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下九流
“好好,爸爸要离开一段时间,你要听姥姥和妈妈的话,爸爸过段时间就回来看你。”何煜文亲吻自己女儿的额头后,不舍的说道。
他很舍不得程潇和何好,可他还得去拼搏与奋斗,首先他是一个男人,然后才是一个丈夫,一个爸爸。
北方人有句话,叫做父母在不远游。
何煜文的父母很早的时候就过世了,这里应该改成妻女在不远游。可很多人不知道后面还有一句话,叫做游必有方。
意思就是说,如果要出去闯荡,那么一定要告诉他们去的地方。
何煜文要回中国,回北京,他本就是老北京人。
何好自然非常的不舍得,可也没有挽留自己爸爸,因为昨天晚上爸爸告诉自己,要乖、要懂事、要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
程潇请了半天假,专门为了送何煜文,这是非常难得的。
在机场,程潇给何煜文整理了一下领带,说道:“如果没有时间就别急着回来,我和好好会一直等你的。不过你每天空闲的时候记得给我们发个视频,让好好看看你,她肯定会想你的。”
何煜文点头,然后拖着行李登机。
美国纽约飞往北京的直达航班只有三个,中国国航、美国大陆航空和联合航空。其他的飞机都要转一到两次,时间就更久了。
前面的直达航班需要近14个小时,可以说非常远了。
不要说何煜文没有时间,就算有时间,在经济上也不是他能够承担得起得。
纽约到北京往返的机票价格大约在一万元左右,何煜文和程潇这些年并没有存多少钱,主要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房子和车子的缘故。
现在在美国的房子,他们还有几年才完全还清房贷,而车子现在已经是他们的了。
所以为了房子、车子还有何好好的教育问题,他们花了太多太多的钱了。
如果不是何煜文在美国说脱口秀很赚钱,别说在美国这个寸土寸金的国家买房子了,租房子倒是很有可能。
所以程潇有些不理解,为什么何煜文放着赚钱的脱口秀不去做,而是选择回家继承何崇楼,发扬半死不活的京剧。
她就算一直在美国,也知道京剧根本没有办法养家糊口,更加的没有办法让所有人都喜欢上。
加上这是一个赔钱的行当,这家伙摆明了是打算要去赔钱了。
可他是自己的丈夫,他决心去做一件事了,自己也给他阐述了利害关系,他不撞南墙是不会回头的,自己有必要拦着他吗?
没有必要,他三十岁了,有句话叫做三十而立,如果一个人在三十岁的时候还在摸索,那么不可能厚积薄发的。
所以,随他去吧!
何煜文并不知道程潇内心的想法,可他能够和程潇在一起,确实是要感谢京剧。再说京剧就是自己的老本行,自己对于京剧其实是要擅长于脱口秀的。
可就是自己擅长的东西,却还在摸着水过河,而自己的脱口秀,美式幽默,在美国却大受欢迎,不得不说这世道还真是爱捉弄人。
北京、何崇楼。
何煜文的准备活动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就等着开园了。
可是最麻烦的不是开园,是开园之后的事情。
国家京剧院的演员是不可能一直留在何崇楼的,他们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也就是说他们只在开园的时候来帮忙捧场,之后他们还是要回国家京剧院的,他们是属于国家京剧院的演员。
而何崇楼除了自己一个孤家寡人,就再也没有第二个人了,就连个跑堂的都没有了。
戏园子,没有跑堂的是不完整的。
所谓跑堂的,是指古时候的驿站或者客栈里面的服务员,也称店小二,主要负责客栈里面的端茶递水送菜送酒。
现在戏园子里面的跑堂,也是负责端茶递水的工作,工资还不能够低了。
在北京,工资低了人家是没办法活下去的。
可这是基础的工作,不要学历也不要其他的,唯一看重的就是品行端正。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京剧在古代的时候,被称为下九流。
现在为什么能够成为国粹,很多人都觉得是一种东西变得高雅了,那么就要衰落了。而为了让人们记得京剧,所以才称之为国粹的。
也就是说,现在京城里面称之的京剧世家,在古时候都是上不得台面的。什么世家不是世家,不过是后世不了解这段历史,所以给了这些几代人传承京剧的尊称罢了。
现在的年轻人听都不听京剧,怎么可能有人会愿意了解这段历史!
何煜文倒是知道,不过又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京剧就是国粹,它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性的。
就好像娱乐圈一样,和平年代,就需要这样打发时间进行消遣的东西。要是在战争年代,谁管你谁和谁离婚了,谁和谁分手了。
更重要的是,一块钱四个窝窝头,能够填饱肚子。
跑堂的其实不怎么难招,现在没有工作的人很多,自己发给招聘出去,说什么包吃包住,就算工资少一点也没有关系。
在老北京,包吃包住可是无比重要的。
其次就是京剧演员了,何崇楼这个班子说白了,就何煜文一个演员,还是班主,你说手下没有兵,全靠自己演那是不现实的。
古代戏里面,几乎还几个角色,何煜文要是一人分饰好几个角色,可能刚开始还可以,看多了,大家也会审美疲乏的。
以前跟着老爷子的那些演员,要么过世了,还在的也改行了,现在的京剧就是他们的一个兴趣,有些时候还不如在小区里面下棋。
何煜文得打造属于自己的班子,那么就得从新培养,那人从哪里来就是个大问题了。
他现在不怕那种没有天赋的,只要肯学,他就愿意交。
但是就怕遇到属于木头和烂泥的,这对于自己,对于整个何崇楼来讲,是不能够扶他上墙的。
何煜文坐在院子里面思考这件事情的时候,一个人的到来,正好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