本薄薄的书,上面写着“蔡家家规”,让他仔细背诵,并言明日就会检查。
周允知其是故意刁难,便想起童五先前的交代,马上取了那锭银子塞给了管事之人,并道初来乍到还请多多指点。不料那人得了银子立刻换成了笑脸,改口说周允是来临时帮忙,不必熟背家规。
管事又装模作样地拉着周允闲聊了一会儿,其实在手中不断掂量着那锭银子的分量。既然周允使了钱财,管事便给他安排了个轻松的差事:在信封上写字。
蔡京贵为太师,是天下第一权臣。正直之人虽恨之入骨,心术不正之人却趋之若鹜。每年蔡府都接到成千上万封来自各地的书信,文书阁的首要任务便是给这些人回信。当然权贵之人的书信会直接送到蔡京的手里,周允等人负责回的都是布衣百姓。
得管事之人照顾,周允只负责在信封之上写上地址与人名,不必像旁人般重复地抄写。这几日将近元日,天下的贺贴增多,以致阁中人手无比紧缺。几位同僚见周允过来,以为来了个帮手,心中无比欢喜。
谁知管事却将他本来的任务转给了周允,几人便抱怨了起来:与其照这样翻来覆去抄写同样的文字,为何不集中去书坊印制。此时管事已倒了杯浓茶坐在旁边监督,便道:印刷之字根本不能体现太师大人对天下士子的尊重和关爱,让他们好好抄写,并言日后太师定有重赏。
饮完茶后,管事心满意足地出门转圈去了。待其走远,同僚便寻问周允是何身份,为何一来便分了个轻松的差事。周允隐瞒送钱之事,便道自己是从童贯府临时借调而来,所以得了照顾。几人感叹:真是上头有人好做事,然后开始狠狠地咒骂刚才的管事。
周允闻之一笑,并不与他们参合,自顾认真书写信封,午饭前便将一天的任务完成。正午时有专人来阁中送了饭,几位同僚草草地吃了,接着开始奋笔疾书。
下午时周允无事可做,便翻看起那些书信来,不想除去那些拜贺的帖子,有些还挺有趣:
有位四川的张三说家中有神童三岁能文,五岁读遍群书,十岁蜀中无人可比,想请太师收为学生。有位南阳的庞紫有祖传水变油之法,愿无偿献给朝廷,只求做个知府。有位江西的王森,在山中学得神功,能让人返老还童,想请太师引荐为国师。
周允一连看了多封,忍不住要笑出声来,但见身边同僚都在认真做事,便强忍着把笑憋了回去。心想这些人若真有如此本事,早就天下皆知,根本不用找太师提携,所以定都是些江湖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