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马车
进入对面的大厅,杜中宵指着旁边墙上的图画道:“相公,这就是我们这里做的车架。一架车到底需要哪些部件,哪些地方最重要,一切都清清楚楚。”
图是杜中宵自己画的轴测图,并不详细,但让工人了解车的结构足够。用后世的话说,这里最重要的产品其实是车的底盘,上面的车箱造的很粗糙。
从墙上的画,郑戬大致看清了大车的构造。其实就是一根长轴,两个车轮,轴嵌在车箱上面。
这些具体的技术细节,郑戬没有多少兴趣。见里面工匠忙碌,信步走了进去。
迎面是一座从外面伸进来的水力锻锤,郑戬见了指着对杜中宵道:“此打铁之锻锤极是好用。自那个陶十七到了相州,制了多具,甚是得力。前些日子中书画了图形,发到各路,让依样制造。”
到相州做了官,陶十七跟以前不一样了,杜中宵这里学来的东西,很多都被他用到实际中。水力锻锤是效果最明显的,朝廷特意画图骗成册子,下发各路。只是有哪些地方真正用了,还值得怀疑。
见到个熟悉的东西不容易,郑戬凑上前仔细观看。只见一边有匠人把筷子粗的钢条,烧红了之后截断,便有工匠及时捡起来,放入一个圆盘样的模子的窠臼里。放得满了,放到锻锤下,锻锤落下,把里面的短钢条压成小圆柱。拿起模子一抖,放在一边。
郑戬是个不喜欢说话的人,看不明白,也不向杜中宵询问,只是看下去。
再后面,又有匠人骑马一般,前面一个小台子,拿起短柱放上去,两边一的有两点让他重视,一是可以拉千斤,再一个不用好马。现在河东路运送粮草,多是靠人背马驮,成本高昂得吓人。一人一马拉千斤,日行六十里,向麟府路运输粮草的成本一下子就降下来了。而且这车不必用好马,河东路这里马匹很多,采买容易。
没有汽车的年代,马车曾经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长途运输工具,可比于南方的船。本地化的骡马耐粗饲,车夫只要带些少精料,沿途喂干草,就可以奔波数百里,极其方便。如果有了公路,再用上胶轮就更不得了,一车可以载重数千斤。这个年代胶轮没办法,土公路还是可以的。
郑戬把这数字牢牢记在心里,想着用什么办法,把火山军这里的经验推广出去,让河东路各州多造大车,广修道路。至于这工场里最有价值的,工厂化的生产方法,郑戬直接无视了。
其实在杜中宵眼里,轴承制造过程的价值还要大于马车。这就是最简陋的工厂,产品单一,工艺简单,如果能把所有的辅助体系,比如设计、管理、生产等等全部配齐,一个标准化工厂就建立起来了。
一些简单、常用而又非常有价值的零件,都可以这样生产,大工厂、家庭作坊都适用。这样一个体系,对社会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可惜现在杜中宵的地位,仅能制做粗糙简陋的一种轴承,支撑着这里做些粗大笨重的马车。更复杂的东西,就超出能力范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