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拜年 二
!
年初三的寅时刚过,王大爷一家提着自家腌制的酱油和自制的煎饼刚出家门一米外,就“偶遇”正好也从家里出来的里长和村长。里长和村长手里提的可是来喜镇的徐记烧饼和一壶酒。
“大柱啊!你要去给陈夫人拜年吧,一起走吧。”里长笑呵呵地道。
王雄心里有些好笑,但也没说什么,招呼里长村长一起去忆菱的陈府了。
到了陈府门口:
“叩、叩、叩”王雄敲了三下门。‘吱~‘门开了,守门的赵大爷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里长、村长和王大爷一家子。
“新年快乐啊!赵大爷。”王雄首先跟赵大爷拜年。
“新年快乐!王掌柜。”赵大爷知道王雄在夫人的店里当掌柜。
赵大爷把一行七个人迎进院里。里长和村长虽然在忆菱入宅时来过,可那时没仔细看周围的景色。现在边走边看,眼里惊讶不断,两人心里想:看来传闻不假,这陈夫人本事真不小,单看这院落里的景色这么精致、而且这些花草树木有些都还是他们活了大半辈子都没见过的。边走边看,越走,心理就越坚定一定要与陈夫人拉好关系,不说她与刺史夫人和京城欧阳府的交情,单单冲着她的医术就值回票了。
来到一进院的会客厅,刘嫂子在里长他们一行人进来时,就去七进院禀告夫人了,所以忆菱也在会客厅等他们。看见里长和村长进来,忆菱起身:“里长、村长,新年好,快请坐,莲香,上茶。”
“陈夫人,新年好!俺们今天是来给您拜年的。”里长说道。
“谢谢里长了,说起来,我能在王家村落户盖饭,也亏了里长的支持和村长的上下活动。本夫人不会忘记您二位的恩情的。“忆菱别有用心地道。
听见忆菱这么说,里长和村长也放心了,至少以后身体出了什么毛病,求陈夫人出手相救,她是不会袖手旁观的。这样就好了。想好后,里长就顺手拿起旁边的茶,一饮而尽。然后“啊~~好茶,这茶真香啊!“
听到里长这么称赞,村长半信半疑地也端起手边的茶喝下去,接着就“啊!香啊。“
王雄和王老爷子看见他俩一副土包子的样子,不由得暗自发笑,忘了自己当初喝这茶也跟他们一个样。待他们回去时,忆菱送的回礼是三包散装的腐乳饼和三套木制的清洁工具:扫把、簸箕、拖把、和桶。
看见这些回礼,大伙觉得有些奇怪,但心里有个念头:陈夫人拿出来的必定是好东西。果然,当他们回到各自的家中。
里长家:
"老头子,你回来啦。那陈夫人咋样,和善不?”里长的婆娘问道,他的儿子、儿媳妇等也一并看着他,不过几个儿媳妇眼尖,看到了里长手里拿着的东西。
“还可以,那陈夫人看起来还是挺好说话的,而且也不像是忘恩负义的人,出手还挺大方的。这套清洁工具据说是她以前家里的仆人用惯得,老婆子,你拿去试试看。”里长道。
里长的老伴听了,就拿起面前的扫把、簸箕、拖把和桶打量了一番,然后试着用扫把扫地,效果比自己之前用的抹布擦地更省力,当客厅的地都扫好后,腰还不会像以前那么酸了。
村长家:
“爹,您回来啦,咋样,陈夫人是不是传说中的那种世家夫人呢?听叔公说世家夫人一般都很高贵的,还高高在上的……”村长的小儿子一见到他爹回屋,马上迫不及待地开口问道。
“狗剩,你急啥,让你爹喘口气再说也不迟。”村长的婆娘边说边递杯水给村长。
“那陈夫人看起来还是挺好说话的,不过毕竟是世家夫人,对俺们说话总是生疏得很。”村长喝了口水后缓缓道来。
“那是肯定的,俺听她们府里的刘嫂子说,她们的夫人可是有大学问的人,识字,还懂很多东西呢!”村长的婆娘很是神气地说,仿佛忆菱会识字跟她有莫大关系一样。
“你说的是真的?那陈夫人真的识字?”村长很是意外的问出口。可刚一问完,又想到忆菱乃世家夫人,识字是正常的。然后话题一转:“欧对了,陈夫人还拿了几件回礼给俺们,除了那饼之外,剩下的据说是陈夫人以前家里的仆人常用的清洁工具,老婆子,你看下,会用不?”
村长的婆娘看了一下回礼,虽然没见过,但还是试着用……
王大爷家:
当王雄和王大爷回到家里时,王大娘和她儿媳妇早已坐在家里等着了。看见他们爷俩进屋,马上追问到:“咋样,老头子跟陈夫人道了问候没有?”
“你先别急嘛,先让俺爷俩喘口气再说嘛。”王大爷道。
等喝了几杯水,缓缓神,然后道:“陈夫人也是和往常一样,村长和里长跟去一起拜年,她也没有不高兴,而且回礼还回了几样实用的东西给俺们。”
“是啊,娘,你去看下会用不,俺估计陈夫人过年后可能会做这些物件的生意。”王雄道,要是忆菱听到王雄的话,肯定会称赞他猜的也八九不离十。因为在看到张氏、孙氏她们还蹲在地上擦地板时,忆菱就有了开一家日常用品店的念头。
王大娘和她儿媳妇听了,再看看陈夫人拿过来的回礼,也跟里长媳妇、村长媳妇一样,不用人教,马上就知道该怎么使用了,要不怎么说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容忽视。
几家人用过后都觉得陈夫人真不愧是见过世面的世家夫人,这么几样常见的布料、木棍、木材组合起来就能变成实用的物件。
而在花都城,乃至远在京城,由于忆菱送去的简洁清洁工具,使得怡亲王府、刺史府、欧阳府上的下人们,对远在王家村里的陈夫人感谢万分:因为忆菱的清洁工具让他们不用再像以往一样,每次大扫除完都腰酸背痛。也因此,忆菱的名字在这三府下人嘴里流传得最广。隐约有向全京城蔓延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