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 第249章 去领奖

第249章 去领奖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马丁·查尔菲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说过,如果你足够幸运能够做出一点成绩,人们会对你做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他们会开始对你说:“嘿,你可能会得诺贝尔奖哦。 ”然后从10月份第一周起,你便会开始不断地失眠,对任何铃声极度敏感,哪怕是邻居家的电话,也会让你疑神疑鬼……

直到,你真正接到瑞典皇家科学院电话的那天。

除了瑞典式的惊喜之外,之所以要这么做,主要还是为了确保获奖者不会提前到处炫耀,破坏了全人类或者说全社会科研工作者的期待感。

通知获奖的电话一般会在开奖前的几分钟打过来。因此,诺贝尔奖的电话可以说是世界最令人期待的电话之一,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便能让人的心情体验一场蹦极般的刺激。

接到这个电话的陆舟,同样在短短的一分钟时间里,心脏体验了一回蹦极般的刺激。

至于为什么明明没有期待过诺贝尔奖的他,会在短短的一分钟内,体验到蹦极般的刺激……

因为很遗憾,找他的显然不可能是诺贝尔……

而是克拉福德。

好吧,其实克拉福德奖也不差了。

甚至可以说,很强了。

该奖由由工业家霍尔格·克拉福德及其妻子安娜·格蕾塔·克拉福德于1980年捐款设立,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其评选,虽然在数学界的含金量稍逊三大奖,但在自然科学这个更大的集合里,却有着小诺贝尔奖的美名。

至于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个奖项设置的初衷,是为了填补诺贝尔奖的空白,无论是流程还是颁奖典礼的规格,都是按照诺奖的标准来的。

该奖项的授予范围包括诺贝尔奖未能覆盖的天学,数学,地球科学以及生命科学领域,颁奖机制为每年评选一次,并且在天与数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三者之间进行轮转。

而今年,正好轮到天和数学领域,将分别授予近期该领域的最杰出贡献者。

与此同时,奖金是五十万美元。

和诺贝尔奖一样,同样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并授予的克拉福德奖,通常会在开奖之前几分钟突然告知获奖者,以至于正在和威滕吃饭的陆舟,被这突如其来的电话搞的措手不及。

其实陆舟获得该奖项的原因,倒不是因为哥德巴赫猜想,而是因为他对素数领域的一系列研究。不过几天前登陆《数学年刊》的那篇论,却是再次刷新了他的成列表。

而且还是如此一个无法忽视的成。

于是,瑞典皇家科学院便将哥德巴赫-陆定理这一条成,补充在了官公布的获奖者简介面。

被这突然从天跳下来的五十万美元和奖牌砸的有些晕乎乎的,陆舟连自己是怎么从食堂回的办公室都记不太清了。

他只记得威滕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对他说了声恭喜,然后等他回过神来,他已经坐在了自己的办公室里,并且打开了电脑。

登陆了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官,陆舟刷新了几次之后,总算是看到了公布在官的克拉福德奖名单。

而他的名字,赫然在此列。

至于另外两位获奖者,分别是新西兰坎特贝里大学的罗伊·克尔教授,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罗杰·布兰福德教授。两人因为对“有角动量的黑洞及其影响”研究具有重大贡献,共同分享天学奖……

至于数学奖,自然只有他一个人。

看到这里,陆舟这才松了口气,确定刚才接到的电话不是什么新型的诈骗手段或者迟来的愚人节玩笑,心里一颗悬着的石头,也总算是落在了地。

然后,陆舟便随手关掉了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页,打开了另一个页。

既然确定了获奖的消息,现在他好的只有一件事情。

这五十万美元的奖金。

换成rmb得多少钱?

……

接到电话两小时后,陆舟的邮箱便收到了瑞典皇家科学院寄来的邮件。

虽然不知道他们是如何知道自己的邮箱账号的,但想到连私人电话号码他们都能弄到,区区一个邮箱账号似乎也不算什么难事儿。

毕竟无论是在普林斯顿大学官的教授简介页面,还是在arxiv的个人信息里,他都是挂了自己的邮箱账号的。

在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这封电子邮件,除了附带有一张电子档的邀请函之外,面的内容,主要还是书面性地复述了先前电话已经说过的东西。

如,颁奖典礼的时间,以及颁奖典礼之后的宴会。

再如,做为克拉福德奖庆祝活动的一部分,瑞典皇家科学院还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学术交流会议,并邀请他在交流会议做获奖者专题报告。

至于报告时间,自然是一小时。

在陆舟关掉邮件,把普林斯顿那场报告会用过的ppt拿出来,准备改一改接着用时,忽然又一个电话打了过来。

这次来电话的倒不是陌生人,而是老唐打来的。

电话刚一接通,熟悉的声音便从对面火急火燎地传了过来。

“你把哥德巴赫猜想证出来了?!”

听到这句话,陆舟愣了下,下意识回答道。

“嗯,怎么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轻轻叹了口气。

“……没什么,是有点惊讶。”停顿了片刻,老唐笑了笑,继续说道,“今天数学系里本来在开大会,会开到一半,忽然一本《数学年刊》送了进来。原本我们还在讨论今年的招生计划,结果下半场会议讨论的内容,全都变成了你。”

虽然语气不过是轻描淡写,但老唐的心,却是感慨万千。

当初陆舟在食堂里问他梅森素数分布问题的时候,他建议陆舟不要去考虑这些东西,专心往泛函分析和应用数学的方向发展。

结果命运是这么的妙。

这才短短几年的时间,他已经成长到了现在这般地步。

对于这位学生,唐志伟很欣慰,也发自内心替他感到自豪。

听到老唐的说法,陆舟不禁有些哭笑不得。

“这……多不好意思。”

他原本以为自己的那篇论最多也干掉几篇还没写完的论,结果没想到把母校的会议都给搅和了。

老唐笑了笑,没有在这个话题继续下去,而是继续说道。

“你现在博士学位也完成了,学校虽然不急着你赶紧回来,但这边还有一本毕业证和学位证等着你。许校长和鲁主任都在催我,让我问问你。我替他们问了,你打算什么时候回来把这博士学位给结业了?”

当初金陵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签订的关于陆舟的联合培养计划,陆舟在普林斯顿完成了博士学位之后,回国做一场报告,便可以拿到金陵大学的博士学位。

原本其实还有一份教职,不过现在看来可以稍微缓一缓了。

关于陆舟打算留在普林斯顿当教授这件事,学校绝对是支持的。

毕竟人才不是rmb,捂在兜里也不会增值,只有政工出生的领导喜欢干这种事儿。

其实很多科研出生的校长心里都有数,国内大学的人才培养再怎么投入,对尖端科研人员的造血能力,和普林斯顿这种世界强校肯定也是没法的。

无论是学术环境,还是硬件设备,这种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像解决一个重大数学难题一样,一切都需要数代人的努力。

鼓励人才去更高层次的平台汲取科研养分,也是各大高校一直以来的人才培养政策。

与之配套的政策还有海外人才引进,如千人计划等等。

而这,也是所谓的“先送出去,再请回来”。

哪怕年轻的时候请不回来,也能留在那边,替祖国多培养几个留学生。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金大出来的学者能在普林斯顿当教授,那么金大每隔一段时间至少能多出一个普林斯顿的留学生(原则同一个大学公派报外导只允许一个),而这个名额在往年是几乎没有的。

同时,这个名额哪怕金大吃不到,也不会凭空消失。在同等能力的条件下,华人教授更倾向于招收华人留学生,这几乎是一种常态了(存在反例)。

不过金大的释怀倒是多余了,陆舟需要学的东西有很多,也需要海外科研经验这层资历,同时普林斯顿的各种资源也能为自己完成系统任务提供助力。

等时候差不多了,他自然会回去了。

毕竟,他是个念旧的人。

陆舟想了想回答道:“马我要先去一趟斯德哥尔摩,不过用不了多久,大概6月初回来了。”

“斯德哥尔摩?”老唐愣了下,疑惑道,“你去瑞典干什么?”

陆舟不好意思笑了笑。

“领奖。”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