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之英雄无双 > 外记 四十二 千年西北

外记 四十二 千年西北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在聚焦大西北之后,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到另外一拨鲜卑人的身上——这就是河西鲜卑。

河西鲜卑的始祖,就是拓跋力微一怒之下出走的哥哥拓跋匹孤。

拓跋匹孤的迁徙,完全改变了中国民族的分布格局。自从出走以后,拓跋匹孤领着他的追随者们,走过茫茫千里的大草原,跨过鸟不下蛋的戈壁滩,翻山越岭、披坚执锐,最后在现在的宁夏、甘肃、陕西的交界处定居了下来。从此以后,中国的大西北,也成为了鲜卑民族的一个重要基地,鲜卑民族的影响力,在中国西部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大西北,从西汉直至西晋,几乎就是特制雍州、凉州,基本就是现今的陕西、甘肃、宁夏,和我们现今所说的大西北,并不是一个概念。至于再往西的新疆,在那个时候一直都叫西域,分布着很多小国家,他们是相对独立的,他们有自己的国王,有自己的军队,有自己的官员,按照这个意义来说,西域在当时不属于中国,也就不在我们所说的范围之内。

当汉人的足迹到达大西北的时候,他们发现这里已经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中原王朝的史书第一次提到大西北的时候,已经到了西汉汉武帝时代。在公元前126年,在和匈奴帝国的战斗中,有一群人投降了过来,然后告诉汉军说,河西走廊有一个强大的王国,叫做月氏(只),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兴起的匈奴帝国击溃了月氏,把他们的国王都给杀了,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敌人,当时的匈奴单于栾提稽粥还特意把他的头骨做成酒壶。从此以后,大西北地区成为匈奴帝国的地盘,一直到汉武帝大败匈奴,大西北才第一次部分的成为汉族王朝的一部分。

大西北的民族分布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在匈奴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甘肃归匈奴帝国的浑邪王、休屠王占领,等到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时候,这两个部落的人大部分都投降了西汉,被汉武帝内迁到了今天的内蒙、甘肃、陕西交界,曾经非常热闹的河西走廊,一下子成了广阔的无人区。不久,西汉王朝开始逐步接管这个地区,从此以后,甘肃正式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

汉武帝以后,大西北的匈奴人逐渐消失,但是另外有几个少数民族一直在这里继续生活,其中最主要的民族,就是羌族和氐族了,我们先说羌族。

羌族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古人所谓羌族,只是生活在大西北和现在青海的各种部落的合称。

中国古代的汉人把西方的少数民族统称做西戎,所以羌族也就是戎的一种了。自从中国有文字以来,就有关于羌族的记载了,在商朝的甲骨文里,出现过“羌方”这两个字,这可以说是羌族第一次正式被叫做羌。据说,羌族还参加过周武王灭商纣的战争,等到西周末年的时候,羌族里的一个部落还参与把西周末代皇帝周幽王赶出了西周首都镐(浩)京。可以这么说,羌族和汉族一样古老,如果说最初的汉族是在黄河流域讨生活,那么羌族最初的发源地就是在湟中,也就是现在的青海东北部,只不过后来汉族强大了,而羌族始终那么落后,就只好始终处于被压迫的一方。

氐族这个名称正式出现的时间要比羌族晚好几百年,到了春秋时代,在《山海经》里,才有“氐人”这个称谓。相对于后来散布整个大西北的羌族来说,氐族的分布范围很集中,一直到三国时代初期,他们都还在现在的甘肃、陕西、四川交界的山区里生活。也许因为氐族的分布地域太小了,以至于当时的人们往往把氐族看成是羌族的一种。到了现在,我们也不能确定羌氐两族到底是不是一个民族,因为这两个民族经历的事情往往一致,我们就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说。

汉武帝击败匈奴帝国在河西走廊的部队以后,原先响应过匈奴帝国的羌族也连累遭了秧,为了刻意削弱羌人,羌族老少只能被赶出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肥沃的湟中,前往附近地区,虽然路途并不远,但是这些地方,都是非常荒凉的山地和荒漠;而氐族人建立的王国,也被汉武帝灭掉,成立了一个武都郡(甘肃武都东北),从此纳入了汉王朝的版图。

在这种情况下,羌人和氐人、尤其是人数众多的羌人,对汉人有着切齿的仇恨,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向汉人占领的地区迁移。最终在公元前61年,也就是汉武帝死了才二十多年以后,汉朝官员背信弃义,在酒席上杀掉了很多被骗来做客的羌族首领,从此点燃了羌族和在汉朝之间的战争。这次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二百多年,横跨西汉、新朝、东汉三个朝代。

西汉末年,政权被王莽篡夺,当时的中国再次陷入空前混乱。羌族趁着内战的机会,进一步向着内地迁徙,和汉人杂居的区域也越来越大,现在不仅是青海,整个大西北,都遍布着羌人了。由于羌族和汉族的文化不通,互相杂居的两族经常发生冲突,而新成立的东汉王朝当然只是一味向着汉人而镇压羌人,于是,建国还不到十年,整个大西北就一直面临着羌人激烈的反抗,两个种族的打斗规模,也越来越大,最后搞得东汉几乎把全部财政税收都搭进去了,还是越平越乱,甚至几次羌族差点儿解放整个大西北。这次持续百余年的汉羌战争,把东汉搞得筋疲力尽,当最后一次羌族叛乱还没有被平定的时候,董卓就进了洛阳,东汉就名存实亡了。

相对于羌族来说,氐族闹出的动静非常小。因为人数少、分布地区过于狭窄,虽然也搞过几次小规模的暴动,但每次都很快西汉镇压了,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削弱本来就弱小的氐族,还把一部分氐族人迁到了酒泉郡(甘肃酒泉),这样,借着汉朝的军队,氐族的分布范围反而扩大了,以后羌族发动叛乱,氐族往往跟着一起搞一搞,逐渐成为羌族人最有力的助手。

通过羌族、氐族的历史,尤其是羌族的历史,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大西北就是荒凉、混乱、战争的代名词,这里大多数时间都在发生着战争,在战争阴影的骚扰下,这里的人民风彪悍、暴力易怒,从来都是难以治理的地方。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又加剧了这种混乱的局面。

就在黄巾之乱的同一年,也就是公元184年,在中国北方已经全面陷入战火的同时,凉州(甘肃、宁夏)又发生了以羌族、匈奴族为主的北宫伯玉叛变,这一次,东汉王朝甚至连全权负责西北少数民族事务的护羌校尉都被杀死。第二年春天,北宫伯玉居然打到西都长安附近,经过几次战斗,由于当时大将董卓的英勇善战,这次进攻才被击退。

又过了两年以后,西北变民内讧,其中的一个首领韩遂杀死了包括北宫伯玉在内的其他首领,然后自己成了变民军的首领。由于东汉凉州官军的腐败无能,韩遂的势力进一步扩大,不久就和东汉军队里的叛徒马腾结合在一起,先后推举了王国、阎忠当头儿,王国被他们赶走,而接替王国的阎忠很快就死掉了。最后,韩遂、马腾两个人也反目成仇,凉州从此陷入战乱,而雍州这里在董卓死后,更是彻底毁于战火,据说曾经最繁华的长安附近,都变成了千里无人的死地。

直到二十年以后,统一黄河两岸的曹操才开始准备再次平定这个荒凉地带。公元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战那年,曹操开始着手调解马腾和韩遂之间的争斗,并且用出色的外交手段,让马腾带着全家人主动到了自己的根据地邺城,只留下他的儿子马超带领马腾的部队。

公元211年,曹操派部将进攻张鲁,马超、韩遂这些人害怕曹操消灭张鲁以后,下一个就轮到自己,于是大西北的十路人马再次和解,和曹操在潼关附近大打一场。最终,曹操大获全胜,马超、韩遂逃亡更偏远的凉州(甘肃、宁夏),雍州(陕西南部)终于再次回归中国本部。曹操正要追击马超,大本营冀州、幽州又发生叛乱,曹操只好放弃追击,回去救老窝去了。

曹操刚走,马超就在公元213年卷土重来,更和汉中的张鲁联合起来,居住在雍州(陕西南部)的氐族酋长千万、阿贵也率领族人在兴国(甘肃静宁)起兵帮助马超,阻挡曹操部队援救的道路。在三路人马的帮助下,马超几乎横扫长安以西,连当时的西北第一名将夏侯渊都拿他们无可奈何,最后,还是当地已经投降马超的地方军突然发难而且死战不屈,马超才全军崩溃,最终逃到汉中投奔张鲁去了,阿贵被夏侯渊杀掉,而千万则带领少数人马幸运的逃到了四川,但是他大部分没有逃走的族人,全都投降了夏侯渊。

马超虽然失败,但是非常不甘心,在第二年的春天,他就从汉中再次北上进攻曹操,逃到河西走廊的韩遂也出兵南下帮助马超,而且还带着很多骁勇善战的羌族士兵,当时镇守长安的夏侯渊得到消息,立刻带兵抵抗,为了削弱韩遂,他直接去进攻羌族人的根据地长离川(宁夏、甘肃的葫芦河),韩遂为了保证羌族士兵还能死心塌地的跟着自己,就赶紧去救援,结果被夏侯渊包围,全军投降,韩遂逃跑,马超见韩遂失败,也逃回了汉中,不久投靠了刘备。

公元215年3月,曹操亲征汉中。张鲁很快就投降了,这样,除了凉州(甘肃、宁夏),大西北其他地区已经全部进入了曹操的势力范围。在这种情势的影响下,5月,凉州的地方军阀一起杀掉了韩遂,把这个横行大西北二十多年的枭雄的人头送给了曹操。从此以后,曹操的军队开进了凉州,整个大西北再次融为一体,不久成为曹魏帝国的一部分。

马超、韩遂是典型的西北地方军阀,所以当他们想要打仗的时候,就会主动的想办法去请大西北的羌人、氐人来帮忙。从东汉末年混战开始,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原本十分对立的汉人、羌人、氐人,现在突然混在一起给某个军阀当兵,而且也没有听说哪个部队的士兵因为民族问题起过内讧。统一的东汉王朝从建立到灭亡都想处理的羌人、氐人问题,现在居然在分裂时代解决了,这个现象除了非常有讽刺意义以外,还发人深省。

马超、韩遂这些地方军阀之所以能够团结羌人、氐人,不是因为他们读过多少书,有多么聪明,学过多少现代的少数民族政策,他们之所以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汉人、羌人、氐人的一致拥护,只是因为他们能够平等的对待羌人、氐人,把他们当做和汉人一样的人来对待。羌人、氐人也是人,只要能让他们吃饱饭、不欺负他们,即使让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当炮灰,他们也是可以接受的,这一点,和当时的穷苦汉人百姓没有什么区别。

这样,在大西北地方军阀罕见的“善待”下,大西北羌人、氐人和汉人的民族差异越来越小,从马超、韩遂这些人以后,大西北发生的各种战争,羌人、氐人再也不是主力,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羌人、氐人和汉人,已经逐渐融合了。也就是在这个大时代下,拓跋匹孤的鲜卑部落,在曹魏帝国成立不久以后,进入了这片历史悠久的问题多发地区。

在三国时代,大西北处在曹魏帝国和蜀汉帝国的最前线。稍微懂得一点儿三国知识的人都知道,无论是曹魏还是蜀汉,都拼命的把对方的各族百姓拉到自己这里,谁打了胜仗,都会把新征服地区里的老百姓强行迁到自己的国家去充实人口。从诸葛亮对阵曹真、再到诸葛亮对阵司马懿、再到姜维对阵邓艾,几乎每一个将领,都会刻意的招揽历来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加入自己的队伍,一直到蜀汉帝国灭亡,这种情况从来没有改变。

从西汉以来,大西北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就只有两种关系,不是打仗,就是投降。在反反复复的打仗和投降的过程中,大西北的少数民族也逐渐更深入的迁入到汉族内地,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并不是自愿迁入的,而是汉族王朝为了同化和削弱他们,故意把他们迁到汉人聚居区的。

羌族人被迁入的次数和人数是最多的。尤其是东汉,几乎每一次和羌族打完一场战役以后,都会有上万的羌人被俘虏或者主动投降,然后这些人就被安置到雍州(陕西南部)一带,方便强大的汉族部队就近监视和镇压。而氐族更是因为被夏侯渊打败,才被安置在离长安非常近的扶风郡(陕西咸阳西)、天水郡(甘肃甘谷东)、南安郡(甘肃陇西东南)。曹魏帝国后期的名将邓艾在不断击退蜀国进攻的时间里,一次性就把几万鲜卑人安置在雍州(陕西南部)、凉州(甘肃、宁夏)交界地方。这样,在汉族王朝的刻意安置下,整个大西北甚至西都长安附近,都遍布着羌人、氐人、鲜卑人。到了西晋时代,大西北的少数民族,不仅占据了蒙古高原,还分布在辽阔的大西北,他们的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一直发展到西晋王朝已经再也无法忽视这些人的利益。

大西北的生态环境,本来就非常恶劣,也可以这么说,即使到了现代,除了渭河两岸的关中平原以外,其他地区都不能说是水清草美的地方。这样恶劣的环境,本来粮食产量就少,再加上断断续续几百年的战争,让这里的社会秩序多次崩溃。但是我个人认为,多么恶劣的环境,如果人们能够团结一致,不说把沙漠变草地,起码能在沙漠里弄出几个绿洲来。事实证明,在中国漫长的两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里,大西北并不是一直都在打仗,如果碰上一个开明的、善解人意的地方官,大西北也是可以保持很长时间的和平的,在西汉、东汉、三国,大西北也曾经出现过民族和谐的场景。

其实除去少数极度偏激的人,正常的人,不管哪个民族,都是向往和平生活的,不是走到绝路上,谁愿意撇下老婆孩子去打打杀杀。历史上造反起义的汉族人,比少数民族要多不知多少倍,少数民族的起义造反,和汉族人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要争一口饭吃而已。

纵观大西北从西汉一直到三国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激起大西北民族战争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民族压迫和民族敌视,再往深说点儿,就是民族歧视。

民族歧视尤其是对少数民族的歧视,一直是人类社会中一个最丑恶的毒瘤之一。产生民族歧视的原因,是一个民族比另一个民族先进。不可否认,在整个地球上,各个民族的文明先进程度确实是很不一样的,即使到了现代,有的民族仍然过着原始社会的部落生活。先进的人看落后的人,不可避免会有一种自高自大的心理,但有的人只是自我感觉良好或者自大,有的人却把自己的心理变成行为,然后对不如自己的人进行伤害,当这种行为成为一个民族的心理和行为的时候,就成了民族歧视。

无法否认,直到明朝前期,汉族仍然是地球上最为先进的民族之一,更别说在西汉那个时候了,当时整个地球上能和西汉王朝比一比实力的,也只有一个欧洲的罗马帝国。汉族这么先进,自然难免骄傲,在当时汉族人的眼中,其他的民族都是劣等民族,他们类似于人类和动物之间,当时的汉人看待少数民族,就好比今天我们看黑猩猩。所以,随着汉族的扩张,羌族人和氐族人的利益不断受损,但是,汉人根本不会考虑羌人的感受,识相的就赶紧滚蛋,想抵抗的就消灭,这也难怪,两千多年以前的古人,我们哪能要求他们那个时候就有民族平等的意识呢?

在这种民族思想下,我们就能想象到迁到大西北的鲜卑部落回受到什么待遇了。就因为是少数民族,就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同,就要无端被歧视、无端受着各种不公平的待遇。

按理说,羌人、氐人以及后来的鲜卑人,已经生活在汉族帝国的境内了,即使是为了汉人和汉族王朝自身的利益,也应该让这些少数民族同胞安居乐业。可是,从西汉到三国,在大汉族主义的支配下,政府看待少数民族起义,从来不反省自身的失职,反而认为少数民族是天生好战、天生爱造反的胚子,对少数民族不是镇压,就是镇压,恨不得少数民族人直接从地球上蒸发掉最好。

曹魏帝国继承的是曹操时代的少数民族政策,也就是民族瓦解和民族压迫政策。像对待并州(山西)成千上万的匈奴人和鲜卑人一样,曹魏帝国也有意识的削弱河西鲜卑人。一方面,曹魏努力的想尽各种办法把鲜卑人原先的部落组织给瓦解掉,让他们给帝国种地当兵;另一方面,如果鲜卑人像羌人、氐人一样反抗,曹魏就把他们直接变成官奴;甚至在鲜卑人老老实实种地当兵的时候,他们也会大量被地方官们非法的卖为私人的仆人、奴隶,当然,有时候曹魏即使知道这种情况,也根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鲜卑人的遭遇,就好比两汉时代的羌人、氐人,而西晋王朝又继承了曹魏帝国的民族政策,在这种情况下,被压迫的少数民族再次联合起来反抗,只不过这一次,反抗的主力不再是羌人、氐人,而是鲜卑人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