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强弩之末
通过此次缴获,他们还发现日军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每个日军身上的弹药并不多,按照日军的标准,每个步枪手最多可以携带120步枪子弹,但是这些子弹并不都是步
枪手使用的,他们的步枪手使用的弹药量是五十颗子弹,也就是十个弹夹,剩下的要留给小队的机枪使用,必要的时候才会多用一些子弹。而这个时代中国士兵国民党军队之中属于嫡系部队的,每次作战配发的是三十颗子弹,至于非嫡系部队,可能一次只配发给十几颗子弹,共产党的部队就往往会更少,有
时候每个人只能配发给五颗子弹,也就是说只有一个弹夹。日军单兵携带的子弹数量是中国军队标准携弹量的四倍,这还是多的来算的,这也难怪中国军队,在战场上经常会出现弹尽粮绝的情况,不得不上刺刀或者拎着大刀甚至
是长矛去跟日军打肉搏战,想想也是可怜。好在方汉民的特务营因为之前有驻印军支持,美国人掌控着驻印军的后勤物资,所以财大气粗,驻印军那边物资保障始终非常好,士兵基本上在大部分时候可以及时获得
充足的弹药补给。特务营更是为了提高个人携弹量,方汉民专门为他们定做了定制的携行装具,每个步枪手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带二十个弹夹,也就是说一次可携带一百六十颗子弹,另外每
个人还可以携带四十到六十颗手枪子弹。
冲锋枪手则可以携带九个弹匣,差不多可以携带二百七十颗子弹,加上手枪子弹总携弹量可达三百多颗。持勃朗宁自动步枪的士兵,则因为体能的缘故,直接采用美军携具,可以带十二个弹匣,二百四十颗子弹,这才是保证他们火力输出的源泉,每每跟鬼子交锋,都把鬼子
打的屁滚尿流,火力输出方面,他们占了很大的便宜。此次他们歼灭的这伙鬼子,在搜缴他们身上的武器弹药的时候,他们发现这些鬼子身上的弹药并不多,每个步枪手三个弹药盒里面,只剩下区区三四十颗子弹,其余的都
是空弹夹的夹板。可见这些日军之前已经参加过至少两场相当激烈的战斗,而且他们的编制也不是两个小队的编制,而是一个中队,一个中队只剩下了这么点人,还不到原来满编状态的一
半。
个别日军身上还带有轻伤,不是在这次战斗之中留下的,这就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些日军目前获得补给的情况很糟糕。
如果正常的情况下,日军在参加一次战斗之后,就地便会补满弹药,准备参加下次作战,每次作战按照正常情况下,日军最多消耗四五十颗子弹就算是相当激烈了。
但是现在他们身上只剩下了三四十颗子弹,机枪手和副射手身上,总共也只剩下了两三个装满子弹的弹匣,已经不足以维持他们一次激烈战斗了。
而日军却没有按照正常状态,进行补充弹药,这就说明他们的补给肯定出问题了,估计这里的日军,就是在这一带进行休整,等待获取补给。这可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情报,说明鬼子打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他们接下来就算是前方没有受到过大的阻力,日军也已经因为补给的问题,无力再向前进攻
了。
于是方汉民第一时间便把他们的这个意外发现报告给了王耀武,为王耀武正确判定接下来的战事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而他们在歼灭了这伙日军,审讯过了生擒的鬼子之后,也获得了更多的情报,他们也不再做过多的逗留,丢下了这些鬼子,便全速朝着西北方向疾行而去,绕过了这个罗
家村,继续向洞口镇挺进。在洞口镇以西就是莽莽大山了,在这湘西的莽莽大山之中,隐藏着无数中国的精锐部队,毫不知情的日军,想要从这样险要的地形之中,强行打通一条路,攻到芷江去,
连方汉民都为他们的勇气感到佩服。日军的这些策划此次作战的将领们,真是自大到了没边的程度了,以为他们还可以依靠这么少的兵力,再下一城,但是他们却没料到,已经被逼入绝地的中国人,会在湘
西给他们来一个绝地大反击,给他们一个沉重的教训。实际上方汉民不知道的是,目前日军各部的指挥官自己都已经失去了信心,仗打成这样,几路日军没有一路达成既定作战目标,所有日军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只有116师
团的109联队孤军深入,攻入到了湘西腹地,差一点攻至沅江附近,可是却因为他们孤军深入,现在遭到了中方优势兵力的包围。这几个师团长和支队长都已经明白,想要打赢这场芷江战役已经不可能了,但是坂西一郎却到现在都不肯承认失败,依旧在督促各师团继续作战,完全不顾各师团现在面
临的窘境。所以116师团师团长菱田元四郎和第四十七师团师团长渡边洋,就在昨天,已经联合越过了坂西一郎,给身处南京的现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发电报,要求中止芷江
作战。他们认为右翼左翼日军都已经惨败,中路日军不但没有攻陷任何一个重要据点,而且109联队被围,其他各部也损失惨重。
目前情况下,他们认为此次参战的日军已经不可能达成原来的作战目标,攻占芷江机场了,继续打下去的话,他们可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而冈村宁次收到这份电报之后,并未立即下令停止这次作战,而是立即从南京派遣一个手下高级参谋,赶赴湘西前线实地考察这边的战事进行的情况,然后再根据实际情
况来决定是否继续这次的作战。
在冈村宁次没有决定停止此次战役之前,日军各部还不能擅作主张后撤,只能继续进行作战。日军高层的反应迟钝,以及坂西一郎的自大,也种下了此次会战日军注定要付出惨重代价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