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身世之争,众说纷纭
恒王听完秦桑的话,不知心中是何滋味,他细想了许久,仿佛有一丝别样的情绪,占据了他的心头。
过了好一会,他才沉声道:“秦公子对此战的分析,果然透彻。”
接着,他便拾起了起初的考题,接着问道:“那么依秦公子看来,若是当日是你领兵,你将如何应对?”
秦桑微微一笑,终于还是要面对这个问题了。
世间哪有什么“若是”,今日在这朝堂之上,自己便是巧舌如簧说的天花乱坠,也无非就是被别人当做无稽之谈。
那倒不如,不去谈及这个“若是”。
“回禀陛下,此时渝州已失,草民再如何分析当时的情况也不会再有转机,所以草民从未将自己放在宋将军的位置上考虑过此事。草民只知道,眼下当务之急,是依据渝州现状,做出应对之策,夺回渝州。”
殿中鸦雀无声,大臣们没有了丝毫动作。
恒王脸上终于露出了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他知道,眼前这个少年,绝非等闲之辈。
他甚至生出了一丝希望,也许真的如他所说,有他带兵,秦川或许能够夺回失去的那些城池。
“好!”恒王扶座起身,两步迈至台阶边缘:“秦公子果然胸有韬略,这宫殿虽大,却还是束缚了公子的手脚。想必,疆场之上,才是公子该去的地方。”
此话一出,文武百官皆是反应了过来,皇上这……是要令其领兵了。
“陛下!”
此时,相国大人董彧却是清醒至极,他大步迈出,拱手跪地:“还请陛下先听老臣一言!”
恒王见董彧跪地,对他即将要说什么也猜到了几分,但毕竟他是两朝老臣,总不能直接叫人架下去,只好沉声道:“你说。”
董彧直起身子,语重心长的说:“如今看来,这位秦公子的武功谋略确实皆为上乘,但若是就这样令他率军出征,恕微臣直言,还望陛下三思。”
说罢,董彧深深叩了一首,抬起身接着说道:“暂不说这位秦公子是否真的有领兵之才,即便是他的身世,也还是未知。令此等来路不明之人统兵出征,微臣实在心中不安!”
董彧说完,一众老臣皆是举步上前,纷纷跪地:“请陛下三思!”
秦桑站在原地,心中没有丝毫意外。这本就是她与师兄在府中商谈最多的问题,她早就知道,自己是要面对这一刻的。
恒王见众臣皆是如此,虽有些愠怒,却还是克制住了,他看向秦桑,定了定神色,问道:“秦公子,在何处长大?又师从何人?”
秦桑没有犹豫,只按照之前在府中与师兄商讨过的那般说辞,坦然说道:“回禀陛下,草民之父原本是山中樵夫,后朝廷征兵,父亲便离家参军,在华阴一战中不幸殒命。”
秦桑观察了一下恒王的脸色,缓了缓,继续说道:“草民与母亲一直住在山中,年前母亲染病离世,草民便从家中出来,到了京中。恰好遇上城中张榜设擂,草民便上了擂台。”
“那你所习兵法武功,都是从何而来?”恒王继续问道。
“父亲还未参军时,常在家中教习草民一些自保的招数,入京后,草民也有幸结交了一些世家子弟,向他们学习了一些兵法,未曾拜师。”
秦桑说完这些,那些跪地的老臣更是摇头叹息,纷纷出言指责秦桑出身太过卑贱,也无实战经历,难当将军之职。
秦桑没有在意他们的言语,她微微抬头看了一眼站在不远处的太子,太子虽是皱起了眉头,眼中却露着一股坚定。
果然,太子也迈出一步,跪地出言道:“父皇,当日决定在京中设擂,本就是想要寻找出一位文韬武略的民间高手。现如今,战事迫在眉睫,这样的民间奇才就在眼前,为何还要计较那些无关紧要的琐事?”
后面那句话,太子分明就已经转向了下跪的百官,看着他们满脸故作的忧虑,太子心中大为失望。
战事紧迫,民不聊生,这些吃着皇粮的固执官员,却还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对秦桑领兵之事百般阻挠。
此时,太子知道自己不仅是在为秦桑出言,更是在为秦川的百姓出言。他不想因为朝堂纷争,而陷百姓于水火之中。
这也就是应清为什么要放着声势上佳的二皇子不联络,而要去拜访这个根基不稳的太子的原因了。
因为应清知道太子的为人,即便秦桑能够顺利领兵对他目前在朝堂上的形势来说毫无助益,他却愿意为了百姓,而鼎力相助。
秦桑心下微有触动,为百姓,也为恒王。
有这样的一位太子,恒王何其幸也,秦川百姓,何其幸也。
秦桑的眼角微微看了一眼不远处的二皇子,他此刻倒是镇定自若,看着一众老臣跪地阻拦,省了他亲自出言,他也乐得轻松。
秦桑微微叹气苦笑,还好恒王不算昏庸,没有因为二皇子母家的声势而立他为太子,否则,这秦川的将来,还真是堪忧。
恒王见众臣都是这般态度,也知道此时蛮横不得。但他也不是什么好脾气的人,况且若是轻易就能被群臣左右,他也不会坐上今日这把龙椅。
他微微顺了顺气,抬手道:“今日殿试就到此为止吧,至于秦公子如何安置,容朕细细思量再做决定,都散了吧。”
说罢广袖一挥,便台步而去,留下一众老臣跪地而望,面面相觑。
说到底,若是皇上真的拍板而定,他们也奈何不了分毫。
只是他们都知道,这位圣上并不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他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三思而后行”。但毕竟圣意难测,他们也只能做到这个份上,靠皇上自己定夺了。
见恒王已经离开,众人也纷纷离去,走时还不忘看一眼秦桑的神色,在他们心中,秦桑这会应该早已失魂落魄了吧。
不料,大臣们都未曾在秦桑脸上找到一丝落寞,她只是那样静静的站着,就好像周遭的一切都与她无关似的。
待众人走后,太子才深深叹了口气,缓缓从地上起身。回身见秦桑还在等他,便轻轻朝她笑了一下,随她一同向殿外走去。
到大殿外,上了马车,太子也不忘出言宽慰。
“秦公子,你莫要担心,父皇虽然还未做决定,但他向来不是庸主,定不会将秦川统兵之事视作儿戏。现在他已知道你的能力,定会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说完,他倒更像是在说服自己似的,重重点了点头。
秦桑见他这般担心,心中更是觉得他将来若是登上皇位,定是一位心怀天下的明君。
她笑了笑,反倒是伸手拍了拍他的臂膀:“太子殿下不用心急,成与不成,也要看天意。”
太子见她反而宽慰起了自己,也是恍然一笑,接着说道:“其实,父皇并不是一位看重出身的人。你应该知道,我的母后,出身也并不高贵。”
说到这里,太子的眼中闪过一抹淡淡的忧伤,但他很快便收起了情绪:“并且,如我母后一般的出身,在后宫里也并不少见,你可知道陈妃娘娘?”
秦桑微微一怔,陈妃……好像从前师兄也曾提到过,但应该只是一句带过,也并未多说。
秦桑摇了摇头,表示自己并不记得。
太子点点头道:“这位陈妃娘娘,入宫以来一直颇受父皇宠爱,她在入宫之前,也只是一个平民。她与父皇的故事,在民间也算是个传奇,回去后,你不妨问问应公子。”
秦桑点了点头,她知道,这些事即便再传奇,以太子的身份也不好多加妄议,这些东西,还是向师兄询问更为妥当。
她看着眼前的太子,心中对其好感倍增,这位太子全无纨绔子弟的样子,对所有礼仪分寸都拿捏的极为妥当,果然是个太子的不二人选。
一路上,太子也未在多说什么,两人只是静默着,思考着各自的心事。一直到了城东松雀府所在的街口,马车才停了下来,秦桑与太子就此告别,回到了府中。
进了府,看见应清果然又在打理他的花花草草。虽然已是初秋,又连日阴雨,但还是有些应时的花开得正好。秦桑看见这满园的红花绿叶,心情也随之好了不少。
见秦桑进门,应清抬眼笑道:“如何?”
秦桑耸了耸肩,倒是显得极为轻松:“如师兄所料,文武百官对我这身世,皆是嗤之以鼻。”
应清倒也没有惊讶,呵呵一笑,想到秦桑尚未进食,便回身吩咐小仆去端几盘点心。
吩咐完,便随秦桑一起进了书房,倒了两杯茶,在案几边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