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一章 麦城旧政
!
进入建兴三年正月以来,江都就开始了长达半月之久的全年最长假期。
与往年一样,会持续到正月十五大朝会为止。
期间衙署封闭,处少数坐堂的堂官、轮番执勤的役吏外,其他多数官吏都处于休假状态。
前线有赵云、马谡;中原方面关羽终于低头不再挣扎,北府又始终保持克制。
所以诸葛亮做了一个相对安宁、稳定的新年。
对日益繁华的江都士民来说,执政的诸葛丞相能平息即将爆发的内战……那就是很大的本事。
故这个新年,在年味儿很足的江都内外,不拘士民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以及繁华、富足。
作为对北府克制态度的回应,诸葛亮才逐步遣返南中兵、益州兵,在这个新年期间,约有两万军队从江都溯游而上,撤回益州,接受新刺史射援的处置。
射援做益州刺史,是朝廷能接受的条件。
起码,射援的底线比李严高一线,也不似李严那么酷烈、激进。
在这种日益和睦,就等春耕后启程前往雒都的时刻里……曹丕之死、魏军动向,都不是什么值得注意、在意的事情。
对诸葛亮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反而是处理好关兴的婚事。
关兴主动把婚姻交给朝廷,也等于是退了一大步,有益于助长朝野的和睦风气,就看朝廷如何回应。
因此年初正月上旬的宝贵假期里,诸葛亮乘车走访荆州各家,既是探望旧人安抚情绪,也是传播关兴婚事,争取直接找一个合适的贤惠女子,或者让合适的女子主动出现。
不把风声放出去,鱼儿又怎会上钩?
可是周边许多人都推荐马良的女儿,那个被罚没抄入宫廷,陪在皇太后身边被保护起来的少女。
不得不承认,马良的女儿只是相貌白净,但有相对颀长、健康的身体;同时家学深厚传承久远,又是诸葛亮眼看着长大的,自然知道性格娴静,是一时良配。
若马良在世,这个女儿很有可能会嫁给马良自己物色的青年俊彦……无关乎对方出身,只要相貌堂堂,才学过人,性情豁达,能温厚待人就可。
诸葛亮自然清楚马良招纳女婿的要求……马良是想把女儿嫁给诸葛乔的。
可惜,喜欢绘画的诸葛乔喜欢另一个擅长绘画的女子,以至于形成悲剧,使局势烈度得以增长,间接推动了内战的齿轮。
撮合婚姻这种事情,诸葛亮也算是熟手。
先派向朗、向宠家族的女眷在永乐宫向皇太后庆贺春节之时,旁敲侧击询问马良遗孀。
这里得到答案后,就剩下马谡这一关。
与马谡关系再好,可这类联姻大事……是外姓人不方便直接干预,插手的。
疏通马良妻小后,诸葛亮在春节休假期间出游麦城,即为了与马谡会面,商议这桩关系长远的婚事;也为了就近观察麦城周边的产业发展趋势。
麦城是北府之源,不管岭南的施政措施,还是南阳、关中的种种举措,都能看到麦城的影子。
哪怕这里已经被田信废弃,就连橘林馆也转赠给了张姬,可麦城遗留的士民依旧有一种文化、手工业、农牧业的活性。
麦城,左三街坊的茶楼里,诸葛亮站在二楼小隔间里的窗户处眺望西边,西边沮水那边是一望无际的翠绿油菜花田地。
现在还不是江北油菜花绽开的时节,大约还要等十余天。
到时候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盛开,视线内不是升腾云雾,就是金灿灿成片的油菜花田。
主簿胡济抱着一个北府特色的文件夹站在屏风前,讲述今日的调查总结。
麦城因地处沮水、漳水之间,建筑用地紧缺,因此拆除城墙后,形成了左三右四(左西右东)七座街坊,这七座街坊之北就是麦城桑麻田,种植了百顷规模的桑麻。
麦城因东边漳水边修筑了橘林馆、军营,所以比西边多出一个街坊。
因此,实际上只有六座街坊有正常的城镇商业运转;围绕造纸业、纺织业、木工制作形成的手工业依旧在这里蓬勃发展。
商人、工人、农民、山民都是逐利的;在利益推动下,当初那批北府管理的熟练工人转移后,留下的百姓又重新恢复了当初的产业。
只是因失去北府的技术指导、资源倾斜扶助,以及官方的保护,因此麦城发展速度依旧不如当年鼎盛,但依旧傲视周边各县。
就连现在的六座街坊,依旧保持着当年的管理条例。
譬如诸葛亮脚下的茶楼,每个街坊只允许一座茶楼……茶楼如此,旅馆、女闾、铁匠坊及各类杂货铺,都有数量限定;一个街坊内,普遍只有一个同类型的铺面,一些关系居民生活的如粮铺、菜摊、制衣铺、药铺则不受限制。
诸葛亮细细聆听,第一时间就得到结论:所有外地人都会涉及的服务业,每个街坊里只有一个。
这很重要,这些外地人做固定的区域里活动,接受管理,自然能侦查、预防外地人搞事情。
从麦城立县,再到七座街坊成型,前后也就一年余的时间。
一种从上而下的秩序就笼罩在麦城各处;哪怕秩序的制定者已经离去,可这种秩序带来的凝聚力,依旧使得麦城焕发出勃勃生机。
当时接掌麦城的田信入伍不足一年,就从废墟、荒芜之上建立了麦城。
如今天下州郡的士人,谁不知麦城白纸?纺织机?
“伟度今见麦城所遗旧政,有何观想。”
诸葛亮也不转身,眺望远处,心中颇感畅快……麦城还有大面积种植的油菜花,这是与小麦、豆类套种、轮播的主要作物。
经过榨油坊榨取的油料,已经是江都官吏、士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油料。
炖菜已经被炒菜代替,时代已经从日常饮食中发生了巨大的革新、变故。
可惜很多人吃着煎炒的佳肴,却忽视了这种切身的变故。
胡济不假思索就回答:“陈公不遵礼仪教化可谓由来已久,今细观麦城旧政,可知陈公深得法家真传。职下审时度势,深感庆幸。”
一个深得法家真髓的人,怎可能是心慈手软的人?
对此,诸葛亮转身审视胡济,很是满意说:“待开春后,我有意调遣一批青年俊彦入关中观政,研习陈公举政措施。伟度系我心腹,理应表率诸人。”
面对这个有些为难人的要求,胡济想了想,也就拱手:“职下愿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