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买宋 > 第二百九十五章 一介奇女子

第二百九十五章 一介奇女子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而且除了宋朝被许多人误解外,就连宋朝的女子也被人误解。

的确,也许是缠绵婉约的宋词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也许是那个积弱的年代太令人感伤,也许是程朱理学对后世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总之,这些都让宋人留下了风流软弱却又迂腐的印象。

而从那时起开始陷入缠足桎梏的宋朝女子,更是让人觉得活得压抑委屈,远不如汉唐女子恣意张扬。

但需要说明,这真的是对宋朝的一种误解了,因为大家如果去仔细了解一下的话就会发现,真正的宋朝女子在温婉多情的同时,更有一份蓬勃生动的气质和坚韧顽强的意志。

在两宋四百年间,无论繁华还是战乱,无论塞北还是江南,一个个美丽智慧的女子次第而出,写就了最精彩的故事,演绎出最浪漫的传奇,有过最华丽铿锵的绽放。

女性是否得到社会的尊重认可,首先要看她们的政治地位。

宋朝可以说是女性掌权的最后一个高峰了。

从北宋到南宋,共有八位皇太后九次垂帘听政,这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其中有两位更是风华绝代,一个是有“宋代武则天”之称的仁宗章献明肃皇后刘娥,她从一个卖唱孤女到母仪天下的皇后,已经上演了一个中国灰姑娘的传奇。

更杀伐决断,执掌天下,万民归附。

另一个是将铁腕宰相王安石拿下,执政多年,英宗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被后世称为“女中尧舜”。

岂止如此,就在那同一个时代,还有契丹辽国承天皇太后萧绰,断腕太后述律平;西夏还有掌权多年的梁太后,各民族的女子们交相辉映,绽放在千年前的历史星空,将那些男人们统御麾下,笑傲神州。

而在宋朝众多皇后中间,出身最微、经历最奇、权力最大、争议最多的,恐怕要属宋真宗的皇后刘娥。

刘娥的出身,是当时士大夫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

《宋史》说她祖籍太原,爷爷是将军,父亲是刺使,还在襁褓时,父亲就死于征战,母亲也撒手人寰,成了孤儿,后被好心人收养,长于益州(今四川)。

不过,《宋史》的记载云山雾罩,语焉不详,除了的确在四川长大之外,其它线索皆无从考证。

而司马光《涑水纪闻》则说:“章献刘后,本蜀人”,本来就是四川人,对祖籍太原说,明显表示反对,所以,那有名有姓的将军和刺使到底是不是她的亲人,还真难说,总之是留下了千古谜团。

她与那位似父似夫的龚美的关系,也有点说不清道不明。

《宋史》载:“蜀人龚美者,以锻银为业,携之(刘娥)入京师”,一个姓龚的男人,带着一个姓刘的女孩在京城打工,这会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据说,刘娥“善播鼗”,擅长拨浪鼓,可以想象,银匠龚美拉风箱炼银子、美女刘娥拨浪鼓揽生意那动人的情景,颇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夫唱妇随的浪漫。

史料中比较真实的记载是,当时还在做太子的宋真宗机缘巧合见过刘娥,惊鸿一瞥,看上了她。对

于“皇二代”来说,要么看不上,一旦看上,巧取也好,豪夺也好,拆墙也好,插足也好,纵使出浑身解数,也会要据为己有的。

于是,这位太子是大手笔的送钱送物,又给房给车,终于抱得美人归,把她接进了自己的襄王府,上演了一场东方版王子与灰姑娘的传奇故事。

从此,太子心无旁鹜,对刘娥“宠幸专房”,夜夜笙歌,旦旦而伐,三千粉黛无颜色。

皇权社会也是宗族社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血统论和出身论成了道德制高点,成了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决定因素,贵族血统可以世袭官爵,不作任何努力就能享尽人间富贵,而身份低贱者想要挤入上流社会,则比登天还难。

所以,从进入王府的那天开始,刘娥那卑微的身份就成了她的“魔咒”,如影相随,时刻影响着她、打击着她、摧残着她,无论采取怎样的措施和手段也摆脱不了。

比如,太子的乳母秦国夫人就对这位川妹子嗤之以鼻,苦口婆心地劝说,太子却充耳不闻。

于是,气不过之下,她便到宋太宗跟前告了一状,说自从狐狸精刘娥来后,太子身体都快弄垮了。

宋太宗听后,自然是大为光火,要求太子立即把刘娥扫地出门。

皇帝发怒,这可是事关自己能不能转正的前途问题,还是太子的真宗不得不依。

不过,太子对刘娥还真的是情太深,万难舍,只好折中,把她暂时安顿在王宫指挥使张耆家,害得张耆为避嫌,连家都不敢回,夜夜在办公室打地铺,“耆避嫌,遂不敢下直”(《涑水纪闻》)。

好在有情人终成眷属,过了十多年,宋太宗去世,太子继位,随即欢天喜地把刘娥迎进了宫,封为美人,免了相思之苦,圆了鸳鸯蝴蝶梦。

刘娥进入襄王府时还只是个十五六岁的妙龄少女,后来长期寄居张耆家,等到宋真宗登上皇位,她已经三十出头,所谓徐娘半老了。

进宫之后,宋真宗对刘娥的感情不但没有因她年岁渐长容颜渐淡而稍有减少,反而历久弥深,从他对刘娥一系列煞费苦心的安排就不难看出:先把她晋封为二品修仪,很快又封为一品德妃,景德四年(1007年),当父亲当年给他娶的郭皇后去世后,他又开始精心运作刘娥当皇后。

然而,刘娥的出身问题一直是摆在她面前的一条鸿沟。

当宋真宗向大臣们提议她当皇后时,参知政事赵安仁就以刘娥出身寒微、不可母仪天下为理由,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反对。

他安排翰林学士杨亿起草封后诏书,杨亿甚至公然拒绝。

在这件事上,大臣们的反对态度出奇的一致,即使有心支持宋真宗的,表面上也保持着反常的沉默。

在那个时代,血统问题既是伦理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在这种问题上,要求大臣们让步,一致同意,几乎不可能,哪怕贵为天子的宋真宗反复做工作也无法做到。

大臣们希望立沈才人为皇后,因为皇后不仅是皇帝的皇后,也是大臣们的皇后,沈才人出身宰相门庭,地位高,血统正,成份好,封她为皇后,无论从伦理道德还是政治角度来说,这都是表里相符、实至名归的。

大臣们不能理解自己的心思,这让宋真宗一筹莫展,无奈之下,他索性将封后一事悬着,拖着,既不立刘德妃,也不立沈才人,与大臣们僵持着。

直到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他终于下定决心,回避了朝臣公议的程序,特事特办,礼仪从简,只将封后诏书传至中书省了事,那些大臣们最后竟也无计可施。

于是,经过种种波折后,刘娥这位出身卑微的奇女子,终于在宋真宗的强力推动下,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变,成了大宋王朝的皇后,这年,她已经四十四岁。

宋真宗对刘娥的一番深情,还表现在确定接班人的问题上。

刘娥虽然是他“宠幸专房”的女人,但有些事情,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她的生育问题就是如此。

当时,刘娥身边有一个姓李的侍女,大概看到皇帝皇后干打雷,不下雨,非常着急,便对皇后说梦到自己怀孕了。

刘娥一下便听出了弦外之音,这种情况下,有什么法子比“借腹生子”还好呢,于是,皇后安排,皇帝很快就让李氏怀上了,生下一子,对外则说是刘皇后所生。

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接班人宋仁宗赵祯。

一个女人,尤其是封建时代的女人,要得到一个权力至高无上男人的持久喜欢,那可不仅仅是长一张漂亮脸蛋、抛几个媚眼、扭几下楚女腰肢就能轻易做到的。

对于这个女人来说,既要玉洁冰清,又要超凡脱俗,时常能够给皇帝以新鲜的感受。

既要爱学习,又要会学习,随时能够更新自己的知识,做到博览古今,眼光长远。

既要有悟性,又要有德行,跟得上皇帝的思路,听得懂潜台词,能搭台亦能补台,及时救过补阙,让皇帝倚为智囊,同时还要得到周围的尊敬与钦佩,给皇帝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家庭氛围。

总之,她必须是一个接近完美的女人和妻子。

纵观刘娥的经历,当初她应该文化不高,但从后来的发展看,她绝对冰雪聪明。

如《宋史》中就有这样一段关于她的评价:“后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真宗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闱事有问,辄傅引故实以对。”

根据这段话,至少能得出三个方面的结论:一是刘娥有悟性,爱学习,不仅学习上的,还对朝廷大事非常关注,博闻强记,能把与现实对应参照。

二是宋真宗每天通过奏折了解到的天下事,很多告诉了刘娥,她都记在心里,说明她是个有心。

三是宋真宗在处理某些朝廷大事的时候,常常同刘娥交流看法,征求一下她的意见,她往往能把以前的同类案例告诉宋真宗,说明她对知识能做到融会贯通,掌握了不少处理国家大事的方法与技巧。

大约从天禧四年(1120年)开始,由于宋真宗中风在床,不能坐朝,便将政事交刘娥处理,“帝久疾居宫中,事多决于后”。

宋真宗在床上一躺就是几年,这期间,作为皇后的刘娥,不但要照顾生命垂危的皇帝,还要教养年少的太子,更要决策天下大事,真是内外兼顾,日理万机,对于刚刚直面国家大事的她来说,可谓小试牛刀,但她也的确没有使宋真宗失望。

皇帝有病,大臣就会闹政变,这几乎是人治社会下的条件反射。

台上的宋真宗奄奄一息,台下那些人就开始搞阴谋诡计,甚至磨刀霍霍了。

当时,冠准任宰相,但他嘴巴不严,把还没议定的朝廷大事提前泄密,因而被罢,由丁谓接任。

太监周怀政想浑水摸鱼,秘密策划废除刘后,诛杀丁谓,拥立太子,结果被人告发,身首异处。这些里里外外的变故,无疑给孤立无援的刘娥以生死攸关的考验,风声鹤唳之间,刘娥沉着地决策,果断地处理,招招精准,总算平稳过渡,足见其超常的胆识和魄力。

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病逝,太子继位,即宋仁宗。由于宋仁宗年仅13岁,少不更事,宋真宗临死前遗诏说:“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于是,刘娥由皇后变成了皇太后,从幕后走到了前台,成为了大宋王朝的真正决策人。当时,为了太后与皇帝如何坐朝,大臣们争议不休,宰相丁谓建议,朝会时,皇帝坐朝承明殿,太后另择地方听汇

2/3页

报。刘娥认为不可,她说:“皇帝视事,当朝夕在侧,何须别御一殿,”于是,宋仁宗与刘太后五天上一次朝,皇帝居左,太后坐右,皇帝称“朕”,太后称“吾”。从此,刘娥这位出身低微的川妹子,开始了长达十一年显赫一时的垂帘听政生涯。

这十一年,刘娥既是决断天下大事的实际当权者,同时也是小皇帝的母亲,她丝毫也没有忘记自己作为母亲的责任,要求宋仁宗随自己一起处理政事的同时,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

她特意在崇政殿的西厢房,给宋仁宗安排了一个专门读书的地方,不断邀请全国最有名望的博学鸿儒,给他讲经习史,朝夕诵读,不但修学,而且修身,不但立人,而且立德,为宋仁宗这位后来的中兴之主,奠定了扎实的学问根基。

这十一年,刘娥女子当国,垂帘决事,天下大事并未因她是女流之辈而荒废,反而处置得当,政令畅通,“初,仁宗即位尚少,太后称制,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

对身边人和家里人,也都能掌握分寸,要求严格,“左右近习亦少所假借,宫掖间未尝妄改作,内外赐与有节?”(《宋史》)。

这十一年,刘娥权力如日中天,那些卖乖取巧的大官小吏便蜂拥而上,希望通过投其所好而从中渔利。

小臣方仲弓上书,建议刘娥效仿武则天,为刘氏祖宗立庙,遭到她的怒斥。

太常博士程琳敬献《武后临朝图》,暗示女子当国有先例,刘娥把图扔到地上,大声说:“吾不作此负祖宗事。”

刘娥处在权力巅峰,始终以国家前途为重,以天下太平为重,没有枉法徇私,原则问题上保持了清醒的头脑,这是值得称道的。

然而,权力如同一个磁场,权力越大,磁性越强,磁性越强,负荷越重,有利也有弊。

无论是官场还是民间,不少人嘀嘀咕咕,批评太后专权,后妃干政。

她六十大寿,孝顺的宋仁宗准备率百官给她行拜寿之礼,秘阁校理范仲淹认为这是皇帝家事,不必等同国事,上书反对。

随着宋仁宗年龄的增长,要求皇太后还政于皇帝的呼声从未间断过,有的甚至给皇帝联名上书。

可以说,在刘娥专心政事、辅佐少帝的这些年,朝廷上下对她的诟病与攻讦不绝如缕,而所有的指责,都是因为她的身份与性别,认为权力与身份不符,名不正而言不顺。

明道二年(1033年),刘娥感觉大限已近,便穿着天子衮衣、头戴仪天冠,在太庙行了祭祀之礼,接受了群臣赠予的“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尊号,随即还政于宋仁宗,实现了权力的顺利交接。

不久,她因病去世,享年65岁。

她去世后,关于后妃干政的议论又甚嚣尘上,更有跳梁之徒告诉宋仁宗,其生母不是刘后,而是李妃,甚至说李妃不是自然死亡,而是为刘后放毒,害得心力交瘁的宋仁宗情急之下安排人刨开李妃的墓,开棺验尸,上演了一幕幕闹剧。

然而,这些最后都证明是子虚乌有的。

真实的情况是,刘娥表里如一,不仅视宋仁宗如己出,待李妃也如姐妹,生前死后的礼仪,皆如一品夫人。

宋仁宗了解实情后,对自己安排的开棺验尸行为悔恨不已。

刘娥受命于危急之间,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处理国事,做到了内无大忧,外无大患,又能稳妥地交接政权,作为一个女人,实属难能可贵。

至于围绕着她的一些非难与争议,也不过是源于对她身份的质疑罢了,最多也是曾在非常时期采取过非常手段,相对于她为赵宋王朝所作的贡献,不过九牛一毛,实在微不足道。

总之,从一介平民女子出生,到居庙堂之高,可以说这为刘娥也真的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吧。

……

……

……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