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解玉砂
?
“其实很简单。”余耀一边说,一边却又把玉炉道,“辽金时期,用的解玉砂,是宣宁砂,产地大致位置在现在的内蒙凉城。宣宁砂,说白了就是石榴石。石榴石的莫氏硬度系数,大约在6.5到7.5;这件玉炉顶是和田玉的,和田玉的莫氏硬度系数大约在6.0到6.5,也就是说,石榴石的硬度,只是比和田玉略高。”
杨锐立即应道,“你是说这炉顶的打孔,用的不是石榴石解玉砂?”
“对。牛鼻孔很容易观察一部分孔道的。用石榴石解玉砂,孔道的旋痕不会如此细密。只有用硬度更大的解玉砂,钻孔速度更快,才会如此。比如刚玉,莫氏硬度为9;但是辽金时期的玉器,并没有用过刚玉解玉砂。”
杨锐的额头不知不觉冒出冷汗,“孔道的旋痕,即便用不同硬度的解玉砂会有差别,但也很细微,况且是观察这么小的孔道,就这么一会儿工夫······你不会是唬我吧?”
“你回头可以找个放大镜细细看看,再对比下辽金玉器的孔道啊。”余耀笑道,“玉器别的地方可以进一步打磨,消除痕迹,也会因为包浆淡化痕迹,但是孔道的旋痕,不会消失的。”
杨锐腾出一只手摸了摸锅盖头,“你这话说的!我问的就是这个!你也没用放大镜,怎么看出来的?”
“我是用你不相信的眼力。”余耀摁下车窗按钮,点了一支烟。
杨锐舔了舔嘴唇,“给我也来一支,我的烟等你的时候抽完了。”
抽了几口烟,杨锐闷了一会儿,终于开口道,“好,我服你!其实杨局能找上你,贺所长这样谁都不服的人都说不如你,本来我是应该信的,但就是说服不了自己!”
“杨哥,我也没在意这个,我的眼力又不是为了让人服的。只是你让我看,我就看看喽。”
“大兄弟,你快说吧,憋死了我了!”
“光感。”余耀言简意赅。
杨锐呆愣。
半晌回过神儿来,“好像也只能靠这个了······但你得看过多少玉器的孔道,才能有这样的明察秋毫的眼力啊?”
“不在于多,而在于感觉的敏锐程度。我问你,杨哥,你为什么当时一看就知道不是元代的!”
“我不是说了么?风格啊!”
“这就对了。你对风格有敏锐的感觉,元代的炉顶,一来仿古少,二来即便仿古,因为风格太突出,也能感觉出来。”
杨锐再度沉默。
过了一会儿,他又憋出一句,“杨局不会是想招贤纳士吧?”
“他好像有这个意思,但我更喜欢当一个闲云野鹤。”
“兄弟,你今天真是让我开眼了!我们局算得上高手如云,如果你看其他东西的眼力也这么牛逼,那也足以傲视群雄!”
“现在你好像是真信了。”
“我能不信吗?在你面前吹牛逼说捡漏了,结果被打脸了。”
“我没动手啊,是你自己往上凑。”
“哈哈哈哈。”
车子自然不会走市区,走的是六环。就在下六环不远后的一处大路边,往里延伸出一条几十米的宽阔水泥路,水泥路尽头,是带着一道铁门的院子。传达室在铁门一侧,一半在门外,一半在门里。
一侧的门柱上,挂着一块白漆黑字的竖牌子:华夏5000研究所。
杨锐出示证件,开车进入,余耀顺口问道,“你们明面儿上还不挂特殊文物调查局啊。”
“有啊,特务文物调查局的牌子挂在市区,和文物总局一起,不过那里只有一个协调办公室。”杨锐笑道,“很多单位,挂牌子的地方,不一定真正的所在。”
余耀点点头,心说这个5000,估计是借用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意思。
院子不大,只有一栋十一层高的大楼。
上电梯的时候,余耀通过电梯按钮发现,从b1到b5都有,“我去,地下有五层?”
杨锐一脸神秘,“还有地下六层,不过我是没去过。”
杨锐刷卡按下了11层的按钮。
出了电梯,杨锐带着他来到有“常务副局长”铭牌的办公室前,一边敲门一边说,“杨局说到了先见他。”
“请进!”
他们开门进去,办公室很大,陈设却简单。杨四海从办公桌后站起来,“挺快啊!锅盖你超速了吧?”
“那必须的,反正是您老人家安排的,回头你找交警给我销罚单。”
“赶紧滚!从外面把门关上!”杨四海笑骂一句。
杨锐却走到杨四海的办公桌前,拿起了半包包着白皮、没有任何商标、只打着一个红色三角戳的香烟,“行,弄两根好烟犒劳一下先。”
杨锐走后,杨四海招呼余耀在茶几边的沙发坐下,顺手递给他一瓶矿泉水,“我办公室没茶,将就一下吧。”
“先办正事儿!”余耀说着,便打开了包。