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磨刀 > 第三百七十四章 得道中人

第三百七十四章 得道中人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长夜漫漫,谢宝树已经不想听了。

可是在不知不觉中,他的修为,竟然有所突破。难不成,听人讲经,也能增长修为?这一夜,注定无眠,谢宝树干脆就在小屋子里,开始修行。

僧人和道长,还在继续辩论。

学法修行不能只看今生,如六祖等,亦是往昔积集广大资粮,今生才能一闻千悟。我们修行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并非就此一世。但就我们来讲却是很难肯定宿世是否具有广大听闻,但以自己行持表现来看,大概可以知道自己宿世习气是哪一方面比较重。

故末法时代是两个方面都要做,广大听闻要做,积聚资粮也要做。

若是一闻百悟,这说明你过去曾广大听闻,反之,感到一窍不通,甚至苦闷,或理解错误,便说明过去没有多闻。所以什么都不学,开悟从何而来?

我们要想有果实,首先要有种子,种子要发芽,芽长成树,然后开花,最后结果。种子都没有,芽也没有,芽无则树无,无树则不能开花,没有前面这些,果实从何而来?

修苦行是从苦中修,越修越不觉得苦,而且渐渐觉得快乐轻松,并没有感到是在工作,这就是业障渐渐在消,若是越做越觉痛苦烦躁,那就是业障在翻绞。

不要以为佛菩萨有多苦,佛菩萨已从苦中磨得业障消除,没有苦感,做什么事都已轻松自在,而不觉得在做什么,也不觉得自己在度众生。

论人的是非曲直,心里起不平烦恼,那就是自己的错,自己的过失。不去管他是非曲直,一切忍下,自心安之无事,那才对,自己也无犯过失,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道之法。

我们念佛就是要念到花开见佛,什么叫花开见佛?就是凡事要去火性、要忍耐,和颜悦色以道理行之,对人要亲切和蔼,不可一副冷峻的霜脸,令人望之却步,当法师的也要如此才能度众。

凡事照道理来,就事论事,不可用烦恼心去应付,对人不论是善人或恶人,都是和气地平等对待,不要去看别人的过错,这样别人对我们印象好,我们心也清爽,照这样做去,心无烦恼,便是花开见佛。

参学是在参自心,参我们的烦恼心、烦闷心、对人善恶是非的分别心。参我们对一切的境界不起分别,不起烦恼,得无烦恼心、无挂碍心,是心参。

我们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阳光一样,对万物一视同仁,无物不照,好人它也照,恶人它也照。好、坏是别人的事,我们总要平等慈悲,若是与人计较,则自身也是半斤八两。

我们修苦行是在借各种事境,磨炼我们不起无明烦恼,洗除习气,锻炼做人做事的各种能耐,并不是要做什么劳力事,才叫做苦行,打破对一

切顺逆境的分别,就是在修苦行。出家就是要吃苦受苦,只有在苦中才能开发智慧。

修就是要修这些坏的、恶的,这些逆因缘,会启发出我们的智慧与知识,成就我们的忍辱行,让我们处处无挂碍。当我们的智慧发展到某一程度时,就能折服某一程度的烦恼,所以,越是会修行的人,越是喜欢在逆境中修。

什么事都要学习放下,不要执着,不要样样记挂在心。自己了生死,才是要紧的事,不必去理会别人在演什么戏。否则,自己跟着起烦恼,一起堕入三恶道去。

这个人生就像在演戏一样,各人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剧情发展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看戏的人也随着剧情忽喜忽乐、忽忧忽悲,而这好恶忧乐,也不过是我们自己眼根对尘境,在分别取舍。我们看娑婆世界也是一样,顺境、逆境、善的、恶的,心境随之起伏。

而不幸的是,我们的恶习深重,眼根对境,见恶易随,见善难徙。看到恶的,契合自己的恶性习气,就心生欢喜,恣心纵意,随顺而去;而听到佛菩萨的作为,像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却心生为难,认为那只是佛菩萨们的境界,自己是凡夫,如何效得来,心生退却,对佛菩萨只有空赞叹。结果,好的没学到,坏的却越染越深,这就是本身没有誓愿力的缘故。

如果要练不倒单,先要从淡泊两字开始学起,等到衣食住都能无碍,贪嗔痴也都消灭了,这样子妄念自然消,才能谈到禅定功夫。

如遇高兴欢喜,则问是什么人在欢喜?如遇烦恼,则问是什么人在烦恼?

凡遇到什么事,皆一句阿弥陀佛,高兴也好,烦恼也好,要远离是非,也是一句阿弥陀佛,要静下来念佛,念到睡着也很好,一念能超出三界,又一念到西方。

修行要眼假装没看到,耳装没听到,老实念佛,现在你们都是眼睛睁大大的,仔细看。修行要人家愈不认识,愈好修。

修行人就是要在这色、声、香、味、触、法的业识顺逆中求解脱,无魔不成道,成佛哪有那么便宜之事。不经苦行,不经魔障,如何去历练无明烦恼?

修行人就是在修魔障,唯有冲破魔境中的无明烦恼,方能得到解脱,也唯有舍下色声香味触法,心无挂碍,才能得到清净解脱,才能显出菩提心来。所以,修行人不能怕魔障,不能贪图安定顺境,那样是不会进步的。

我们修行,便是要修六根对六尘所起的分别烦恼——分别善恶、好音坏音种种等,这种分别就是六根不清净。

修行就是要修这些分别烦恼,直至六根对六尘没有分别,才是六根清净,才能五蕴皆空。譬如说:别人骂你,那是消灾,给你不好的脸

色看,那是“最上供养”,要没有分别,如获至宝。

人生苦短而要面对的难题又太多,当你疲惫不堪、困苦难当的时候,是信仰支撑你走下去。没有信仰的人生,是浑浑噩噩的人生。学道之人信仰太上无极大道,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人因道而生,只要遵循道教的教义,积极地修行,最终将得以证道,进入永恒、自由的理想境界。有了信仰,生活才有意义,人生才有动力。

成仙得道的信仰使明确了人生方向,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的目标。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是道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学道之人不仅要“度己”,更要去度人。度人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以德行去感化他人,以能力去帮助他人,以学识教导他人等等。学道者应积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以求功德圆满,名登仙籍。

人生在世,肯定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而社会关系的和谐,人生才能美好圆融。如何处理好这引起关系呢?《度人经》说“齐同慈爱,异骨成亲”。

意思人都应该有慈爱之心,要友善对待他人,乐人之成,悯人之苦,济人之危。人与人不分亲疏,相互间仁慈友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都像血亲那么亲密。如果每个人都遵循道教仙圣的教导,世界一定会和平美好。

道教所主张的人生,是一种艺术般的人生。人们无拘无束、知足快乐。道引导人们着眼于广阔无垠的天地自然和历史长河,放弃一时一事的是非、得失、荣辱。要做到这样,就必须有清静恬淡的心态,淡泊名利,随遇而安,冷静地面对曲折的人生,勇敢地承受挫折和磨难,保持心理的平衡,保证健康的人格。

抱朴守真即固守人的纯朴自然的本性,反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这意味着不媚上谄下,不弄虚作假,不随波逐流,不朝秦暮楚,不矫揉造作……只有抱朴守真,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障碍,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才能更好地表现和发挥人的价值,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只有抱朴守真,才能获得恬静旷达的心境,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

谚语有谓“人平不语,水平不流”,易经上也说“吉人寡语”。凡夫喜欢杂心闲话,其实是由于内心里贪嗔痴慢的烦恼习气太重,不说话就难受,总要找话题来消遣消遣,太喜欢说话的人确实是心不在道。而且可以说明他几乎还没有觉悟,还没有真正生起了生死出三界之心。

如果是真正的修道人,心里常存惭愧,一定会珍惜光阴,把精力用在听经、讲经、看书、念佛、拜佛。

凡夫说出来的话既然是由烦恼习气所引发,就难免对他人的害处远远大于好处,而且又缺乏真诚恭敬心。

谈当中不知不觉就会误导人、伤害人,于是由许多的小磨擦而演变成大磨擦,终于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和谐,于是就在犯了破六和敬的罪过,而自己往往还不知不觉。既然破了六和敬,当然也破坏了正法道场,干扰了他人的正常修学,制造了恶劣的修学气氛,这个罪过当然不轻。

对于佛教缺乏了解的人,往往会说,“出家修行,清规戒律,条条框框,束缚人性,哪有自由?”受戒、持戒之人,真与自由自在绝缘?凡夫修行的过程,不是执理废事,就是执事废理,不能行中道法门,因此,顾此失彼,顾彼失此。

凡夫心地未解脱,心易飘浮染境生心,贪著五欲六尘,难割难舍,佛有善巧方便,为令众生得以解脱,是故,制戒以防止三业之过,令自性清净。

修行者若不受戒持戒,心地毫无分寸,一切开遮持犯,盲然无知,无从修起,犹如迷失的船只,漂泊于茫茫大海中,无方向可循,周旋不出,彷徨恐慌,甚可怜愍!佛弟子欲修行,若无受戒持戒其心地无所依据,亦复如是!

修行者不受戒不持戒,始终不得入佛位,欲证成菩提,终无是处。佛法的道理如同双目,受戒持戒如同双腿,两者不可或缺,有腿无目易招受碰壁与不如意之事;有目无腿,不实践理念,如人划饼充饥,说食数宝,终不可得!

修行者应禀持著理事不二的正观,方能契入解脱之境。受戒持戒是修行者的最根本条件与基础,所谓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因慧破烦恼,如是而证菩提。

受戒持戒的重要性,又如同建十层大楼,必须要有地下室与地基的巩固基础,方得起建一楼二楼乃至十楼的可能性,若无地基为基础,一楼至十楼皆有倒塌的危机;修行者若无受戒持戒的基础,一切善法不得生,禅定智慧不得生,菩提无从证悟,成佛便为戏论。

供灯是开启智慧,供香是身口意清净,并且要有禅定力。其实无论是供灯还是供香,都是一些形式上的东西,但是要通过这些启发内在的正念、智慧与功德。若不通过这些缘起,不通过这些外在的东西,无法开启内在的智慧,无法开启本具的光明。

“这都是外在的东西,还是内观好。不用种这些善根、做这些功德。佛法主要是往内求的。”是内求的,但这些是方法。比如开锁要有钥匙,若是没有这些缘起、没有这些方法,不可能打开智慧,显现本具的光明。所以还是要靠外在的这些因素,要靠这些缘起。

若仅仅做表面功夫,确实没有多大意义。为什么说内观,为什么说往内求呢?就是这个意思。我们通过供灯、供香,发菩提心,要增加自己的善念,提起自己的正念。否则,善念不能增

长。

二谛要双运,旧译宁玛派基、道、果都不离双运,基是二谛双运,道是二资双运,果是二身双运。诸法的自性、本性是不离二谛的,空性和显现,现即是空,空即是现。一切法不离二谛双运的本性、自性,这叫基。道是二资双运,即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双运。要有无我与空性的智慧,但形式上的磕头、供灯、供养等也要有。最后是果,成就的时候是法身和色身二身双运。若是你没有积累福德,果也只有法身,没有色身,佛法里没有这样的果位。

在世人眼中,道教从先天上就带有着隐逸逍遥的情致。自从老君爷骑青牛出关而去,修道人对红尘往事举重若轻的态度,遂成为世间人最羡慕的人生选择。

于是,在现实中无法探寻到人生真善美时,以道教为代表的出世宗教往往会成为人们最后的情感寄托。也正因为此,出家修行又往往会被解读为对人间的逃避,言其是在消极地面对人生。

客观地说,不论是把修行当成是救命稻草一般的寄托,还是认为其只不过是迷惑人心的手段,这些都是对修行的误读。真正的修行人,其身虽然在红尘之外,但却有一双慧眼可以看明白人间的所有是非、善恶与美丑。当普通人正为这个世界的形形色色而烦扰,修行人却可以从五色世界中看得到万物的原初之美。

南华真人曰,天地之间有大美。在美学的概念中,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认知态度,均是一场审美的过程。人生中是充满美的,修行中也是充满了美的,而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修真的境界不相同,所以各人能够感受到的美的多寡是有区别的。众多世人眼中的苦,在修行人的世界中却是一场极乐。

这是因为通过许多外在的磨练,反倒能使人看得清人间之道的根底。是言修行,并不是教我们如何把生活过得顺风顺水,正相反,大修行往往是从一层层的逆境中历练出来的。越是在经历磨难和困苦的时候,就离真道更近一步。

道家说的天地之美,在本义上指天道运行法则。万物均从道中化生,却因时因境而诞生出千万种不同的情态。在天道的视角下,任何一种情态都是自然的表现,因此本不存在美丑之别。

所言“大”,必然是对人间之小美的超越。

道祖曾说:“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总是会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一旦产生美丑的区别,就会顺延出喜好与憎恶。

当从小我出发,以我之视角去看世界,在遇到和我不相同的情境时,难免会处处产生是非对错的执念。这是对万物本自然的背弃。真正符合天道的大美,正是阴阳运化的玄妙,这不但需

要用感官去感知,更需要用心灵去体悟。

这时候,就要求人们能够放下自我——因为“我”也不过是这份大美的组成元素之一——放下自己所有的偏见和执念,完全把身心与万事万物相融为一体,由此才可发觉原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其内在道理的。

基于彼此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才使无数个个体共同构成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大道之美,正在于它既有万千种不同的表象,同时又有亘古不变的内在真一。

遗憾的是,人们之所以不能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美好,是因为各自都只把自己的身心局限在细枝末节中,却无法从既有的现实中发觉生生不息的大道运化。

道教实行教化的根本,在于“道”字,信奉道教乃是教给人们以合道的方式去思考现世人生。能发现生活中的“道”,也就可以感知到生活中的美。

修行,不应只是理想中的行径,而是需要落实到真正的功行上。道教修行又有真功实行一说,真功谓心性上的纯合,即不因为外界事物的诱惑、侵扰而使修真悟道的心志发生改变。

实行谓实践上的佐证,即要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悟道修真,同时还要把参悟到的道理返归到实践中进行验证。当内功与外行得以合二为一,便是把自我之念与天地万物之道相契合。

很多人不全理解“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理,真正做到此点,人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好,人的相貌也会发生变易——趋向于自然和谐的美,人的命运在阴阳两个方面有了改变的物质条件,命运的再造自然不在话下。凡人不知修真的妙处,常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之说,全然不知“天性在人,人心在机”,这是夺天地造化的重要诀窍。

仅以丹道作为强身健体者,为天所用;以丹道作为进道之阶梯者,是用天机之举。有志者,事竟成,阴阳俱收方见分明。然而,人总是容易背道而驰的,难于顺道而进,这是事物的本来属性反映。

要想修真合道,就不能重有形而轻无形,重明而轻隐,重有为而轻无为。一阴一阳谓之道。道既包容万物,人生中必然存在修道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故有“魂望生而魄望死”之说。

由此我们发扬和运用了“悔过迁善”之说而立此妙法为首要,目的就是为了涤除魄中所保存的各类阴性的不良信息和信号,使之能脱锁解缰直趋体外而成阴神。《脉望》一书卷八中曾提出:“因存思念想而后通灵者,亦能出入天门,预知未来,谓之阴神。”

这一论点符合修练实际情况。

先阴后阳,阴神的先出有助于因果的明了,便于修真。要想在修真路上不懈进取,出阴神是不够的。人的积

极一面是因为消极一面而存在的,魄上记录下来的信息、信号可以全部被铲除。

但是人的太乙真气——元神,元神身上的“魔识”对人的修行妨碍会更大,纵容其发展而不知剔除,将会造成更惨重的损失和破坏结果。所以省己和自知是元神成就之后为达到明心见性之目的的长期修持内容。余继“悔过迁善”法之后推出“省己迁善”法,作为神修丹法的基础功,望各位学子善待。

自己心动了,万物也就都在动,心不动,则万物皆寂。修道之人是无常的,道却是永恒的。念佛之人是无常的,而佛性是永恒的。常道和非常道,其开悟的开合至关重要。大道至朴,功成身退。功成而身不退者,难免要坠入“智者衰、功者亡”的常道之中。

追求在形体上求得正果就是明功,取得“外其身而身存”的妙诀是隐功的反映。修明功的人其修为很可能几十年都在严格的训练模式下进行,奉行戒律数十载而难育正果,其原因是离道甚远,不得多助。

想要获得大量阴性物质,和合阴阳成就正果是相当困难的。余在此所言阴性物质指的是处于三维空间以上的物质,是人的凡眼和常规仪器观察不到的物质。

这里所言的“得道多助”之“道”,主要是指已经处在道中的各位隐态仙师和高功的师父。练明功的人在几十年的修为中能量的来源要依靠隐态仙师的资助,随着能量的消耗、真元的损失,力不从心会愈来愈明显,这都是因为其真元没有归于玄牝之中,按现代语言就说其没有一个补充能量的渠道。这个渠道就是内丹。然而真正的内丹决非粟米之珠。它的要求是要能够沟通五贼,夺天地之造化。

神修丹法是以天仙大道的准则,先把人的先天太乙真气聚集成形,在隐功修炼者和仙师的帮助下送出体外,在体外训练之后形成一个彻底开放的由元神控制的生命系统,以后的修炼就有保障,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方能做到“得道多助”。

人的识神中有各种各样的干扰,这些干扰来自于社会、家庭的影响,很多修真人由此避世进山修行而回避这种影响,以为只有清修方能成其大道,却忽略了另一个更危险的干扰源——元神。

元神是来自于元性分离后来到心中常驻,元性本身历尽沧桑,它上面所携带的信号是很深的,很难得靠悔过迁善法将其清除干净,这就需要在内外两种条件下配合完成这个清净过程,一个就是众位师父对元神的严厉管束和谆谆善教,第二个是自我识神在修持过程中不停地掌握“省己迁善大法”逐步地接近本性,勘明自我,复归自然。

识神毕竟是阳性的物质,像锅底下的柴一样,

对生命的调节可以起到加强和减弱的作用。修明功的人其肉身要受到魔意识的影响,其元神被束缚在体内得不到摆脱。人的精神和肉体都得不到自然调整,年复一年,定数一到,元神和肉体同归于阴。修明功的人没师传也只需几年就足矣。

如果我们看到这些负面的了,阴暗的了,我们不沉迷这些阴暗,不沉迷于这些负面,而把这些负面的东西呢,阴暗的东西呢,作为一个镜子回头照一照,看看我们有没有这种毛病,有没有这种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呢以佛法为依据,自己呢遵守五戒十善,对别人呢要真心地付出,这样的话我们从身心呀,从行为呀,慢慢就转变了,全部地由负面往正面转变,身心世界慢慢呀,它就升华,它就净化。佛法,无论佛法,无论儒家教育它都是这样的,都是这样的。

儒家教育我们“仁义礼智信”,提高我们每个人的素养,提高我们每个人的能力,最终做什么事呢?做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自己各种素质都具备,身心世界呢都准备了,然后呢出去,在最危难的时候、最艰难的时刻我们挺身而出,去摆平这个世界的灾难,解决我们老百姓的困难。

为什么我们说尧舜禹是古代圣贤,是我们学习的标准呢?因为他们出来,本身自己经历千难万险,让自己具备能力、具备操守、具备道德,然后呢在条件具备的时候,带领老百姓去走出困难,建设自己的家园。

慢慢地呢,使我们远离危险、远离困苦,使我们走上幸福,能够得到温饱,能够得到庇护,使人真正地慢慢走向文明,走向康庄大道。我们要学这些祖先们、这些圣贤们他们这些行为。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抱怨、抱怨,站在岸边指指点点,有了不好的我们要批评,看见危难呢我们幸灾乐祸,看见好的呢我们心里边还酸溜溜地说一些讽刺话。

你看看,这几乎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态,可以说是很多人都有这种心态,非常不健康的心态,从古到今都有。不真正地搞明白这些圣贤教化我们的原理,不知道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改造自己呀!往往眼睛对外,看外界呢这个不顺眼那个不顺心,这个不合意那个碍事,没有一个好的。往往最后弄的呢,自己心里边越来越窄,心里边越来越阴暗,外面的事呢越来越不顺利。

我们想想,我们如果都是这样,我们只能堕落,只能被天地鬼神看笑话。空有我们这具身体,空有这具被称为“万物之灵”的身体而不善于应用,被自己呀我执我见,被自己呀狭小的自私的心理,被贪嗔痴影响,慢慢就走向了阴暗,走向了灰暗。

春天总是给人希望的,充满了欣欣向荣,但为什

么是这样?为什么冬季就不能给人以同样的感受呢?因为天地人都是一根同源,都是道体衍化的产物。人这种生命形式,是我们这个宇宙间道体衍化的最高程度。

道体衍化并非单一,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分过程分阶段,就产生了不同的产物。有形无形,有情无情。道体自身功能运化程度的不同,造成天地宇宙之间的林林总总。比如形意拳讲三才式,或者三体式,来自道家的“三体重生万物张”,是说天地人三才一体同根同源,归根结底不过是个静字,从此衍生天地万物。所以人身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都是息息相关互相感应的。

春季属木,主生发,万物复苏才有欣欣向荣。人到了这个季节,自身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的运化是同步的,生理上的感应带来心理上的变化,生理心理本是一根双脉,体内肝气生起,结合了天地间木气的生发,气血也愈发旺盛,便让人感觉有种跃跃欲试的劲头。

一般动物到了这个季节就开始发情了。植物开始返绿吐芽。天地之间东风吹荡,温度也逐渐升高了。到了春天,东风就越来越多,北风渐渐少了,这是天地之间五行换位的结果。冬天每个月也会刮几天东风,但主要是北风。天地的肝脏无形无相,而人的肝脏有形有相。天地有东风,人身体内也有东风。

风起则物变,动物植物焕然一新,人身体里的状态也发生着改变。身体健康的人只会感觉到生机勃发而不是别的。

天地宇宙光怪陆离,其实无非阴阳五行,以及阴阳五行背后的道体根本。入世则后天,要会用阴阳五行;出世则先天,又无所谓阴阳五行,只在空空静静中厮守本源。我们练内家拳的,首先是要强健身体,也无非是五脏健康、气血畅通。

调理身体的窍门,是以先天而入、后天而归,也即先后天八卦合一之意思。所谓先后天合一,用孙公禄堂的话,就是先后天要相交。先天无非是个空空静静,后天则有许多方法,也就是拳法中或者修道中的练法。比如密宗其实是一种方法,或者叫法门,可如今很多人把方法当成根本,所谓以指为月,难免误入歧途。

“内功”为何物?知道了要易骨易筋,也知道了先后天相交的原则,但具体方法上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是内炼,就是自生长,重新开始生命成长的过程,易骨易筋以及所有的功夫,都是身体自己长出来的,而不是外在的可以练出来的。大体对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嗤之以鼻,不过出于几千年文化血脉的遗传,对鬼神之类反而是半信半疑,大约也相信人死后还有个去处,不然也没这么多人信佛信道了。天地宇宙的运行是有规律可循的,所谓天命难违,宿命难改

,这就涉及到运数,易经讲理、象、数,展开就太多了。人的生命与天地宇宙的运行时同体一脉,但天地无情而人有情,所以天长地久,而人只能活七八十岁。但人的生死也只是自然现象,庄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如花朵绽放和凋零,总是循环往复。

和天地无情相比,人就是陷在有情之中无法自拔,所以生下来思维情欲一开,就走向衰老死亡,等死翘翘了再开始一段新的生命旅程,如此循环不已,是所谓轮回。如果人也做到如天地宇宙一般无情,是不是就可以克服这种生命的轮回,走向长生久视呢?这其实就是我们道家修行的大原则,甚至佛家也是如此。

首先的步骤是断,或者说停,或者说止,其实儒家也是大密宗的,人家自己都说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断了之后是不是停在那里不动了呢?也不行,你光不动也没用啊,没有解决生死问题,所谓生死事大,还要解脱。如何解脱?就是道家讲的逆反回真,往回走了!这个在内家拳里就叫“顺中用逆”。因为拳法总是要动的,不可能像修佛修道的打个坐几天不动,拳法是动中静,虽然动但里头安安静静,也就是外形虽然动,但内心已止。

天地宇宙无情而人有情,宇宙仍在不断生长,因其无情。

人寿命短,因其有情。故圣人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以万物为刍狗。有情有义不是圣人考虑的问题,那是有情众生执迷生死的窠臼。简而言之,我们练拳首先要做到心不动,把思维情欲逐渐都停了,则身心自会合上天地宇宙自我生长的规律,先天元气源源而来。孙公禄堂的体系是拳道合一,入门就是无极桩做到空空静静,然后再谈其它。

当然不练无极桩从其它方面入手也可以做到,但无极桩是大窍门,过去很多人忽视无极桩是因为自己没悟透,以为无极桩没用。其实孙公不会平白把一个没用的东西放在自己著作的首页上。空空静静了,是为返先天;先天一返,本能即出。过程中涉及到身心的具体改造就很精密了,所谓“入门引路需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得有过来人带你入门,自己明白了就可以自行修炼。所以内家拳不能无师,但也不用天天跟在师父屁股后头。形意拳主要在个人体悟,有过不去的关节赶紧找师傅给点窍,一句话就过了关。逐渐功夫上了身,智慧也开发了。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在找有为,却不知道大道无为,功夫是自己来的,而不是你可以找来的。当然拳法得每天习练,因为拳法是渡河之舟,没有这个舟你也成就不了。

但等你彻底明白了,拳法可练可不练。所以过去老

辈人晚年都只是站站桩、走走劲足矣,到王芗斋干脆连拳法也取消了,直接奔着本质去,算明白人。在我的新浪博客上形意拳学员的体会,对于自己身心的变化,都有着客观的描述。

其实于宇宙规律面前众生平等,不管有情无情,人还是动物,都秉持一法而生。内家拳也好,传统武术也好,表面上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层面,本质上是道法衍化的一个缩影。练拳能悟道,悟道后也可以练拳,此心如如,逝者如斯。

从和而不同中求得真一的法理,由此才称得上得道之人。《庄子·知北游》中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意思是说,天地间的大美是不需要言说的,如一年四季轮回有序、万物生长衰落也都各有法理。

这是大道运化天地的过程,不需要遵循他人的指导,更不必要彰显自身的功德。

真正的大美,在于把人生一世所历经的一切都能安然以待,以一种无是非、无差异的齐一醇和之美,来剔除你我对生活充满的偏执念想。若达大和之境,万千法缘便都将是这场修真路上的见证。

(本章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