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记 二十一 曹休败仗-石亭
!
三国时期,魏、吴两国对江淮地区进行激烈的争夺,都伺机寻歼对方主力。公元228年,吴国鄱阳(今江西鄱阳)太守周鲂用诈降诱敌之计致书魏国曹休,表示愿意叛吴归魏,请求曹休派兵接应。曹休中计,率军10万向皖(故治今安徽潜山),与另外两路魏军同时深入吴地。孙权率军进驻皖口(今安徽怀宁皖水入江处),派陆逊、朱桓、全琮各率兵3万,迎击曹休于石亭(今安徽舒城境)。陆逊等三路吴军同时向曹休的军队冲杀、追击,斩俘魏军1万余人。
战争可能很短,战前准备却需要很长时间。细看此战,不难发现吴军的有利条件实在不少。
(1)作战人数。魏方曹休率领步骑十万而来,【自恃兵马精多】,然而恐怕他情报工作做的太不到位。吴方并没有总体的参战人数,然而却能从诸传纪中略见端倪。左右翼的全琮和朱桓各有三万人,陆逊的中军绝不会低于此数。再加上周舫能够讨平数万贼寇的鄱阳郡兵,吴军参战人数当不在十万之下。然而,吴军还有充足的预备队。孙权本人来到了主战场皖县,不知道他那经常带出来的十万人出来了没有?当然这个只是猜测,但护卫孙权的军队起码不下万人。由上可知,在石亭之战中,孙吴是占据兵力优势的。
(2)作战态度
在石亭之战中,朱桓曾经向孙权献策,认为曹休如果撤军,必然会走挂车、夹石,请求带领万人在那里布伏兵,截断曹休归路。然而这条策略却被陆逊否决了。
我对军事不在行,并不知道这样是对是错。但起码可以看出,吴军在这场战争中,态度是十分谨慎的,即使他们已经做了万全的准备。
反观曹休,在明知道中计的情况下,仍然自恃兵马精多,妄图一战而胜,岂是一句准备不足所能概括的。
详细的准备加上谨慎的态度、优秀的将领以及优势的兵力,吴军焉有不胜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