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唐曾经的荣耀
如今虽然两界山一片形势大好,但其实,真正的妖族高手,还没有出场。
那些妖族大圣,还在远远观望,刘看山不死去,他们是不会出手的。现在唯一上的了台面的,便是那只在山巅吹奏号角的老猿,它是天仙境大妖,实力极强!
刘看山站在两界山上,他望着远方,心中一直在想一件事。
那就是他死了以后,大唐到底能不能守住两界山?当初他去桃源仙境的时候,就曾经跟谢宝树说过那个问题。大唐这么多英年才俊,难道真的受不住两界山吗?
如今是大唐开国多年以后的大唐盛世,能不能挡住妖族?
大唐,是一个辉煌的传奇。疆土广阔,国泰民安,海纳百川,八方臣服。
大唐的诗歌、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等文化艺术杰作,无不展现出清明之治的绚丽、气度、自由与自信。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几代明君勤政爱民,礼贤下士,虚心纳谏,杜绝奢华。
唐太宗李世民是盛世的缔造者,济苍生,平海内,威德显赫。史料记载了太宗的治国言行与成就。唐太宗曾对侍臣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百姓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太宗积极推行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加强科举制,广招天下贤士。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名臣魏徵在廷上进谏了两百多次,直陈太宗的过失,曾多次触怒龙颜而不改耿直本色。
魏徵病逝。太宗亲至魏徵灵前祭奠痛哭,并罢朝五日为魏徵举哀,又命文武百官前往送葬。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俎逝,遂亡一镜矣!”
在民族政策方面,太宗一方面扩张疆土,另一方面对蕃汉一视同仁。李世民曾说:“自古帝王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视朕如父母。”
太宗因此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
唐太宗任命书法家褚遂良担任起居郎,记载皇帝的言行起居。在一次与太宗的对话中,褚遂良说:“如今设立起居郎的职务,如同古代的史官,善行恶行都要记录在案,以督促皇帝不犯错。”
大唐也是文化极大兴盛时期,南北文化融合,对外交流频繁。当时的都城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数十万外国人侨居。贞观时期,王朝对宗教信仰和外来文化持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儒、释、
道三教兼容并蓄,其它宗教也得以自由传播和发展。贞观后期,“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
唐高宗李治在位初期以永徽为年号。高宗登基后勤勉执政,继承其父唐太宗的各项政治措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
李治关心民生疾苦,即位时便告知群臣:“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高宗每天都要接见刺史,询问民生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政策。他崇尚简朴、以身作则。
军事方面,高宗成功开疆扩土。使大唐的疆域达到最大。另外,高宗任用多位外族国王、贵族或平民为官,充分体现了大唐的国势影响力。
开元王朝近三十年,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玄宗励精图治,以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治国,重用贤臣,改革吏治,大力发展农业,减轻人民负担,对外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使得内外安定,国家进一步统一。
玄宗也提倡节俭,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他又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如有违者,杖一百。州县长官不能举察者,一律贬官。
通过这些措施,唐朝税收增长,经济稳定发展,全国粮仓充实,物价下调,人民丰衣足食。商业和对外贸易也十分发达,国内城市更加繁华,人口增长,国力空前强盛。
玄宗重视撰拔人才,对儒生十分优厚,并下令群臣访求历朝遗书,共觅得图书近五万卷,推动唐朝的文化事业迈向顶峰。他亲自为《孝经》作注,在序文中写道:“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着。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大唐长安城,这里曾“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里曾“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日出时,高僧玄奘从这里踏上传奇之路。待日暮,诗仙醉,诗圣酣,一夜胡旋舞。东西二市收进天下货,万国来朝人涌满长安。
公孙剑器一曲毕,诸人散去,风流亦逝,只留古迹到如今。
除此之外,还有大唐还有许多风流诗人。
刘看山,从小时候起,既不喜欢学习,也不喜欢诗。但是那些诗人,他妹妹很喜欢。
隋唐国公李渊于长安称帝建唐,辉煌的唐朝和唐诗就此拉开序幕。不过,序幕就是序幕,那时星空虽浩荡,星辰却寥落
后人很难记住,李世民、上官仪、虞世南这些名字。
直到那一年年,一个年轻人溺水,他的名字如惊雷闪电,迅速划破这厚重幕布。
这一年冬天
,长安城里都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当唐高宗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不禁拍案叫绝,高声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
左右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
王勃六岁就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的《汉书》,作《指瑕》十卷纠正其错;十六岁幽素科及第授官,成为朝廷最年轻的命官。天才与时运,把王勃推上了“初唐四杰”头把交椅的位置。
却马上就因为《斗鸡赋》和私杀官奴连跌几跟斗,不但赔上终身的仕途,甚至连累父亲被贬到偏远的交趾做县令,那一年,王勃到交趾探望父亲,途中惊悸溺水。
和王勃同时的,有另一个著名的神童,武则天临朝称制,他表示不服,从此失踪。他叫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现在七岁的小孩子都会背,那就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据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本性难改的他,武则天当政时屡次上书讽刺,终于进了大狱。
武则天废中宗自立时,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攘臂而往,起草著名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其中“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这些句子,竟让被骂的武则天都点起赞来。
据说武则天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惶然问:“谁为之?”
左右告之是骆宾王,武则天叹息道:“我身边竟没有这样的人!”
李敬业兵败被杀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这“文章四友”,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人。就象“初唐四杰”有领队王勃,“文章四友”也有带队大哥杜审言,他有个儿子叫杜闲,杜闲的儿子叫杜甫。
这些诗人,都是大唐的骄傲。
除去诗人,大唐还有很多名将。比如曾经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一个个都很厉害。
其实早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就封过一批有功之臣,他们都是随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事的功臣,被称之为“太原元谋十七功臣”。李渊在武德元年称帝后不久就公布了“太原元谋十七功臣”的名单。
他们分别是:尚书令秦王、尚书左仆射裴寂、纳言刘文静、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彟、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
这十七人中,秦王就是后来的唐太宗,其他十六位
也都是在李渊起兵初期就跟随他的。大封功臣也是封建王朝建立之处惯用的做法。唐太宗李世民在后世的影响力完全超过了他的父亲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影响力,以至于后人都只知有唐太宗而不知有唐高祖。对于唐初的功臣也只知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不只有太原元谋十七功臣。
赵公长孙无忌第一。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要作用。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赵郡王李孝恭第二。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莱公杜如晦第三。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郑公魏征第四。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龄第五。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房玄龄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
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第六。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鄂公尉迟敬德第七。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启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
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
李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卫公李靖第八。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
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因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
宋公萧禹第九。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
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
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褒公段志玄第十。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起义功臣。参加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称。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
夔公刘弘基第十一。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
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
蒋公屈突通第十二。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
郧公殷开山第十三。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攻打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
谯公柴绍第十四。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
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
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
这些美好,曾经都是刘看山亲眼见证过的。
如今在妖族的践踏下,就要失去大好河山,如何能理解?
刘看山如此一想,他便死不掉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