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买宋 > 第八十五章 宋朝百姓的一天

第八十五章 宋朝百姓的一天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进城之后,一路走一路闲逛,城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让得李小鱼他们大开眼界,刷新了认识,感觉震撼不已。

因为汴梁城实在是太繁华了了,这种繁华,是达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极限,到处都是雕梁画栋的建筑,配饰精良的马车,身穿绫罗绸缎的人群,无一不显示出了此时的盛世景象。

没错,此时的大宋,正处于它最鼎盛的时期,经济发达,文治昌盛,百姓富足。

这种富足可不是说说而已的,而是真的国富民强,国泰民安,超过一百五十万人口的汴梁城内看不到乞丐,因为官府设有专门的福田院和居养院。

它们的主要功能便是接济、收容“老疾孤穷丐者”,比如此时朝廷在汴梁城内设有四个福田院,用来专门救济穷苦者。

也不止是汴梁城,还下令全国各州县均设置居养院,“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丐者许送近便居养院,以钱米救济。孤贫小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就读”,是不是很人性化?

当然,更没有流离失所的孤儿,因为设有慈幼局、婴儿局,“官给钱典雇乳妇,养在局中。如陋巷贫穷之家,或男女幼而失母,或无力抚养,抛弃于街坊,官收归局养之。月给钱米绢布,使其饱暖,养育成人,听其自便生理,官无所拘。”

此外还有施药局和安济坊,都是为了照顾穷困群体设立的医疗福利机构,到了北宋崇宁年间,朝廷甚至还下令“置安济坊养民之贫病者,仍令诸郡县并置”。

而且不仅管你生前,还有管你死后的漏泽园,所谓的漏泽园类似于现在福利性的公墓,早在北宋真宗年间,官府就“于京城近郊佛寺买地,以瘗(埋葬)死之无主者”。

此后到了徽宗朝蔡京当政时,更是在全国推广此制,曰“漏泽园”,各州县均设,竭力让国内不出现路有冻死骨的惨状。

虽然后来也没什么卵用,官员贪污腐化,各种层层克扣,所有的福利制度形同虚设,但至少此时宋朝的百姓们还真的是衣食无忧,安乐悠闲。

而且因为汴梁城里河流众多,水系发达,所以大家还都养成了热爱洗澡的好习惯,并不像后世大家所认为的那样,古人很少洗澡,什么一年才洗三次澡,至少在汴梁城内不是。

因为李小鱼他们是看到,大街上光是营利性的澡堂子就有很多,以至形成了独立的一个行业———“香水行”。

至于私人在家中洗澡更是普遍而平常的事情,特别是夏天不停的出汗,一天里至少要浴身一次。

宋词中,美滋滋形容夏日“晚浴”后心身舒爽状态的妙句更是比比皆是,可见这个时期的人们真的是酷爱洗澡的,早就养成了爱洗澡的好习惯。

故此,大街上不仅有浴室,还有按摩推拿大保健等一系列的服务手段,闲暇之余,倒真的是可以去美滋滋的享受一番啊。

并且更人性化的是,这个时期就已经有公厕了,而且厕所里还专门配备有水盆、手巾等。

足以说明,在这个时期,至少有教养阶层的人,都已经养成了便后洗手的习惯———当然,实际上这一习惯早在晋代就已经确立了。

“净纸不得狼藉”,更是说明当时普遍地以纸来拭秽,而且,厕所里总是整齐地备有“净纸”供前来的人使用,不会让你有出门忘带纸的尴尬。

所以如此好的福利制度,让得大街上的每个居民,都是红光满面笑语盈盈,一副精神饱满的姿态。

更加的不愁吃不愁穿,因为在此时的大宋,只要不是天灾人祸,什么蝗灾旱灾水灾,导致一个地方出现大范围的饥荒,难民成群,超过了救助极限,其他时候,几乎很轻易就能找到份活计来养活自己,生活的很好。

这也多亏了宋朝浓郁的商业氛围所致,商人的地位大幅度提高,全民经商,不仅种地可以挣钱,做生意打工也能挣钱,而且收入不菲,很多百姓甚至都不愿意种地,而愿意跑到大城市里去打工生活。

而这个时期普通百姓的收入水平到底有多高呢?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知晓,比如宋人张耒的一首诗中就有写道。

“山民为生最易足,一身生计资山木。负薪人市得百钱,归守妻儿蒸斗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时代以砍柴为生的山民,不干别的,光是每天靠砍柴卖柴就能很好的养活自己一家老小,挣个100文,可能还要更多。

毕竟诗人要是写“负薪人市得一百零二钱”之类的话,就太不押韵了,所以这里的百钱只是虚指,实际情况一般是只多不少。

再比如也有资料记载,淮西的佣工,“力能以所工,日致百钱,以给炊烹”,也是日收入100文左右,算得上是很不菲了,足够一家三四口的日常开销。

还比如都昌县的一名农妇“为乡邻纺缉、漧濯、缝补、炊爨、扫除之役,日获数十百钱,悉以付姑”,也是日收入100文左右,很不错了。

至于城市里的情况的话,据记载舒州官营酒务的杂工,收入大概是“每名日支工食钱二百五十文省”,也就是日工资有200多文。

以及饶州城一个叫鲁四公的家伙,开了个食品店,专门“煮猪羊血为羹售人,以养妻子。日所得不能过二百钱,然安贫守分”,日收入100多文,不到200文。

吴中也有两名家伙,“同以鬻鳝为业,日赢三百钱”,同样每人每日也有100多文的收入。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你不管干些什么,每天最少也有一百文左右的收入,而这个收入大概能在宋朝过上怎样的生活呢,我们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从宋朝人的一天开始说起。

美好的一天当然是从早餐开始,在清晨,宋朝的百姓们会在报时人的钟声中醒来,却并不着急着吃早餐,而是先洗脸、刷牙,再吃早点。

过程差不多和现代人一样,由此也可以说明宋人对生活小细节的追求一点不比现代人逊色,从一些流传至今的生活小物件就可以说明,比如,牙刷。

是的,你没有看错,宋朝人可不是拿手指刷牙的,也不是嚼杨柳枝了,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有牙刷了,木质的,以猪鬃毛或者马鬃毛为毛刷,看起来几乎和现代的牙刷一样,没什么区别。

洗漱完毕之后,大家才陆续上街吃早餐了,记住,是上街,而不是在家里煮稀饭吃咸菜。

据《梦梁录》里记载:宋朝的百姓寻常家里都不开灶的,每天早上都会有许多卖早点的铺子热闹营业,一二十文钱就可以买到“灌肺”、“炒肺”、粥饭之类的早点。

所以,李小鱼在苏州教给那些难民们的小吃做法,才会那般火爆,因为大家都习惯了上外面吃早餐,什么新奇好吃吃什么,想不火都难啊!

而早饭过后,如果天气好的话,正是踢足球的好时机,当然,宋朝人管它叫做蹴鞠。

大家在电视里都看到过,蹴鞠是猪尿泡做的,和足球差不多大小,玩法相差不多,也是射门,不过那时候的球门和现在的大不相同,乃是竖的一根杆,杆上有块木板,上面开了个洞,比蹴鞠大不了多少,称之为风流眼,是射这玩意,所以难度比足球高多了,后来也就逐渐失传了。

毕竟国足连那么大的球门都射不进,要射这玩意的话……

咱们聊点别的吧……

不过在宋朝,蹴鞠却是一项全民热爱的运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明百姓,从皇宫内院到平民家庭,都以蹴鞠为乐。

元代钱选所绘的《宋太祖蹴鞠图》,便是描绘宋太祖赵匡胤与赵炅、赵普等人踢球的场面。

普通人也常常在御街和横街上玩蹴鞠,有道是“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

甚至连女孩子都十分热爱蹴鞠,不少宋代铜镜中就有男女相对踢球的纹饰,宋代陶枕也描绘了民间少女踢球的情景。

对此宋代诗人陆游的《残春》中曾写到:“乡村年少那知此,处处喧呼蹴鞠场”。

可见蹴鞠运动在宋朝的确是火爆一时,称之为那个时候的国球也不为过。

而除了蹴鞠外,也有一些体力不佳的文人们,会选择更为儒雅的高尔夫,也就是“捶丸”来游戏。

所谓的“捶丸”,“捶”即击打,“丸”即小球,是一种以球杖击球入穴的运动项目。

它的前身是唐代马球中的步打球,当时的步打球类似于现代的曲棍球,有较强的对抗性。

不过到了宋朝,文人嘛,柔柔弱弱的,弱不禁风,对什么抗啊,于是步打球由原来的同场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成了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球门改为球穴,名称也随之改称为“步击”、“捶丸”、“角球”,也是十分火爆的一种娱乐活动。

据称当时连儿童都非常喜爱“捶丸”这种活动,如北宋官吏膝甫,幼时“爱击角球”,他舅父范仲淹“每戒之不听”。

这样运动游戏一上午后,消耗很大,中午当然就少不了吃顿好的啦。

前文说过了,据《东京梦华录》载:“在京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点”。

也就是说城里的大饭店就有72家,还有数不清的小餐馆、小食店……简直是吃货的天堂有木有!

而且可以向大家透漏个小秘密,在这个时期的餐馆吃饭不仅有人帮忙倒酒,甚至还有歌姬小姐姐专门献唱助兴呦~

花费也不贵,普通的小餐馆,一顿饭也就四五十来文,已经可以吃的很好了,当然,你点小姐姐另算。

而且,你也可以选择买菜回家做饭,那个更便宜而且很实惠,想吃什么就可以在城内的百货市场买什么,毕竟市场里什么都有。

吃过午餐后,下午的话,就可以去茶馆点杯茶听听小曲。

虽然咱们现代人讲究午睡,觉得吃过午饭后非得小眯一会儿下午才有劲儿,可很多时候,眯着眯着,一下午就过去了……

但对宋朝的百姓们来说,午睡的概念却并不强,正应了那句话,睡你老母起来嗨……

所以午饭过后,正是唠嗑、听曲、喝茶、憧憬人生的好时光。

还是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瓦舍勾栏”十分之多,仅汴京就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有的甚至“可容数千人”。

所谓瓦舍勾栏,其实就是宋朝时期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

里面有小唱、嘌唱、诸官调、杂剧,多种曲目供君选择,时下最流行的曲目在这里都可以听到,甚至如果有闲钱,都还可以点歌哦!

不仅如此,在汴河虹桥的附近有很多茶馆,有钱人经常来这“斗茶”,夺魁者一般都会赢得茶馆奖励的一壶龙井。

当然,你若是又逛饿了的话,在繁华的街市上也随处都有售卖晚餐的小摊。

据《喻世明言》记载过一个小故事:“入来茶坊里坐下。开茶坊的王二拿着茶盏进前,唱喏奉茶。那官人接茶吃罢,看着王二道:‘少借这里等个人。’

王二道:‘不妨。’等多时,只见一个男女,名叫僧儿,托个盘儿,口中叫:‘卖鹌鹑馉饳儿!’官人把手打招,叫:‘买馉饳儿。’”

所谓的馉饳,便是古代的一种面食了,相当于我们今天吃的“馄饨”。

宋代很多文字记载上都有提到过吃馉饳,可见是当时的一种流行小吃,就好像现在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的沙县小吃般,也不贵,一般十多二十二就可以吃到,很是实惠。

而吃饱喝足之后,你就可以回家休息啦,当然,若是还意犹未尽的话,也可以回家挑灯作词,记录下这一天里难忘的瞬间,好多宋代的有名的词赋,就是这样逛街逛出来的,比如什么东方夜放花千树等。

而这,就是这个时期宋人悠闲的一天了,怎么样,是不是很精彩充实啊。

所以这个时期并没有那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是上有天堂下有汴京,可见此时东京汴梁城繁华如梦,是很多人心目中真正的天堂。

……

……

……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